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靜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拼音內(nèi)容的編寫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識字教學先于拼音教學,情境教學融入拼音教學,合理安排了拼音學習的進度。對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指導拼音教學,利用情境模式展開拼音教學,利用游戲教學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拼音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拼音教學;專業(yè)知識;情境模式;游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4-0004-02
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拼音知識才能進一步開展識字、口語以及閱讀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了適應新的教育發(fā)展需求,于2016年進行了變革。這也就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契合教材內(nèi)容,運用新型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例,探討如何開展拼音教學。
拼音教學對于學生的口語表達以及語文學習有著重要作用。拼音知識中包含了聲母、韻母以及整體認讀音節(jié)的發(fā)音知識,開展拼音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糾正口語中發(fā)音的問題,進一步明確漢字的讀音,為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提供了學習工具。為了進一步改善拼音教學中教學板塊化的弊端,教材編寫專家將拼音、詞語以及閱讀教學融合在一起,從而在培養(yǎng)學生拼音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材改革后,拼音內(nèi)容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識字教學先于拼音教學
在傳統(tǒng)的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往往放在拼音教學之后。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于抽象的拼音知識一時很難抓住學習要領,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調(diào)整了識字教學與拼音教學的順序,教師先教學生生字的讀音再講解拼音知識,從而讓拼音教學依托于具有實際意義的漢字教學,二者融為一體,降低了拼音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
(二)情境教學融入拼音教學
拼音本身是由一些抽象的字母所構成,跟漢字相比,音節(jié)形體上并不具備象征意義,這與小學生的傳統(tǒng)識字學習方式不符,學生在拼音學習最初時往往要通過大量的背誦來記憶相關的拼音知識。為了進一步適應低年級學生的拼音學習需求,教材編者通過在教材中增加生活圖片,構造特定的情境,將一些拼音知識融入圖片當中,從而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記憶拼音知識,認識字母的音與形,提升了學生拼音學習的興趣。
(三)合理安排拼音學習進度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對拼音知識的學習做了適當減負,學生只需要學習37個拼音即可,學習拼音的任務量降低了一半左右;同時,降低了知識目標學習難度,學生只需全部認識即可,沒有拼寫要求,而且一節(jié)課只需要學習2~4個拼音,大大減輕了學習負擔。統(tǒng)編教材根據(jù)小學生的拼音學習特點,合理對學生進行減負,安排好科學的課時,有助于提升學生拼音學習的效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呈現(xiàn)出新的教學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且契合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從而推動拼音教學的發(fā)展。
(一)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開展拼音教學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將拼音知識的學習與識字教學有機結合,加強了拼音教學與其他語文知識的聯(lián)系?;诮y(tǒng)編教材拼音教學內(nèi)容的特征,語文教師應轉變拼音教學的觀念,橫向拓寬拼音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將拼音教學融入多種教學模式中,從而增強拼音知識與學生既往知識的有效聯(lián)系。語文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查找相關資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并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融入拼音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拼音學習的興趣。
例如,語文教師在教授“魚”的拼音“yu”時,可以將聲母與韻母擬人化,告訴學生“y”就像一位母親,而“ü”是哭泣的孩子,當母親與孩子在一起時就會為其擦掉眼淚,因此會寫成“yu”的形式。當語文教師教授“j”“q”“x”與“ü”相拼的內(nèi)容時,同樣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加深學生對于“ü”與哪些聲母相連時要去除兩點的相關知識的印象。語文教師在靈活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幫助學生學習拼音時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在夯實學生既往拼音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再開展相關課程的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拼音學習的規(guī)律。
(二)利用情境模式展開拼音教學
統(tǒng)編教材中添加了情境圖片來輔助拼音教學。為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精美且具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圖片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拼音學習效率。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圖片創(chuàng)編故事,通過故事來加深學生對拼音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語文天地二”《ang eng ing ong》(一年級上冊)一課的學習中,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境圖片,并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上的內(nèi)容編出一個小故事,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師生可以將圖一編成故事:“美麗的夜晚,小寶寶‘嚶嚶嚶(ing)地哭了起來,媽媽輕哼(eng)著搖籃曲,搖晃著小寶寶,并哄(ong)他入睡,墻上的貓頭鷹(ing)小鬧鐘悄悄地看著……”語文教師利用情境圖片進行生活化語文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綜合鍛煉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而且將拼音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還能提高學生的拼音應用能力。
(三)利用游戲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游戲能夠有效地提升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將游戲與拼音教學有機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拼音知識的記憶。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理特點,并結合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設置合理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完成對拼音知識的反復記憶。
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復習《d t n l》(一年級上冊)這一課的知識點時,可以設置“勇闖冒險島,救出同學”的游戲。教師設置四個關卡,如第一關卡可以為學生展示打鼓與打傘的圖片,并讓學生填寫“打”的聲母,幫助學生加深對于“d”的認識。在學生成功通過第一關卡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條線索,讓他們知道需要救援的同學的特征。以此類推,教師設置二、三、四關卡,在夯實學生拼音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
語文拼音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也做出了相應的變革,將拼音知識的學習融入特定的情境與閱讀中,從而增強了拼音知識與其他語文知識的聯(lián)系,弱化了拼音學習的難度。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為本并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與記憶拼音知識。
[ 參 考 文 獻 ]
[1] 紀美松.基于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22).
[2] 于翠珍.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拼音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nèi)外,2018(1).
[3] 黃如婷.北師大版一年級新教材拼音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7(1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