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魯迅先生曾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同時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的確,讀者的聲音是如此龐雜,其中常有荊棘叢生,在作者希望人人喜愛而改變作品時,卻忽視了創(chuàng)作時那第一個為之哭泣或歡笑的讀者——自己。所以,作家應該是擁有完整創(chuàng)作自由的獨立的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者不需要逢迎讀者。但同時,一部作品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需要讀者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有贊賞,也會有鄙棄,雖然嘈雜,卻不乏真知灼見。作家需要辨別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也需要能產(chǎn)生精神共鳴的看法來葆有最初的熱情與奮斗的勇氣。
因此,即使是世界上最狹隘的作家,也無法割裂與讀者的聯(lián)系;即使是世界上最寬容的作家,也無法接受所有讀者的意見。而我們作為創(chuàng)造生活的生活創(chuàng)造者,在創(chuàng)作生活的過程中,亦是如此,向心而行與廣納百川,同樣重要。
人自呱呱墜地起,便生活在他人的注視下。面對生活,我們經(jīng)常會收到太多的建議,可當我們的人生植入為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的理念后,人生則變成了一場負重的趕路比賽。誰挑得重、跑得快、走得遠,誰就被冠以“成功者”的美名,眾人仰慕。“過度社會化”使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本質(zhì),走上一條矛盾糾結和痛苦無奈的人生之路。人之一生總有自己要表達和追求的東西,這是我們“生活作品”的主旨,由不得他人來大動手腳。我們作為創(chuàng)作生活的作者,首先要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要堅持什么,那么才能找到一個方向,并朝著這個方向一直航行下去。對生活的創(chuàng)作,最終是內(nèi)向的,作為創(chuàng)作者,最應當修煉與依靠的,始終是自我。也許這份人生之作不能滿足所有讀者,但是我們書寫的是屬于自己的,飽含自身情感的有靈魂的作品,其第一品讀也是最重要的讀者,就是我們自己。
可真正的佳作,不僅要擁有獨一無二的、充滿個性的主旨,還需擁有令人稱贊的細節(jié)。主旨源于一己之心,細節(jié)來自他人之諫。
如社會學家涂爾干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生活在這社會中,有“小我”,但更要有“大我”,我們的生活不止為自己,同時也是為親人、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少不了父母的叮嚀,師長的教誨及社會上各色成員的影響,他們也是我們的“讀者”,我們需要通過他們的認可以及自己對他人的作用來建立自我價值。錢學森的父輩痛感舊中國科技不振,勉勵子女勇攀科技高峰。家庭、社會的“讀者”給了錢學森鞭策。他心中有“讀者”,自覺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與社會、國家的價值利益統(tǒng)一起來,書寫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作品”。反之,一個人沒有“讀者意識”,他極易把個人的價值追求放在至上的位置,無視他人,一心一意按一己之私創(chuàng)作人生,這樣的“作品”難以精彩。
創(chuàng)作“生活”,只是堅守個性而孤立于時代之外,未免庸俗淺薄;只為取悅“讀者”而無自己的靈魂,便丟掉了這部“作品”本身存在的意義。唯有向心而行,風雨不懼,廣納百川,與時俱進,方能成就經(jīng)典“作品”,活出精彩人生。
1.標題形象,揭示主旨?!跋蛐亩?,廣納百川”,四字短語,兩兩對稱,揭示出了鮮明主旨,“向心而行”,強調(diào)人要服從于自己的內(nèi)心,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做好自己;“廣納百川”就是要善于聽從別人的意見,促使自己更好的成長。實際上對應了材料中的內(nèi)容——作家寫作時一方面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要聽取“讀者”的意見,生動形象,概括力強。
2.善于挖掘,層層深入。文章先緊扣材料談作家、作品和讀者三者的關系,然后筆鋒一轉(zhuǎn),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論述,首先強調(diào)對生活的創(chuàng)作,最終是內(nèi)向的,作為創(chuàng)作者,最應當修煉與依靠的,始終是自我。接著由“小我”過渡到“大我”,強調(diào)父母、師長等“讀者”影響的重要性,兩個方面逐一展開論證,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最后加以總結,說理較為透徹。
3.文辭典雅,底蘊深厚。本文的語言非常典雅精練,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在論述過程中,不僅引用了魯迅、涂爾干等人的名言名句,而且引入哲學、美學等思想,使得文章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顯示出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