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源
摘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于1870年至1873年間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該畫描繪了在伏爾加河畔一組在沉悶壓抑的氣氛中奮力拉纖的纖夫群像,反映了俄國纖夫苦難的生活,寄托了畫家對下層人民群眾悲慘生活的同情,也藝術地體現了作者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
關鍵詞: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下層人民群眾;民主主義革命
1.歷史背景
1.1農奴制的廢除
畫家列賓(1844-1930)出生在烏克蘭楚古耶夫鎮(zhèn)的一個軍人家庭,當時的俄國正處于動蕩不安的變革之中。十九世紀初,俄國遭遇外敵拿破侖的侵略,內部卻遭受沙皇的獨裁專制。十九世紀中期,農民無償地為地主耕種,甚至把他們當作物品來抵押債務,整個國家的底層人民一直被古老的農奴制度所壓迫,俄國知識分子們對于俄國的貧困與愚昧感到強烈的不安。俄國沙皇為了緩解國內外的壓力,于 1861 年宣布廢除了農奴制,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改善,封建專制的剝削仍然橫行。在這樣動蕩的歷史環(huán)境下,列賓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具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征,他被公認為批判現實主義的領軍人物。
1.2批判現實主義在俄國的傳播
批判現實主義最早是由法國人民發(fā)起的,其主導思想是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并且揭露現實生活中丑陋的一面來進行批判。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批判現實主義思潮也傳播到了俄國,遭受壓迫的俄國人民被深深地影響著,于是他們發(fā)動了俄國的民主革命。俄國知識分子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發(fā)揮著自己的所能,開始在文學,繪畫,文藝批評等領域掀起了批判現實主義思潮。在美術學院中,充滿激情的俄國青年們,他們受到當時文學家、評論家如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斯塔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等人的極大影響,在創(chuàng)作上喜歡自由地選擇題材,不刻板吹噓,而是真實地反映當時俄國殘酷的統(tǒng)治。因此,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就是在這樣充滿斗爭的環(huán)境中蓄勢待發(fā)。
1.3巡回畫派的誕生
19世紀60年代初,克拉姆斯柯依和13位美院的學生退出了美院,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學院限制學生自由地選擇繪畫的題材,此后,克拉拇斯柯依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們成立了“自由藝術家協(xié)會”。隨著藝術家們的醒悟,協(xié)會的成員越來越多。1870年,克拉拇斯柯依在莫斯科成立了第一個巡回展覽協(xié)會。巡回展覽囊括了俄國近百分之八十的畫家作品,作品不像以往傳統(tǒng)繪畫的題材,而是形成了新的繪畫面貌,俄國藝術家們開始注重自己國家本土的藝術發(fā)展,俄羅斯繪畫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2.《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賞析
2.1創(chuàng)作背景
1869年,當時列賓正在彼得堡繪畫學院學習,在涅瓦河游玩時,一列參差不齊的隊伍,他們滄桑的身影,破舊的衣服深深地觸動著列賓。列賓小時候就是在底層生活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非常了解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但是纖夫們的生活比他預想的還要凄慘。1870年,列賓與他的同學華西里耶夫一起來到伏爾加河畔寫生,但是隨之而來的戲劇性的一幕又一次上演了。這一幕又一次戳痛列賓的內心,列賓的創(chuàng)作激情徹底爆發(fā)了,隨后3年之間,他為了采訪纖夫,深入了解纖夫的經歷,兩次來到伏爾加河畔進行考察,并進行了大量的寫生。1873年,《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終于完成了。
2.2繪畫的主題
列賓在畫中描繪了在炎熱的氣候下,11位飽經滄桑的纖夫他們手握著繩索艱難地前進在伏爾加河畔上,他們在卑微的底層生活中相互依存,磨練成了一支堅韌不拔的團隊。淺灰色的天空并沒有那么的昏暗,畫面整體讓人覺得廣闊無邊,這樣背景的效果讓人感到凄涼,窘迫,真實地反映了纖夫們的心理感受,也與畫家的心情相互呼應,從而烘托了這幅畫的主旨,真實感。畫中人物形象刻畫的真實又深刻,進一步說是一個民族遭受悲慘命運的象征。
2.3題材的超越
伏爾加河稱作是俄羅斯的母親河,也是列賓經常寫生的地方,這條河就像是一幅生活畫卷,各式各樣的人們生活在此,依靠著河畔,為此增添了許多色彩,像纖夫這樣的人物形象靠人力拉著船上岸,往往由于工作的需要,鍛煉出具有陽剛之氣富有線條感,毅力強勁的形像,往往會是許多畫家所追捧的題材。然而列賓在選題這方面獨樹一幟,具有對生活獨特的見解,突破往常的形式范疇。
2.4構圖造景之精
列賓精湛的構圖,首先是沙灘的地形與河灣的巧妙結合,更能突顯這11位纖夫們如雕塑般扎實地矗立在畫面底層,視覺上整體顯的很扁,導致人物在畫面中有很強的壓抑感,由于精湛巧妙的構圖,在這幅尺寸不大的畫面中卻讓人有一種浩氣凜然的氣場。
在這個無限廣闊的空間里,很容易使人們的焦點集中在11位飽經風霜的纖夫身上,嚴謹的人物塑造與周圍環(huán)境的處理,仿佛身臨其境感覺到那股燥熱氣流充斥著周圍,柔軟的沙灘上留下他們沉重的腳印。細節(jié)的處理也是讓人嘆為觀止,遠處貨船桅桿上的迎風飄揚的旗幟更能突顯出纖夫們逆風拉船的艱辛與窘迫的景象。列賓對背景的處理也是獨特的,空曠的空間顯得那么真實合理,迷蒙的天空也不讓人覺得黯淡無光。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纖夫們身上顯現出的凄涼,悲苦的感受直擊我們的心靈,這也是畫家為我們營造的最基本的情景。然人感到悲憤與同情但是這并不是我們看到全部,纖夫們腳下踩著的金色的沙灘被轉折的河流起伏成為一座堅實的底座,11位纖夫如同雕塑般矗立在上面,顯得雄偉恢弘。
2.5人物刻畫體現出的民族性
最前面那位老年纖夫的眼中,我們看不到一絲屈服,盡管他年邁滄桑的身影我們卻感受到頑強不屈的毅力,宏偉的胸懷正在承受著苦難的磨練。同樣的動作和神情還體現在另外九位纖夫身上。巡回畫派的主旨主要是藝術要體現出民族性,克拉姆斯科伊在《俄羅斯藝術之命運》中曾這樣說過:“我認為藝術不可能是別樣的,它只能是民族的。”可以說,在這十位中老年纖夫身上,那種對待生活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最能體現俄羅斯民族性。還有一位俄羅斯哲人曾說過:如果路上有一片積水,俄羅斯人不會繞過去,而是會踏過去。不顧一切犧牲,取得最后的勝利。這幅作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傳達出的俄羅斯民族性,這種民族性是托爾斯泰用整部《戰(zhàn)爭與和平》來表現的。上面只是第二層意義,哪位主動掙脫繩索的少年,為何要擺在畫面的中心位置,為何別人的衣服都是暗色的只有他的衣服顏色鮮明,為何別人臉上呈現出陰影而他的臉上卻是充滿陽光?他又為何要深情地瞭望著遠方?這一系列問題都在說明29歲的列賓這時的他激情澎湃,青春昂揚,希望人民擺脫困境,得到應有的權利。在畫家眼中,也是在底層人民的眼中,這正是把少年比作推翻沙皇的統(tǒng)治,贏得平等自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