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在唐朝,著名的詩人層出不窮,比如說杜甫,李白等等,眾所周知,李白才華橫溢,是一代文豪,他入仕為官之后為何不到兩年就被唐玄宗炒魷魚了?是什么原因呢?
天寶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
有證據(jù)表明,李白進入宮廷之后,的確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清平調》就是期間所做。但是,天寶三年(744年)春天,李白就離開了朝廷,離開了長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過一年半時間。按理說,玄宗李隆基讓誰卷鋪蓋,也不應該讓李白走人,可是卷鋪蓋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書》說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xiāng)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边@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jīng)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xù)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識到,繼續(xù)待在朝廷已經(jīng)沒有意義。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其實,李白懇求還山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一般權貴排斥李白的說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擔任翰林供奉期間,未見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圖和行動,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權貴叫板,不可能妨礙任何當政者的利益。此外,從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動離開朝廷的,他離開朝廷,絕對是迫不得已的。無論是皇帝親近之人的厭惡,還是一般的朝廷權貴的排擠,最后下命令的總歸是玄宗皇帝。天寶初年的李隆基,還是能夠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歡李白。
玄宗為什么要將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長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誤他的事。具體地說,就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泄露了宮廷的秘密。范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代指宮廷秘密)”,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潤色鴻業(yè)”的,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無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
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脫飄逸。《玉壺吟》一詩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于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于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優(yōu)”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現(xiàn)實。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