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
關(guān)鍵詞:朱長文;墨池編;書法教育
一、朱長文與《墨池編》
朱長文(?—1098),字伯原,號樂圃、潛溪隱夫,吳縣(今屬江蘇)人。其在未冠之年便舉進士,被授為秘書省校書郎,后因父親去世回家丁憂而離職,在北宋元祐年間被召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他一生藏書、著述豐富,筑藏書樓為“樂圃坊”,相傳有藏書兩萬余卷。據(jù)記載,朱長文曾著有《樂圃集》一百卷,在宋王朝南渡之后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僅存殘稿八卷。其亦長于書法理論,其所編撰的《墨池編》《續(xù)書斷》等,頗為后世所重。
《墨池編》完成于宋熙寧七年(1074)八月,是仿照唐人張彥遠《法書要錄》體例,主要收錄古人已經(jīng)編成的書籍,匯集而成,因為搜文廣博,前代的遺文得以借此考見?!赌鼐帯吩瓰槎恚饕院蟛⒆髁?,論述書學之源流,分字學一類、筆法二類、雜議二類、品藻五類、贊述三類、寶藏三類、碑刻二類、器用二類,共八門二十類。《墨池編》搜羅資料較張彥遠的《法書要錄》更廣,凡筆法之奧秘,各家之品評,以及歷代古碑、文房四寶等,莫不兼而備之。每卷末或篇末附加評論,對前代遺文考析得失,簡附己見。
由于《墨池編》主要是編輯并整理前人成書,所以一般的書法論著中,只注意朱長文自撰的《續(xù)書斷》部分,然而研究書法教育史卻不應(yīng)如此。因為無論是對前人書論的整理,還是自己撰寫的書法理論著作,對書法教育所起的作用都同樣重要,其書法教育功能并不因其編纂性質(zhì)而降低。
二、《墨池編》的書法教育功能
正如上文所說,《墨池編》主要是編輯并整理前人成書而成的一部書法研究成果匯編,從這個角度講,其書法教育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保存前人著錄和進行系統(tǒng)的文獻分類兩個方面。
(一)保存前人著述,鉤沉歷代書家
前代書法論述,如果不及時加以收集,就有可能因得不到整理而失傳?!赌鼐帯窂V泛輯錄了自漢至宋的書法理論資料,使大量前人著述得以保存。從朱長文的一些論述中,我們也能感覺到他鉤沉古籍之良苦用心。如《墨池編》卷四中記載:
予既編此書十卷,復(fù)得索靖、楊泉、劉劭、王僧虔賦,惜其非完篇,張懷瓘、竇臮蓋亦未嘗見此,乃知古人論書之作甚多而傳者鮮,吾徒可不為之珍錄哉!至于書札所及,吾猶不忍棄也。
當朱長文把《墨池編》編撰到一半的時候,他偶然得到了索靖、楊泉等人的賦文,即使不完整,其亦感到異常珍貴,將這些文章重新編入其中。朱長文對古籍文章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很多珍貴的文獻資料我們目前只能通過《墨池編》見到,例如傳為唐代張懷瓘所寫的《玉堂禁經(jīng)》,就是靠朱氏《墨池編》得以保存的?!队裉媒?jīng)》主要記錄了書寫技法,內(nèi)容包含學習書法的基本要領(lǐng),被后世譽為“二王筆法秘籍”?!队裉媒?jīng)》用筆一節(jié)不但記載了“永字八法”,而且詳細論述了頓筆、挫筆、馭筆、蹲鋒、拵鋒、衄鋒、趯鋒、按鋒、揭筆九種用筆之法。該書對偏旁筆畫的筆勢和結(jié)體方法也有較為詳盡的論述。所有這些關(guān)于書法基礎(chǔ)知識的講解,都不應(yīng)僅被看作是唐代書法基礎(chǔ)教育的內(nèi)容,它既然通過宋人的編輯得以廣泛流傳,必然也在宋代乃至后世的書法教育中發(fā)揮著同樣甚至更大的作用。此外,虞世南的《筆髓論》,歐陽詢的《傳授訣》《用筆論》,張懷瓘的《用筆法》和《書訣》,李陽冰的《筆法》等唐人經(jīng)典論書之作,也多是憑借《墨池編》的收錄而得以傳播的。由此可知,朱長文《墨池編》的編撰在保存前人書法著述和傳播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對書法文獻進行系統(tǒng)分類,方便后人查閱和學習
《墨池編》是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之后又一部著名的書法理論匯編,在結(jié)構(gòu)上開創(chuàng)了分門別類的先河,葛承雍先生說此書是“分類研究書法的第一部著作”。朱長文在《墨池編》中將收錄的前人著述分為字學、筆法、雜議、品藻、贊述、寶藏、碑刻、器用八類,之前歷代的經(jīng)典基礎(chǔ)知識與書法理論,通過朱氏的歸類而變得一目了然,使讀者能按照其歸類迅速檢索到所需的資料,加之朱長文在收錄的著述后面加入了自己的評述,這也十分有助于讀者的取舍。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前人的諸多經(jīng)典經(jīng)驗總結(jié)與思想精華,都在宋人中得以廣泛傳承與發(fā)揚。
三、《續(xù)書斷》的書法教育功能
上文中已經(jīng)提到,《墨池編》中最能體現(xiàn)朱長文書學思想的,是其自撰的《續(xù)書斷》?!独m(xù)書斷》是《墨池編》中的第九、十卷,是仿唐人張懷瓘《書斷》體例所寫,所收錄書家也均為《書斷》中之所未收錄者,《續(xù)書斷》因此得名。在該書的《序》文中,朱長文亦表明了其撰寫此書的目的:
神宋受命,圣圣繼明,云章宸翰,藝出天縱,炳如日月,發(fā)如龍鸞。天下多士,向風趨學,間有俊哲,自為名家?!m然,學者猶未及晉、唐之間多且盛者,何也?蓋經(jīng)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雖志于書者,既無所宗,則復(fù)中止,是以然也……予雖不能,每悵然為之嘆息,于是集古今字法書論之類為《墨池編》,其品藻者得三家焉,曰庾肩吾、曰李嗣真、曰張懷瓘,而懷瓘者為備。然自開元以來,未有紀錄,而唐初諸公,雖有其傳,而事跡缺略,或未嘗立傳,于此編為缺。于是用懷瓘品例,綴所聞見,斷自唐興以來,以至于本朝熙寧之間,作《續(xù)書斷》,庶近時抱藝君子,于此具見,而不學者觀之,亦思勉焉。
可知此書之撰寫即是為了矯治唐末五代之亂后“師法罕傳”“秘不相授”的學書之病,廣收古今字法書論,使學書不再僅僅通過師徒相授或父子相傳。在這種目的的主導之下,《續(xù)書斷》的書法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詮釋審美標準,引導后人師法張懷瓘在其《書斷》中首次提出了神、妙、能三種論書標準,但是其只是提出,并沒有進一步解釋其中的內(nèi)涵和標準。朱長文很顯然注意到了這一不足,并在《續(xù)書斷》中對這三品做了闡述和解釋:
此謂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號而已,豈所謂神圣之神、妙道之妙、賢能之能哉!就乎一藝,區(qū)以別矣。杰立特出,可謂之神;運用精美,可謂之妙;離俗不謬,可謂之能。
對神、妙、能概念的闡釋,一是為書法的評定規(guī)定了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二是對所收錄書家做了等級劃分,這就相當于給學書者提供了一個書法家的排行榜,為后人在師法對象的取舍上提供了明確的參照。
(二)推重唐人書法,倡導學顏風氣
朱長文一改此前書論中言必魏晉的思想,朱長文在“神品”中絲毫沒有提到魏晉書家,只列出了顏真卿、張旭、李陽冰這三位唐代書法家。之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原因是其為《書斷》續(xù)作,魏晉名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早已論及。但這種推重唐人的倡導,也確實引領(lǐng)了后人對此三人的師法,尤其是對顏真卿的師法。朱長文的這種重唐推顏的思想,與歐蘇等人倡導顏書以及《絳帖》收錄顏書等做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顏真卿書法在宋代的流行與普及。
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首重顏真卿書法,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首先,朱長文肯定受到歐陽修、蘇軾等人提倡的“以人論書”觀的影響,其對顏真卿忠義節(jié)操的崇拜溢于言表,如《續(xù)書斷》云:“其發(fā)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p>
其次,顏真卿書法體制不一,隨興而發(fā)。在對法度的掌握已經(jīng)相當嫻熟的基礎(chǔ)上,能夠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寫出風格各異而又書文合一的上乘書法者,恐怕也只有王羲之、顏真卿這樣高層次的書法家才能做到。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云:
(顏真卿)碑刻雖多,而體制未嘗一也,益隨其所感之事,所會之興,善于書者,可以觀而知之。故觀《中興領(lǐng)》,則閎偉發(fā)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夫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像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yè)履之純。余皆可以類考。
由此可見朱長文對顏真卿書法的仰慕與欽佩。
再次,顏真卿書法中含有篆籀之氣。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會出現(xiàn)不同的書法審美側(cè)重。朱長文推崇顏真卿書法中的篆籀義理,應(yīng)當與北宋金石學、文字學興起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朱長文對書法中的篆籀之氣以及書法中體現(xiàn)的文字學功底格外重視?!独m(xù)書斷》中云:“自秦行篆籀,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謹嚴。魏晉而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疏,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薄肮胖畷?,志于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者,為其通于書之義理也……自秦滅古制,書學乃缺,刪繁去樸,以趨便易,然猶旨趣略存,至行草興而義理喪矣。鐘張羲獻之徒……豈知有源本。惟顏魯公作字得其正為多,雖與《說文》未盡合,蓋不欲大異時俗耳?!笨芍扉L文認為,在書法中所蘊含的篆籀之意以及文字學功底方面,魏晉時期的鐘張羲獻均不能與顏真卿相提并論。
(三)注重書家人品,強調(diào)人書合一朱長文“書品因人品而貴”的觀點,與蘇軾“茍非其人,雖工不貴”的觀點十分契合,這又主要表現(xiàn)在朱長文對所收錄人物品質(zhì)的注重上。如上文所述,朱長文推揚顏真卿的原因之一,就是顏真卿的忠義品質(zhì)?!独m(xù)書斷》在評價其他人的書法時,往往也將書品與人品緊密聯(lián)系起來,舉數(shù)例如下:
(唐太宗)手詔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猶一體,拾遺補闕,無日忘之。蓋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歐陽詢)其正書,纖秾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zhí)法,面折廷諍之風。
高宗立,二賢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及二后廢立,遂良固諫不從命,貶愛州刺史,歲余卒。嗚呼!故所謂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者,褚公有之。
帝(唐文宗)有求志之意,而不能倚忠塈讒,嘗便殿舉袂曰:“此三浣矣!”(柳公權(quán))對曰:“人主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浣滌之衣,此小節(jié)耳?!逼淝兄倍囝惔?。
《續(xù)書斷》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類似贊頌書家人品的評價,這種“書品因人品而貴”的觀點,對后世的書法學習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亦是《續(xù)書斷》中所蘊含的書法教育功能之一。
(四)主張技道兼修
宋代書法家將書法提升到了“道”的層次,他們普遍認為學習書法就是一個由技至道、由技至德的過程。在這種學書思想的基礎(chǔ)之上,朱長文進一步提出想要實現(xiàn)這種由技至道的過渡的方法:“技之至精者,父子所不能教;理之至妙者,文字所不能傳。蓋目擊而道存,志專而神凝,乃可以至矣?!敝扉L文認為,要想把書法提升到“道”“德”的層次,僅僅像前人那樣依靠師徒相授或者父子相傳的教學方法是很難實現(xiàn)的,應(yīng)該去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志專神凝”,自己去感悟書法中蘊含的奧妙。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朱長文對張旭的評價來了解其想表達的書法教育內(nèi)涵。朱長文評張旭“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蓋積慮于中,觸物以感之,則通達無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強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朱長文強調(diào)張旭“志一于書”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鼓勵時人學習書法要持之以恒。“以君(張旭)之資,猶且博觀而后至,然則學固不可以已乎!”此語中肯而具有啟發(fā)性。張旭具有如此天資,還依然苦學不已,以此激勵學人。我們從中可以窺見朱長文“志一于書”“積慮于中”“博觀后至”的學書觀。
總之,無論從《墨池編》的編寫初衷,還是從編寫原則來看,其中的書法教育意義都極為凸顯。很多珍貴的前代書法理論都憑借《墨池編》而得以保存。在《續(xù)書斷》一文中,對書法審美標準的詮釋,“以人論書”觀的發(fā)揚,以及對“技道兼修”的獨特見解,不但能體現(xiàn)朱長文的書學思想和學術(shù)觀點,而且與社會上其他的教育媒介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了北宋時期的書法教育體系。北宋人及后人對其中觀點的大量引述,甚至北宋尚意書風的形成,都體現(xiàn)了《墨池編》在書法教育領(lǐng)域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