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兒
每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會引發(fā)熱議,這些“天才”真的是生來不凡嗎?根據(jù)以往諾貝爾獲獎?wù)叩某砷L經(jīng)歷來看,他們的家庭背景千差萬別。大多數(shù)人習慣艷羨成功者,而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家庭教育和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堅毅之心。
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諾貝爾醫(yī)學獲得者屠呦呦出生在一個中醫(yī)世家,爸爸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愛上醫(yī)學的她,大學選專業(yè)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yī)學,但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中醫(yī),而是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yè)。這個決定讓爸爸有些意外:“呦呦,你選這個專業(yè),那你積累的這么多中醫(yī)知識,不都白費了嗎?”但是屠呦呦卻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yè)才最可能系統(tǒng)地探索中醫(yī)藥領(lǐng)域。爸爸思量了一會兒,說:“沒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負!爸爸相信你,加油,你會成功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特別愛干涉孩子的選擇,一切都想掌控在自己手里,并自作聰明地認為,我們在為孩子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也是在幫助不懂事的孩子選擇他的未來。孩子沒有了選擇權(quán),也就沒有了生活動力,安心窩在家長給他們筑好的巢里。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情,畢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即使孩子犯錯,家長也要在一旁等待,等待孩子啟動自愈能力、自我修復能力、自我辨別能力以及從錯誤當中還原的能力。
寬容是一種情懷,需要從小培養(yǎng)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但樂觀、善良、堅強,明曉事理。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親去屬于集體的莊稼地里撿麥穗,守田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母親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個耳光,沒收了他們撿到的麥穗。母親的嘴角流血,無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后,那個守田人成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莫言相遇。莫言想沖上去找他報仇,卻被母親拉住了。她平靜地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同一個人。”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胸懷。父母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會對孩子產(chǎn)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傅雷家書》中是這樣教導孩子的: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擁有寬廣的胸懷,是家長必須給孩子上的一課,不在別人的錯誤上浪費情感和時間,也不因怨恨讓自己的靈魂變得丑惡。寬容是一種善良,是一種胸懷和氣度,更是一種境界。而情懷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chǎn)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融進孩子的血肉里的。
玩是一門學問,會玩則是一種能力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生活在一個人才輩出的家庭之中。小時候,朱棣文是一個干什么都很專注的孩子,還特別貪玩,媽媽卻允許孩子們這樣做,說這樣玩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和膽量,甚至“縱容”孩子去玩。她認為:“玩是天性,孩子有權(quán)利玩?!敝?,因為這些“玩”的經(jīng)驗,啟發(fā)了朱棣文對科學的思考。他說:“我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己動手做事的習慣,也讓我的雙手更靈巧?!?/p>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游戲在孩子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蓖?,既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會試著用已知的知識去解釋發(fā)現(xiàn)的疑司,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用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學會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讓孩子學會玩耍吧,玩都不會的孩子,還能會什么?
與成績相比,成長是才第一位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母親是兒童心理學教授,父親是研究土木工程學的專家,他們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母親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將知識輕松地傳授給孩子。雖然母親教給他知識,可是從不要求他考700分,她說:“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guān)鍵?!?/p>
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分數(shù)不行,但分數(shù)也不是萬能的。家長要智慧看待孩子的分數(shù),要看到的是他分數(shù)里的空間、肯定他為現(xiàn)在的分數(shù)所付出的努力,而不只是一串干巴巴的數(shù)字。當然,在向孩子要分數(shù)的同時,也要客觀分析孩子自身的實力,以及他的興趣愛好,幫他制訂合理的計劃,這樣才能確保孩子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別讓我們的否定,扼制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尼爾斯·玻爾是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爾在童年時代是一個行動緩慢但做事專心的孩子。玻爾的爸爸在一所大學任教,常常約一些同事到家里聚會,其中也有藝術(shù)家、作家和音樂家以及外國人加入進來,玻爾被允許坐在一邊旁聽。這些精英常常是一個人講一個故事,發(fā)表意見,然后其他人議論。他們精辟獨到的見解在玻爾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玻爾喜歡動手修理家中的鐘表或其他東西,一次,家中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壞了,玻爾自告奮勇來修理,直接把車子拆了,一時不知道怎么裝回去。有人想幫忙,父親卻堅持說:“讓他自己來吧,他知道該怎么干?!苯?jīng)過對每個部件的仔細研究,小玻爾成功地把飛輪裝配好了。
很多家長看孩子干啥都不順眼,“你不許干這個”“你不許碰那個”“你應(yīng)該這樣做”“你放下,我來弄吧”……孩子探索的過程若一再被打斷,父母無時無刻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這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獨立成長的樂趣,也無法培養(yǎng)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的能力。盡管有時候孩子的思維天馬行空,但是我們?nèi)孕枰膭钏麄儾粩嗟厝ヌ剿?,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獲得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動力。
請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歐內(nèi)斯特·盧瑟福是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兄弟姐妹12人,由于家庭成員眾多,母親叮囑他們:“每一個成員都要分擔責任?!背酥?,他還從母親那里得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書——《物理學入門》。這本書不僅介紹物理知識,還描述了一系列簡單的實驗過程。盧瑟福從中領(lǐng)悟出,簡單的實驗中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規(guī)律。讀完書后,他將自己的年齡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寫在書頁上,他的母親一直珍藏著這本書。
責任心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成長的基礎(chǔ)。比如家務(wù)這件事,在中國,很多家長怕耽誤了孩子的學習,盡量不讓孩子碰家務(wù)事;還有一種中國家庭的家規(guī)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工非常明確,這樣就導致孩子沒有團隊意識,尤其與國外的孩子對比時,雖然學習成績可能會很好,但是中國的孩子卻往往沒有“團隊作戰(zhàn)能力”。美國素有“領(lǐng)導人教父”之稱的丹尼斯·韋特利博士曾說過:“父母最需要給予孩子的不是金錢,而是教會他們?nèi)绾握_地生活、負責任地工作?!?/p>
父親的珍藏 佟才錄
父親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收藏愛好者,但他卻永久收藏了一枚“教師節(jié)紀念郵票”和56張“‘尊師重教郵資信卡”。
父親是一名有著40年教齡的老教師,一生所教的學生無數(shù),可謂桃李滿天下。父親收藏的第一枚教師節(jié)紀念郵票,就是他的一位在大學做教師的學生寄給他的。父親清楚地記得,那是1986年9月15日,他當時正在給學生上課,郵遞員給他送來一封信。父親接過信時,第一眼就被信封右上角的郵票吸引住了。這是郵電部在1986年9月10日暨我國第二個教師節(jié)當天發(fā)行的教師節(jié)紀念郵票,一套一枚,面值8分。圖案由一塊黑板、一方黃色講臺和講臺上放著的一束獻給教師的鮮花組成。父親用手輕輕摩挲著郵票,眼里涌出欣慰的淚水。
那封信是父親之前教過的一個叫張德明的學生寫來的,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父親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張德明很努力,品學兼優(yōu),后來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了省城一所大學教書。在信里,張德明對父親多年的辛勤培育表示由衷的感謝,并說他特意選了這樣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連夜寫好了一封書信,趕到郵局買了一張新發(fā)行的教師節(jié)紀念郵票粘上,寄給遠方的老師。
時光荏苒,一晃40年彈指而過。
2001年9月10日,是父親在三尺講臺上度過的最后一個教師節(jié)。在那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父親所教班級的56名學生,每人買了一張xk3“尊師重教”郵資信卡送給父親,祝父親節(jié)日快樂。父親說,他當時看著那56張賀卡,心里涌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40年無怨無悔執(zhí)著教育,他真的覺得值了!
相比于收藏家收藏的名貴字畫和古玩,父親收藏的“藏品”簡直不名一文。然而在父親眼里,它們卻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