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侃 文
魚香肉絲是川菜的代表菜之一,但卻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那菜里邊連半星兒魚的影子都找不到。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幾個街頭混混某一天進餐館白吃——不埋單就溜號,照以往的做法,無非是帶只死蒼蠅或者死蟑螂,等飯吃完了就往碗里一丟——誣陷店主??墒沁@回忘帶“物證”,咋辦?有個混混一拍腦袋后便指著那裝魚香肉絲的菜盤喊:“老板,我們要投訴你欺詐顧客,魚香肉絲里連魚骨都見不到,這叫啥子魚香肉絲哦?明說,今天我們這飯錢不給了!”混混們自以為得計,可哪知這一喊后,不僅老板和廚師哈哈大笑,連食客也笑著說:“寶器,魚香肉絲本來就只是吃個魚香味兒,哪有可能找到魚?”
沒魚?沒魚又咋個要叫魚香肉絲?既然無魚,那么“魚香”二字又何來?對此,民間有幾種說法——
說法一:從前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做生意,女的當全職太太。這天老婆上鄰家搓麻將回來已臨近吃晚飯的時間,現(xiàn)做飯菜已來不及——夫君歸家拿什么上桌呢?匆忙中便拿出個茄子先切塊,再把中午吃魚剩下的那點湯湯水水都潷進去燒成一鍋菜。丈夫回來一嘗:“好鮮?。 彪S后竟接連刨了兩大碗白米干飯,吃完了還直夸老婆做的這魚香茄子:菜里無魚,只有魚香。
說法二:川菜當中的魚香味出現(xiàn)也不過百年,因為再早的史料中并不見有“魚香”記載,這恐怕與四川盆地農(nóng)村冬天做飯腌臘肉干魚有關(guān)。入冬在稻田里捉來鯽魚(川人稱鯽殼兒),剖肚,碼味,吊在房檐下吹干。等到來年開春天氣暖和了,怕這風干魚放不得了,于是干脆丟進泡菜壇子里。這樣,時間長了壇子里的辣椒便泡出了魚味道——香啊!從此,這壇子里的泡辣椒便被稱之為魚辣椒,加魚辣椒炒菜便有了魚香味。
說法三:泡制魚辣椒時并不用風干的鯽魚,而是把水田里捉來的鮮活鯽殼兒先放到清水里喂養(yǎng)幾天,等到把肚里臟東西吐盡了時,再拿米湯喂養(yǎng)幾天,最后才丟進泡菜壇內(nèi),過一兩個月魚肉便化了渣,壇子里的泡辣椒全都成了魚味辣椒。
以上是筆者了解到的三種魚香味來源的傳說。其實在巴蜀民間,對于魚香味的來歷還有很多種傳奇版本,而現(xiàn)在城里的魚香味菜肴,也的確是與魚無關(guān),而是由泡椒、鹽、醋與姜蔥蒜融合出來的一種集咸甜、酸辣、辛香為一體的綜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