■ 文/巫婆的蔥 圖/吉力 特約審稿/張昱 廣東省中山市東區(qū)中學歷史教師
越王勾踐生來就是大男主的命,他的人生可太具有戲劇性了,畢竟剛登上王位就被人打,是對他這個新帝王有多不滿???雖然吳越戰(zhàn)爭最初是由越國挑起的,但吳王闔閭(夫差他爹)趁著勾踐剛剛登基,立足未穩(wěn)之際,就發(fā)兵進攻越國,還是有點趁人之危的意思。
反轉(zhuǎn)來了,你以為人家初登大寶沒有經(jīng)驗,結(jié)果人家使出大招,反敗為勝。勾踐采用了一種不可想象的慘烈而血腥的策略:他派出兵士向吳軍挑戰(zhàn),排成三行,行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口號,然后集體自刎身亡,“嘩啦啦”死一大片。這一出奇之舉使得吳軍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襲擊吳軍,吳軍戰(zhàn)敗。
哦豁,這下梁子結(jié)得更大了。因為闔閭的臨終遺言就是讓夫差替自己報仇。
吳國剛剛經(jīng)歷大敗,夫差又被喪父之痛包圍,勾踐尋思著,這人跟自己當時的情況有點像,還比自己更慘呢。但是夫差好像沒被打倒,反而積極整肅軍隊,厲兵秣馬,準備為老爸報仇。勾踐聽說此事,自然是坐不住了,于是不顧大臣范蠡的勸阻,率軍攻打吳國。
反轉(zhuǎn)再次出現(xiàn)。勾踐大約想著,夫差還在準備中,還沒完全準備好,他也來個趁其不備將其打趴。可惜這仗慘敗,只剩下五千軍隊被困,越國國都會稽淪陷,勾踐只得退保會稽山,萬般無奈之下向吳國投降。之后,勾踐便成為了俘虜。
當年那個用敢死隊震懾住對手的越王,就這樣成為了“階下囚”。
堂堂越王忍辱負重在吳國做仆人,每天喂馬、除糞、打掃。夫差騎馬出門時,勾踐還得恭敬地獻上韁繩,牽馬穿過市井。在一些江湖小八卦中甚至傳聞,勾踐還主動嘗了夫差的大便,討好夫差。就這樣,忍辱負重三年后,勾踐終于獲得“同情”,被釋放回國。
其實在慘敗之后,勾踐差點選擇了自殺,被勸阻下來以后,他決定“隱忍”。而這隱忍,反而成就了他的霸業(yè)。
回國后,勾踐仍每天都睡在柴草堆上,在坐臥的地方掛一只苦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家仇國恨。他們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全國上下齊心,奮發(fā)圖強。在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經(jīng)營后,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勾踐終于率領越國戰(zhàn)勝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殺。
多年的隱忍與堅持,只為日后的重新振作,嘗盡苦楚的勾踐終成一代霸主。
孫武的后代、齊國軍師、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這三個標簽,在如今看來,孫臏就是一個妥妥的成功人士啊。但有人也許不了解,在擁有這些殊榮之前,孫臏遭了多少罪。
孫臏的師兄龐涓,早年跟他一起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兵法。龐涓急于賺取功名,就率先下山來到魏國。沒想到深受賞識,不久便被任命為大將軍,掌管魏國兵權(quán)。
龐涓想讓計謀卓絕的師弟來當自己的神助攻。收到邀請函的孫臏滿心歡喜地下山奔赴魏國,誰知這一去便是羊入虎口。
孫臏到了魏國之后,竟受到魏王的親自接見。魏王與孫臏聊起軍事、謀略,孫臏都對答如流。魏王非常高興,覺得孫臏非常有才華,便想封他為副將軍,讓他為國效力,卻被龐涓以“師弟尚無軍功恐難服眾”為由,讓孫臏當了個軍師(一個有名無實的職位)。
然而,對龐涓滿心信任的孫臏并未察覺到師兄的“良苦用心”。
孫臏日益受到魏王的重視,龐涓“失寵”般的嫉妒感也越來越強。某天,孫臏被誣告通敵判國,魏王抓了他準備殺掉,龐涓虛情假意地跑出來向魏王求情,最后,魏王應允,只對孫臏施以臏刑(挖去膝蓋骨)和黥刑(臉上刻字)讓其成為殘廢。
受到重刑的孫臏,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謝龐涓的救命之恩,養(yǎng)傷之時,還全力整理兵書《孫子兵法》,想以此來報答龐涓。
殊不知,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龐涓!直到身邊人悄悄告訴孫臏真相,孫臏的心拔涼拔涼,對師兄的感恩之情瞬間變成警惕與疏離。
若想活命,該怎么辦呢?孫臏想到,先裝成瘋子以保住性命,再想辦法逃走。但是,陰險多疑的龐涓豈會這么容易就相信?
孫臏被人拖入豬圈,他便在豬圈中披頭撒發(fā),睡在糞穢之中,饒是如此,仍舊被嚴加看管。孫臏擔心戲不夠足,只得繼續(xù)加戲。他開始每日狂言亂語,時常大哭大笑,白天流浪乞討于市井,晚間又回到豬圈睡覺。就這樣,他讓龐涓慢慢打消了疑慮,從而對他放下防備。
有一回,齊威王派人到魏國來拜訪魏惠王,孫臏得知此事,覺得時機成熟了,就趁人不注意,秘密地約見了齊國的使者。他的一番說辭,打動了齊使,最終被偷偷地帶回了齊國。
到齊國之后,孫臏開始嶄露頭角。先成為了當時齊國大將田忌的門客,略施小計,幫助田忌在與齊王的賽馬中贏得了比賽。而后又被田忌推薦給齊王。在與之交談兵書戰(zhàn)策之時,齊王覺得孫臏真是軍事天才,頗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馬上拜孫臏為齊國軍師。
爭霸時代,齊魏之戰(zhàn),不可避免。當年的師兄弟,現(xiàn)在各為其主,兵戎相見。
孫臏以示敵以弱和增兵減灶(就是第一天造了十萬人吃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得只有五萬,到第三天就只有三萬),誤導魏軍一步一步踏入齊軍的埋伏圈,終于在馬陵決戰(zhàn)中一舉殲滅了魏軍。魏國太子被俘虜,上將軍龐涓也就此戰(zhàn)死。
在身心俱損的境況中,孫臏選擇了隱忍,并用理性和智慧武裝自己。最終,沉著冷靜地將自己從黑暗中拯救了出來。
司馬家是河內(nèi)大族,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用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他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p>
這樣的好家世,又是有本事的好男兒,自然會受到多方勢力的招攬,曹操就是其中一個。
在那時,“大漢朝廷”只剩下一群光會哭哭啼啼的老臣帶著一個孱弱的小皇帝,可再弱,小皇帝還是皇帝啊。漢室尚在,假如司馬懿要去當官,當誰的官?漢室的官還是曹操的官?
所以,別說河內(nèi)司馬家了,很多大族都故意不讓家族內(nèi)的適齡青年出仕呢。大家都在觀察,看這到底是誰的天下。
司馬懿二十出頭,正是風華正茂的好年華,此時曹操征兆司馬懿去當官?必須不能去??!司馬懿用風痹病騙過了曹操,偷享了幾年快活。
后來,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成為了大漢的丞相。他再次發(fā)布了征召賢能的命令,要求征辟司馬懿。這一回,曹操下了死命令。他給使者放話:如果他不答應,直接綁了來!司馬懿不得不入仕了。
在曹操帳下的最初幾年,司馬懿的存在感并不強,既不是大官,也不掌大權(quán),頂多就是幫著出謀劃策而已。就這,曹操還不一定聽他的。
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低調(diào)度日,完全沒有少年時暢談天下那般的灑脫。因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而且那個時代,不輕易相信別人是正確的。
司馬懿在曹操的帳下始終是克制的。他建議曹操趁亂拿下益州時,曹操依然不信任他,還道“人心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可惜事實是,司馬懿是對的。曹操一輩子都在“不知足”中度過,僅有一次“知足”還讓他后悔莫及。
與曹操的不信任相反的是,曹操兒子曹丕的絕對信任。曹丕甚至對司馬懿說過“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我往東,西邊的事就全靠你了;我往西,東邊的事就由你說了算)這樣的話。這份信任怕是劉邦對蕭何、劉備對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吧。
司馬懿歷經(jīng)四朝,曹操時入仕,曹丕時為重臣,曹睿時為棟梁,曹芳時為權(quán)臣。當被人懷疑猜忌時,他安守本分不曾越矩;機會來時,他伺機而動,盡情展露才華。
你的一生當中,也會有很多次被對手打敗,被壞人構(gòu)陷,被他人猜忌,不如把這段時期稱作“隧道期”。唯愿你成為堅強的列車,篤定前行。隧道的盡頭,必然是下一處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