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梟
“道路如繩直,郊園似砥平。山為翠螺踴,橋作彩虹明?!边@是宋代詩人陸游游歷至紹興柯山時,感于其風景所作之詩。也因其秀麗的山色,使人們注意到了柯山豐富的巖石資源。三國時期,數(shù)以百計的采石工集聚于此,歷經(jīng)南北朝,直至隋煬帝,其間400年,歷二十代石工,竟將偌大的一座柯山齊根挖去半座。而在這剩下的半座石山中,獨留下兩柱孤巖,一胖一瘦,渾然兀立,鬼斧神工,宛若天成。這一奇異的石景令人聳然動容,自此之后,大規(guī)模的采石局面消失了,柯巖逐漸替代了柯山之名。柯巖景區(qū)南依鑒湖,北鄰柯橋,有包括三聚同源、越女春曉、鏡水飛瀑在內的20多個景點,由石佛、鏡水灣、苑中名士苑三大景區(qū)組成。風景典雅,探幽覽勝之情悄然而生,石景奇崛,巧奪天工之姿令人嘆為觀止。
自柯巖景區(qū)正門步入,蔥翠掩映之下有一石亭,亭有石碑,碑上“柯巖絕勝”四個蒼遒有力的大字赫然映入眼簾。沿著古樸的石板路向前而行,行至甬道盡頭,有一尊大佛立于水池。雅稱大佛池,池水碧波蕩漾,錦鯉自在嬉戲。池內有形態(tài)不一的石宕,四周植被環(huán)繞,綠木成蔭,這里是柯巖的古石宕遺址。這些石宕被湮沒在泥土里長達數(shù)百年,直到1995年開掘水池時,才使這一獨特石宕景觀重現(xiàn)于世人眼前。
石池東面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石”的巍巍云骨。削壁聳千尺,危崖鎖霧中,云骨上寬下細,底部如同鉚釘深嵌于地下,僅4米的底圍支撐起高31米、重上萬噸的巨石。相傳,云骨石石質奇妙,由它所筑的房屋冬暖夏涼。云谷的頂部,有一株被稱為“千年老不大”的千年古柏,被譽為云骨的“石魂”。蒼翠欲滴,虬枝橫斜,猶如一位身披綠斗的仙人盤坐于巍峨之巔。
遠遠望去,云骨宛如一柱煙靄從香爐中裊裊升起,所以又稱“爐柱晴煙”。誠然,奇石云骨在世人眼里絕不止一種模樣,它從地里拔起,也是天外飛來。它像冷卻的火焰,也是凝固的噴泉。相傳,北宋號稱“石癡”的大書畫家米芾見到云骨后,繞石而行,嚎嘯三日,發(fā)狂發(fā)癲,在云骨對面叩首長跪,這便是“拜石亭”的由來。拜石亭內有一座巍峨的石山,山上藤蔓纏繞,陽光透過綠木灑下光斑,竟如水紋般在石山上蕩漾,四周林木掩映,翠色欲滴?!叭f匠削不盡,一柱空中全”,拜石亭上的對聯(lián)繪出了云骨的奇崛,而那個繞石而行、如癡如狂的米癲形象也依稀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
順著主路線繞池前行,路過百善園,便來到了鏡水灣景區(qū)。這是一個外方內圓的大廣場,意味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廣場四周均是高大的樹木,種滿了香樟、榆樹以及桂花樹等綠木。廣場中心有一正面白色、背面黑色的石雕頭像,代表著人性中“善與惡”的兩面。三根高達6米高的漢白玉雕像,分別雕刻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畫像,象征著儒、道、佛的相互融合。邊上的水流或噴涌而出、或緩緩漏滴,通過曲折的小溪一同流向“匯源池”,被稱作“三聚同源”,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
再往前走,眼界豁然明朗,只見湖面一片水光連天,碧波蕩漾,與湖岸兩旁的垂柳、楓楊等相互交織在一起,融為一片青翠。沿著依依楊柳,環(huán)湖步行,登上石橋,便可領略到越女池的精妙之處。依稀可見,那是一位身著長裙,側身而臥的“越女”,她頭枕“杏花坡”,傾瀉而下的秀發(fā)是青蒼的山與翠綠的樹。那輪廓柔和的湖是女子秀麗的臉龐,水中的矴步是她的項鏈。腳下的石橋是她的裙扣,兩邊的纖道是她隨風飛揚的裙帶。若逢陽春三月,山上杏花開遍,一片粉紅,湖面灑滿金光,映襯水中越女盈盈,便構成了“越女春曉”的美妙景致。
除了天然的綠景,“越女春曉”的“裙裾”邊還有一處水上戲臺,戲臺臨水而搭,背倚青山,黑瓦白柱,四周檐角尖尖,似要沖天而去。這處戲臺常年為游客演出紹劇、越劇、蓮花劇等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戲劇,如果趕上戲班,游人們坐上烏篷船,斟上老黃酒,戲曲縈耳,黃酒飄香,小船悠然,便能體會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愜意。
在“越女”腰前草坪上,有一造型別致的亭子,名為烏氈帽亭。烏氈帽是水鄉(xiāng)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裝束,在紹興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與烏篷船、烏干菜一起,合稱為“紹興三烏”。在烏氈亭下是碧綠的草坪,坪上設有座椅,若是游客走得乏了還可在此處稍作休憩,看越女風姿,聽風過竹林,真是舒爽無邊。
沿著烏氈帽亭繼續(xù)向西前行,“越中名士苑”幾個朱紅的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名士苑從規(guī)劃到布景均由中國美術學院設計。依托柯巖獨有的石景奇觀,將奇崛偉麗的石文化融入雋秀清麗的山水之中,以繪刻石雕的形式展現(xiàn)了紹興歷代名人名士的卓絕風采,整個設計寓意著山、水、人和諧統(tǒng)一。入口處為“人”字形通道,兩側各有一刻字石碑。東邊“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是毛澤東蒼勁豪邁的題詩,展盡紹興人杰地靈的文化底蘊。西邊石碑上則是周恩來總理“我是紹興人”的手跡。入口兩邊栽滿青翠的樹木,樹木高大,遮天蔽日,看來是有不少年齡的古木了。
名士苑以日月同輝臺為中心,設有古代區(qū)、近代區(qū)、中心區(qū)、現(xiàn)代區(qū)和名士館。日月同輝臺上,身著布衣、手持大鍤的大禹雕塑高達5米,正站在一只巨大的靈龜上,他的身后是巍然聳立的青蒼石山,池中的新月圖案與夏鑄九鼎石柱象征了治水英雄的精神與日月同輝。
日月同輝臺的后面即是古代區(qū)。入眼先是一片青翠寬闊的草坪,草坪上有叢叢而生的灌木,也有郁郁蔥蔥的古木,樹木掩映中,浮雕被刻得格外精巧細致。勾踐君臣投醪出征、誓要滅吳興越的壯志豪情;少年王冕在水池邊一邊洗筆一邊歪頭看牛的盎然童趣;老翁陸游手拄拐杖,翹首以盼“王師北定中原日”的愛國悲情……均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近代區(qū)的石雕幾乎都聚集在草坪中央,辛亥革命中“鑒湖三杰”昂首挺胸,視死如歸地目視前方;學界泰斗蔡元培的雕像前大到有些夸張的眼鏡,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蔡先生深邃的目光;大文豪魯迅的浮雕則是一個棱角冷峻的側面,先生犀利剛直的形象躍然眼前。
尋著名士館向山而去,緩緩踏步走上雜草叢生的石階,遠遠瞧見一處石亭,頂上有一鳥形的柱子,據(jù)說是借鑒戰(zhàn)國銅屋模型而修筑。走至石亭門口,卻見門扉緊閉,鐵制的門環(huán)也已銹跡斑駁。卻顧來時路,入眼滿目蒼翠,山石聳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石林掩映下,風流名士的模樣正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