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是對孩子進行美育啟蒙、通識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孩子面對真實世界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每次踏進博物館,都會有一種時光流轉的感覺,與展品的親密接觸,仿佛能讓我們穿越“任意門”,感受到另一個時代與時空下的一呼一吸。我的孩子在英國倫敦上學,倫敦有非常濃烈的人文藝術氣息,特別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都給我和孩子帶來無限的震撼和收獲。前些日子學校組織孩子們?nèi)⒂^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館。參觀活動讓孩子興奮不已,通過仔細觀察,我發(fā)現(xiàn)英國老師通過6個步驟,將參觀變成一場游戲,讓孩子覺得枯燥的展品都變得好玩起來。
提前查資料、做準備
在去參觀博物館的路上,老師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由2位老師負責帶領。每個小組都會領到一個活動素材包——“中國的冒險之旅”,素材包里裝了6個小任務,每個小任務都會由組里的孩子輪流負責打開。其實老師們在帶孩子去參觀之前,對展館進行了充分了解,知道里面都有哪些藏品,也知道哪些藏品可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哪些藏品是比較容易向孩子講解介紹的。這些經(jīng)過挑選的藏品,老師會提前從官網(wǎng)找到圖片,再下載打印出來,作為活動的素材備用。
缺乏預習的參觀的確不能讓孩子又快又好地進入到展覽的內(nèi)容中去,而家長也會因為準備不夠,無法給孩子更深入地做講解。英國老師的做法,也提醒了我們:一定不要想著讓孩子按照順序,從頭至尾的參觀,選取三五個展品,重點參觀已經(jīng)足以??梢詼蕚漕愃频馁Y料:博物館官網(wǎng)展品的圖片、介紹;相關紀錄片、電影;相關展品的繪本、音頻;博物館禮品店的周邊產(chǎn)品等。
將展品變?yōu)椴轮i游戲
孩子們參觀博物館時領到的第一個任務,打開任務包之后發(fā)現(xiàn)是一個展品模型,老師讓孩子們猜:這個東西在中國古代是用來做什么的?類似這樣的猜謎游戲,一下子調(diào)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老師也鼓勵孩子們開動腦筋,充分想象??粗@個方方正正的物件,有的孩子猜是桌子,有的猜是床,最后老師帶著孩子們找到了展示實物的櫥窗,讀出了旁邊的說明,孩子們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硬邦邦的東西居然是個枕頭!知道了展品的用途后,老師繼續(xù)調(diào)動孩子們的主動性,她讓大家想一個問題:“如果你們睡覺用這樣的枕頭,會覺得舒服嗎?”帶著孩子們各自的答案,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躺在長椅上,每個人試了一下這個枕頭的模型,并且和自家枕頭的軟硬程度進行對比。
讓孩子猜謎時找到貼近他們生活的角度,或者與他們在課堂所學到的知識有息息相關的地方,像英國老師這樣,既可以強化課堂學過的單詞,又可以讓孩子們將抽象轉化為具體。選取“枕頭”這個大家每天都會用到的物品,也更加有生活感,拉近了藏品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用猜謎的游戲方式讓孩子們親身參與其中,更會讓他們印象深刻。
用拼圖游戲讓孩子深入了解展品
孩子們領到的第二個任務,是把博物館中的一件展品“中國古代官員品級服”,用拼圖拼起來,完成后再找到這個“品級服”在哪里。孩子們一人拼一塊,很快就完成了拼圖,然后興奮地拿著拼好的拼圖去找展品。在展品面前,老師帶領孩子更詳盡地了解“品級服”,告訴孩子衣服上的“鶴”代表“長壽”,“蝙蝠”代表“好運”,“魚”代表“食物充足”。淺顯精煉的解釋,孩子們也非常容易理解。最后在離開博物館時,老師把這幾個問題又向孩子們問了一遍,希望用重復的方式來加深他們的記憶。老師們通過游戲變“帶領孩子參觀”為“孩子想要參觀”,將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中,“旅行的意義”自然也會不同。
隨身攜帶速寫本
老師在去博物館之前,要求孩子們每人帶一個本子用來畫畫。孩子們的第三個任務,就用到了速寫本:“找到皇帝坐的椅子,并且畫出來”。一到畫畫的環(huán)節(jié),小朋友們的興致都高昂起來,一個個趴在展品前的地板上,認真而專注地開始畫,直到老師提醒時間到了,還都意猶未盡不肯離開。孩子們一邊看著展品,一邊畫下心中想象的模樣,更多的時候,他們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腦袋會“飛出展廳”,延伸出更多有趣的事物,再把這些想象畫在紙上。
尋寶游戲讓參觀變成冒險
孩子們領到的第四、第六個任務,都是和“尋找”有關的:找到中國的“中”字,試著寫出來;找到和活動袋里的茶壺一樣的展品。一聽要尋寶,孩子們的眼睛一下子亮起來,手拉手開心地穿梭在展廳的各個角落,小腦袋像雷達一樣,敏銳地搜尋著任務卡上的“寶物”。尋寶游戲真的是個有魔力的方法,本來已經(jīng)接近參觀的尾聲了,如果按照平時那種循規(guī)蹈矩的參觀方法,孩子可能早就被磨沒了耐性,但是尋寶游戲卻讓孩子們一直保持著極高的興奮度,還神奇般地引領著孩子邁開腳步“四處逛逛”。這個小游戲,再次體現(xiàn)了英國老師將參觀從被動變主動的宗旨。而且老師對于游戲任務的安排也非常合理,動靜結合,把握節(jié)奏。
我們自己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時,也有很多類似的游戲可以在參觀時玩起來。比如“小小消防員”的游戲,假設展覽館著火了,讓你的孩子扮演消防員,問問他們哪件展品是自己一定要“解救”出來的。
調(diào)動五感進行參觀
孩子們的第五個任務,是聞一聞茶葉。因為打算去參觀“茶壺”,老師們讓孩子聞了3種茶葉,讓大家說說聞起來的感覺。除了視覺,如果能調(diào)動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幾種感官,讓孩子對一件展品產(chǎn)生更為立體的感覺,可能會比單純隔著玻璃“看”,能讓孩子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jīng)輕松愉快地完成了活動袋中所有的任務。當老師宣布該離開時,孩子們臉上還都寫滿了不舍,仿佛心情還沉浸在之前完成任務的激動中。而對我來說,也從中收獲了一次“換一種方式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寶貴經(jīng)驗。
在這之后,我也帶著孩子重新去參觀了自然歷史博物館,這次我“活學活用”了幾招英國老師的方法,效果真的比之前參觀的效果要好,收獲也更多。著名畫家畢加索曾說過,“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的確,孩子們對于藝術,有著敏銳的審美直覺。而美的東西,是無所謂年齡、國界、血統(tǒng)與信仰的,它能直擊人心,特別是小孩子那顆柔軟的未經(jīng)世俗浸染的心。有空閑的時候,試著帶孩子一起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感知另一種完美,哪怕只有一段參觀博物館的時間。
林小暖 美國認證睡眠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