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知道,“嫦娥四號”的降落點是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但有沒有想過:馮·卡門是何許人也?他有什么樣的本事,能讓撞擊坑以他的名字命名呢?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都是他的學生?為什么稱他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呢?
一個多世紀以前,西奧多·馮·卡門出生于匈牙利。六歲時,一位叔叔拉著小卡門逗趣道:“你知道144567×19765等于多少嗎?”小卡門稍加思索便給出了答案:2857366755,叔叔大吃一驚,不住地夸贊,而小卡門的父親卻像李靖看哪吒一樣,心想:我家娃莫非是個怪物?
馮·卡門對數(shù)學的敏感一直持續(xù)到大學。20世紀頭十年,歐洲掀起一股“飛行熱”。第一次觀看飛行表演的馮·卡門心里不停嘀咕:這么個傻木架子,還拖著個重重的發(fā)動機,能飛起來嗎?飛行家法爾芒的表演讓他震撼極了!飛行結(jié)束后,馮·卡門從人群中擠過去問:“我是研究科學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用他的定律證明了比空氣重的東西是絕對飛不起來的……”法爾芒幽默地回答:“是那個研究蘋果落地的人嗎?幸好我沒有讀過他的書,不然,今天就不會得到飛行獎金了。至于飛機為什么會飛起來,不關(guān)我的事,您作為教授,應該研究它!祝您成功,再見!”馮·卡門與航空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
那時,飛行理論的研究方興未艾,馮·卡門老師普朗特領(lǐng)導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飛行中的渦流問題。
一次,普朗特讓一名學生測量穩(wěn)定水流中圓柱表面各點的壓力,可無論如何,水流總會不停波動,測量的壓力難以穩(wěn)定。學生犯了難,向普朗特求助。普朗特說:“應該是你用的圓棒太粗糙了吧!”
而與這項實驗無關(guān)的馮·卡門有些憋不住了:奇怪,難道水流的波動是必然的?回到辦公室,他立即套用水流運動的數(shù)學方程,發(fā)現(xiàn)水流過圓柱之后一分為二,這兩股渦流不可能完全對稱。他發(fā)現(xiàn):水在流過圓柱體后,一定會產(chǎn)生兩列相互平行、自轉(zhuǎn)方向相反的漩渦,風吹過高樓也會如此!
讓別人困擾許久的難題,馮·卡門居然一個周末就搞定了。他的渦流理論后來被稱為“卡門渦街”,人們對于氣體與水流的了解更深了一步,而他也因此成為國際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后來,馮·卡門來到美國,擔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實驗室主任。他的路子簡單有效:不空談理論,而是把理論和工程問題結(jié)合起來,“混搭”出奇跡!
1936年,當科學界對火箭推進技術(shù)普遍表示懷疑時,他卻迎難而上,指導美國進行第一次超聲速風洞試驗,發(fā)明了噴氣助推起飛,使美國成為第一個在飛機上使用火箭助推器的國家。到了1944年,他取得的突破就更多了:固體和液體起飛助推火箭、火箭發(fā)動機飛機、自燃點火液體推進劑,你可能想不到,這些技術(shù)在25年后統(tǒng)統(tǒng)派上了用場:“阿波羅11號”登月艙呀!
1963年,在獲得美國第一枚國家科學勛章后,馮·卡門溘然長逝。直到現(xiàn)在,全世界每一個飛行器都在采用他的理論和技術(shù),他在航空航天領(lǐng)域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會永遠被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