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宜政
在我們廣東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有臘味,才有年味?!泵慨斉R近過年的時候,在很多人家的門口、窗臺上或是市場的攤檔里,便會一串串、一排排地掛起各種各樣的臘味,瑪瑙般的油亮在冬日的陽光里搖曳生輝。
臘肉是臘味中的始祖,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關于臘肉的起源有這么一個傳說:有一位屠夫,每天都會把自家的豬肉賣完了才回家。可是有一天,天氣特別寒冷,肉很晚都沒賣完,他耐不住冷,只好挑著肉回家了??粗@些賣剩的肉,他賭氣地把它們都掛在家門口。到了第二天,他發(fā)現(xiàn)被寒風吹了一夜的肉變得格外緊實,帶著油光锃亮的醬紅色,散發(fā)著一股獨特的肉香。屠夫試著把肉切下來煮著吃,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風味。他嘗試著把肉風干了拿去賣,竟然受到大家的喜愛。屠夫非常興奮地說:“臘月里吃肉,就叫臘肉了!”后來很多人也學著屠夫那樣,把肉風干了吃。就這樣,臘肉流傳開來了。
臘肉在時間流逝中不斷累積的故鄉(xiāng)的溫度和煙火氣息,都是廣東人的“獨家記憶”。作為美食種類繁多的廣東,每家每戶都有制作臘肉的“獨門秘訣”。要問廣東人哪里的臘肉最好吃,他們肯定回答:自己家做的臘肉是最香最好吃的。
美味的臘肉是春節(jié)最溫暖的記憶之一,家家案板響,戶戶臘肉香,如香芋蒸臘肉、臘肉炒芥蘭、臘肉燉粉條……每次媽媽在廚房切臘肉,我就像小饞蟲一般在旁邊看,嘴巴不住地咽口水,十足一副小饞貓的樣子。媽媽看我這饞樣,總會切下一片遞給我,讓我先解饞。
臘腸可謂是臘味中的代表了。它是把豬肉塞入豬小腸制成的腸衣,經過壓縮、脫水及曬干等程序制成的。相傳在光緒年間,有一位賣粥的攤主,有一次,他準備用來熬粥的肉料——豬肉、豬肝、粉腸賣不出去,他就用鹽、糖、醬油等調料把這些豬肉和豬雜腌起來。由于那段時間陰雨連綿,攤主只好將粉腸剝下,將豬肉和豬雜切成小粒,塞進腸衣,用水草分節(jié)綁好。等到天晴的時候,拿到外面風吹日曬,干透了以后,呈現(xiàn)出紅亮的色彩,爽脆香醇、美味可口,并且耐儲藏。攤主就繼續(xù)如法炮制,設檔出售。因此物是豬肉輔以腸衣制成,形如豬腸,故名臘腸。
雖然如今在市場上就能買到做工精細、口味多樣的臘腸,但是很多人家都喜歡自己動手做臘腸,每到臘月,人們便買來豬肉,將其剁碎,絞成肉餡,加入調料腌制,借助瓶子等工具,將肉塞進大腸衣,晾曬風干后成為冬季或過年期間餐桌上的美味。
在時光的變遷里,舌尖上縈繞的臘味,不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家鄉(xiāng)的符號,凝聚著濃濃的春節(jié)氣息。
(指導老師:李健兒)
風干的臘肉、爽脆的臘腸……作者對臘肉和臘腸的起源和做法進行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飄著臘味的別樣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