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興地對他的學生說:“予欲無言?!弊迂暰徒又鴨査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段贊美無言的話,本來從教育方面著想。但是要明了無言的意蘊,宜從美術觀點去研究。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連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能引起美感。
盡美盡善的條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違背美術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這句話講得通俗一點,就是說美術作品不能說謊。不說謊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我們所說的話,就恰似我們所想說的話。二、我們所想說的話,我們都吐肚子說出來了,毫無余蘊。
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xiàn),非惟不能,而且不必。
在上等文學作品中,尤其在詩詞中,這種言不盡意的例子處處都可以看見。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末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也沒有說出詩人的心緒,然而一種凄涼惜別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語之外。
在音樂里面,我們也有這種感想,凡是唱歌奏樂,音調由洪壯急促而變到低微以至于無聲的時候,我們精神上就有一種沉默肅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就戲劇說,無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許多作品往往在熱鬧場中動作快到極重要的一點時,忽然萬籟俱寂,現(xiàn)出一種沉默神秘的景象。
雕刻塑像本來是無言的,也可以拿來說明無言之美。所謂無言,不一定指不說話,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靜體傳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皆的。這種分別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見。中國有一句諺語說,“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所謂怒目,便是流露;所謂低眉,便是含備。凡看低頭閉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別深刻。
以上是從各種藝術中信手拈來的幾個實例。把這些個別的實例歸納在一起,我們可以得一個公例,就是:拿美術來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
流行語中有一句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睙o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推廣地說,美術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現(xiàn)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現(xiàn)而含蓄無窮的一大部分,這就是本文所謂無言之美。世間有許多奧妙,人心有許多靈悟,都非言語可以傳達,一經(jīng)言語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無味。
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麗!風濤蟲鳥的聲息有多么和諧!用顏色來摹繪,用金石絲竹來比擬,任何美術家也是作踐天籟,糟蹋自然!無言之美何限?讓我這種拙手來寫照,已是糟粕枯骸!這種罪過我要完全承認的。倘若有人罵我胡言亂道,我也只好引陶淵明的詩回答他說:“此中有真味,欲辯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