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杜宣先生曾說:“我原本以為才女高標,潔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趙清閣的結局,大受刺激。獨身可以,但不要因為一個男人。”
趙清閣是民國才女,亦是老舍先生的紅顏知己,為了老舍而終身不嫁,孤獨終老。
趙清閣出身士族名門,祖父曾經(jīng)是前清舉人,她的母親亦是能書善畫的才女,可是命運并沒有眷顧趙清閣,在趙清閣5歲的時候,母親便因病去世,自此趙清閣的人生再也沒有了顏色。她曾在文章《母親》中追憶道:“我曾多次夢見我的母親,只是夢醒了,一切依舊,我依舊沒有母親,依舊孤獨……”可見失去母親后她內(nèi)心的孤獨。在趙清閣上小學不久,趙清閣的父親便又娶了妻子,繼母并不喜歡她,而父親也總是偏袒繼母,在家中,她好像是個多余的人。
趙清閣15歲的時候,繼母和父親給她悄悄訂下一門親事,想要讓她棄學成親。趙清閣心中自然不愿接受這種包辦婚姻,她想要繼續(xù)求學,可是父親卻以家中不富裕為由拒絕了她。趙清閣對自私冷漠的父親和繼母徹底寒了心,無可奈何之下,趙清閣只能選擇背井離鄉(xiāng),遠赴他處。1933年,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趙清閣離開河南,奔赴上海。
來到上海后,趙清閣繼續(xù)她的求學之路,1933年,她考入了上海美術??茖W校,主修繪畫,又兼修寫作。在學習的道路上,趙清閣刻苦努力,從來沒有一絲懈怠,她也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畢業(yè)刊上她發(fā)表的《高爾基畫像》素描被評價為“魯?shù)铎`光,彌足珍貴”。
不僅如此,趙清閣在寫作上亦展現(xiàn)出她的天賦才華,1934年她給魯迅寄去了自己的小說、散文和舊體詩,幾天之后,魯迅便回信約她在內(nèi)山書店見面,并親自接待她,力主她寫新體詩,而非舊體詩,并對她說道:“寫散文要富詩意,作新詩對寫散文有幫助?!笨梢娳w清閣的才華亦為魯迅認可,不然他也不會親自接見她,并給予她建議。
后來趙清閣被上海女子書店聘請為總編輯,并擔任《女子月刊》的編委,在趙清閣的努力下,該雜志大受歡迎,22歲的趙清閣也因此揚名一時。之后趙清閣又策劃出版了《女子文化》,用自己的文字傳遞出新女性的精神,影響頗大。除了文字才華外,趙清閣在戲劇上也有一番作為,她曾經(jīng)在天一電影公司負責宣傳寫稿,因此結識了劇作家左明、導演洪深、劇作家田漢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趙清閣亦開始創(chuàng)作戲劇,先后創(chuàng)作出《生死戀》《花木蘭》《清風明月》等20多個劇本,以話劇的形式抒發(fā)愛國熱情,激勵著熱血青年救亡圖存。
1937年,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為了展開救亡圖存活動,激勵更多的中國人,趙清閣和華中圖書公司一起合作推出了抗戰(zhàn)雜志《彈花》,即為“子彈開出的花”。1938年,經(jīng)由胡紹軒牽線,趙清閣和老舍得以認識,共同籌劃《彈花》的編輯,從此也開始了他們的不解之緣。老舍負責寫稿,趙清閣負責編輯宣傳,兩人合作也頗為默契,在《彈花》中老舍先后發(fā)表了近10篇文章,大大豐富了《彈花》的精神內(nèi)涵。在朝夕相處中,老舍亦被這個勇敢堅毅的女子所傾倒,他曾寫道:“流亡到武漢,我認識了許多位文藝界的朋友,清閣女士是其中的一位,那時候,她正為創(chuàng)刊《彈花》終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獨自創(chuàng)辦一個刊物已非易事,她還自己寫稿子……”
不久,趙清閣和老舍又通力合作,創(chuàng)作出《桃李春風》,該劇上演后引起全國轟動,為此國民政府教育局還特別獎勵1萬元,之后趙清閣和老舍的關系就更加親密,成為了交心人。報人劉以鬯曾經(jīng)說道:“在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趙清閣的名字常與老舍聯(lián)系在一起。此時二人比鄰而居,梁實秋說老舍搬到馬路邊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間,我記得那排平房中,趙清閣住過其中的另一間?!?/p>
而且這種曖昧的合作關系,已蔓延到了生活上。1943年,老舍突然得了闌尾炎,住進了醫(yī)院,是趙清閣一直守在他的身邊,照顧他,可見兩人當時確實是情深意篤。
1943年10月,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從北平千里迢迢來到重慶找老舍,她的到來打破了老舍和趙清閣建立的曖昧關系。胡絜青曾為了老舍的事業(yè),獨自扛起了一家的擔子,養(yǎng)育子女,侍奉老舍的母親并為她盡孝送終,老舍欠她的實在是太多了,老舍不忍也不舍拋下原配妻子和趙清閣在一起。而趙清閣亦有底線,就是一定要老舍和胡絜青離婚,并安排好胡絜青和子女的生活,才能和他在一起。
這兩難的境界,老舍確實難以抉擇,一方是興趣相投的紅顏知己,另一方又是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趙清閣也深知老舍的難處,她愛他,但也不想他為難,于是一切點到即止。
1945年,趙清閣決定離開重慶返回上海,臨行前老舍賦詩一首相贈,“風雨八年晦,霜江萬葉明。扁舟載酒去,河山無限情?!睗M含深情,卻又無可奈何。
雖然趙清閣離開了老舍,但她的心里卻從來沒有一刻放下過他,而老舍亦割舍不下這段情愛。
1946年,老舍遠赴美國,趙清閣一路相送。
1949年后,在周恩來授意下,趙清閣曾寫信要老舍回國。但老舍回國時,趙清閣卻并沒有去接他,而是托人帶去一封信:“各據(jù)一城,永不相見?!?/p>
195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逼迫趙清閣寫一部歌頌“三面紅旗”的劇本,不寫就不發(fā)工資,老舍知曉此事后,騙妻子胡絜青說是外婆生病,必須前去探望,其實是去取了一筆錢托人帶給趙清閣。
兩顆心若是連在一起,又怎么會在乎是咫尺還是天涯,只要心中存著對方,便是最大的甜。
老舍自沉于太平湖后,趙清閣傷心欲絕,“晨昏一炷香,遙祭三十年”。能如此這般堅持的,也只有真心相愛過的人,才能做到吧。此后,趙清閣一生未嫁,她生前一直將老舍的手記懸掛于客廳,足以見得老舍在她心中的分量。
趙清閣晚年的時候,絕口不向外人提及她和老舍的戀情,臨終之際甚至將自己一直珍藏的和老舍來往的信件全部燒毀,因為害怕流言會借著這些信中傷老舍,損害老舍的形象。
作為旁觀者,我們想對老舍和趙清閣的戀情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委實很難。老舍為了婚姻,斬斷了情絲;清閣因為愛情,錯失了婚姻。一方面,婚姻光鮮的外衣包裹著的卻是干枯的內(nèi)核;另一方面,愛情艷麗的火苗又躥出了道德的屏障。盡管老舍有難脫“枷鎖”的苦衷,清閣有獨守空閨的凄楚,但兩人“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卻那么炫目!
或許,美麗的感情,總顯得不羈,總帶有一絲異端的色彩。
陳思和教授說:“如果當人們意識到人類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時,像老舍跟清閣先生之間的事情,也就沒有什么好遮蔽的了?!睂W者傅光明一語中的:“他們的感情是美好的,卻也是悲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