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偉偉
(上饒市橫峰中學 江西 上饒 334300)
斯金納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學理論,被譽為“程序教學之父”.程序教學法的主要思想是:把教學內容分成一個個有邏輯聯(lián)系的小問題,鼓勵、引導學生按照所設置問題的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從而達到各個擊破、化繁為簡的教學效果.其實施的一般流程是:
(1)把學習內容分成一個個小問題,并且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及深的順序排列;
(2)逐步地提出問題(刺激);
(3)鼓勵學生解決問題;
(4)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立即就給學生反饋,讓學生知道自己回答的正確或錯誤.如果回答正確,得到鼓舞(強化)就進入下一程序學習.如果回答不正確,就采取補充程序,再學習同一內容,直到掌握為止[1].
可簡單概括為:設置編排 — 鼓勵解答 — 及時反饋— 補充講解(或繼續(xù)深入)— 歸納總結.
很多物理習題因為情景復雜、邏輯性嚴密、限制關系多,對于這類習題的講解若采用一般的講解方法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效果較差.此類問題若能采用程序教學法[2],便能達到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的教學效果,現(xiàn)以通過摩擦力相關聯(lián)的連接體問題為例進行展示.
【題目】如圖1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足夠長的質量MA=2 kg的長木板A,在長木板的上面放置一質量MB=1 kg的方物塊B,A和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A和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一大小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A上,試分析當μ1,μ2,F為表1中不同值時,A和B之間的摩擦力為多大?(最大靜摩擦力可認為等于滑動摩擦力)
圖1 題圖
μ1μ2F/NfAB的大小/N00.2300.290.40.290.40.2150.40.220
根據(jù)題目所給的已知條件和所提供的實驗數(shù)據(jù),首先進行程序教學法設計,分析解題思路,細化流程.
解題思路分析:
解答該類連接體問題的基本思路是:
(1)分析最容易“跟不上整體”的物體(即該題中的物塊B,因為外力F直接作用在A上,B只是靠A對B的摩擦力作為動力而運動).
(2)假設最容易“跟不上整體”的物體在最大靜摩擦力作用下,求出其所能獲得的最大加速度(即下面表2中的aBmax).
(3)假設A和B作為一個整體看,求出其在F作用下的加速度(即表2中的“a共假設”).
(4)比較“a共假設”與“aBmax”的大小關系,若a共假設≤aBmax則二者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一起以a共假設加速,若a共假設>aBmax則二者將發(fā)生相對滑動.
(5)判斷出二者的運動關系后,便可以判斷摩擦力的性質(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
(6)判斷出摩擦力的性質后,根據(jù)不同性質的摩擦力及受力特點分別求解對應的摩擦力.
流程一:設置編排
針對以上常規(guī)思路,可以按照思考的先后順序,設置表格,形成邏輯線索,分成一個個小問題,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按照思考的先后順序設置表格
流程二:鼓勵解答(以下學生嘗試解答的過程)
生甲(第1行各問題的分析):
(1)由于力F直接作用在A上,因此B最容易跟不上.
(2)物塊B在最大靜摩擦力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aBmax=2 m/s2.
(3)假設A和B作為一個整體看,其在F作用下的加速度a共假設=1 m/s2.
(4)a共假設=1 m/s2≤aBmax=2 m/s2說明二者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以a共假設=1 m/s2加速運動.
(5)可以判斷A與B之間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
(6)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得A與B之間的摩擦力f靜=1 N.
師:分析問題邏輯思路清晰,非常好.(及時鼓勵)
生乙(第3行各問題的分析):
(1)、(2)、(3)[由于有前面兩行兩位同學的解答為基礎,(1)、(2)、(3)點的分析乙同學順利完成]略.
(4)a共假設=0≤aBmax=2 m/s2說明二者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以a共假設=0加速運動.
(5)可以判斷A與B之間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
(6)A與B之間的摩擦力f靜=?
分析:由于學生乙受前面分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在第4個環(huán)節(jié)時認為,a共假設=0≤aBmax=2 m/s2,就是二者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一起運動,沒有反應過來a共假設=0其實就是二者一起靜止.
流程三:及時反饋
教師引導:你前3個環(huán)節(jié)分析得很好,請你思考第4個環(huán)節(jié),“a共假設=0是不是二者一起運動呢?原來二者是靜止還是運動的呢?”
生乙(恍然大悟):A,B原來靜止,a共假設=0說明二者一起繼續(xù)保持靜止,A與B之間無摩擦.
師:思考到了關鍵,非常好.(及時鼓勵)
流程四:補充講解(或繼續(xù)深入)
若學生某一問題分析錯誤,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講解,再讓學生分析另一行的該列問題(變式訓練),然后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若學生回答順利,教師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逐步深入.(學生逐步完成后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學生最終完成表格
流程五:歸納總結
通過對以上各行、各列的分析求解,學生有由淺及深的分析過程,有親身的體會,最后教師應“畫龍點睛”引導學生們做歸納總結,讓學生看清該類問題的共性和不同,形成解答這類問題的方法.
生丙:通過對表3中各行情況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總結解答該類問題的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通過摩擦力相關聯(lián)的連接體問題解題思路
從以上例題的分析過程可以看出,程序教學法由教師精心設計問題、編排流程,通過鼓勵學生按照所設置的問題順序,各個擊破難點問題,這樣的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分析問題的能力、物理思維,都有很大的作用,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