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偉,趙 利,李婷婷,施 瑞,李 彤,孫藝飛,孫 昊
(1.中國石油大學 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61;2.山東農業(yè)大學 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斜坡帶為深凹陷帶向凸起過渡的地帶,其邊緣部位翹起較高,是以斜坡形式與凸起相連的超、剝單斜帶[1-6],在斷陷盆地中范圍廣闊,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qū)帶之一[7-8]?!鞍枷萆汀⑿逼鲁刹亍笔且粋€普遍的規(guī)律[9],自1990年代以來,斜坡帶發(fā)現油氣地質儲量近 15×108t[10],已成為富油凹陷精細二次勘探發(fā)現規(guī)模儲量的重點[11-12]。
目前國內外已有眾多學者對其研究,將斜坡帶(緩坡帶)定義均表征了相似的特征,但對斜坡分類出發(fā)點各不相同。根據研究需要分別以斜坡帶形成機理、層序發(fā)育特征、地層沉積特點和構造特點等對斜坡帶進行劃分,導致分類方案繁多。如根據斜坡帶的形成機理,將其分為沉積斜坡、構造斜坡和構造—沉積復合斜坡[13-15];以層序發(fā)育特征為依據,將斜坡帶分為寬緩型、窄陡型和雙元型[1-2];以地層發(fā)育展布為依據,將斜坡帶分為繼承性超覆型、繼承性超剝型、先凹后斜型和構造型[10,16-18];根據斜坡帶對層序類型、地層結構特征的控制及地貌特征、成因,將斜坡帶分為單斷—沉積坡斷型、單斷—斜坡型和雙斷—構造破折型[19-20];以剖面和平面特征為依據,將斜坡帶分為兩大類十種類型[2];根據基底和蓋層斷層的發(fā)育情況及其組合方式,分為單斷型斜坡和雙斷型斜坡[21]。這些分類要素在斜坡帶類型劃分中的意義各不相同,斜坡帶類型劃分必須遵循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隨著斷陷盆地斜坡帶構造、沉積研究的深入以及油氣勘探推進,斜坡帶分類方案需在前人分類方案基礎上進行修改,以適應和推廣油氣勘探新思路。本文選取斜坡帶坡度和寬度作為分類依據,在統計可查閱到的斜坡帶坡度和寬度的基礎上,對斜坡帶進行分類;以斜坡帶類型發(fā)育多樣的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為例,重點對文安斜坡、蠡縣斜坡、束鹿西斜坡進行各類型斜坡帶成因機制和成藏模式研究,以期完善斜坡帶成因機制,豐富斜坡帶油氣勘探理論。
冀中坳陷西鄰太行山隆起,東至滄縣隆起,南接邢衡隆起,北依燕山隆起,整體呈NNE向展布,面積為2.8×104km2(圖1)。冀中坳陷地層結構分為三層:下構造層為基底層,包括古生界(Pz)和中生界(Mz);中構造層為斷陷層,包括古新統—漸新統的孔店組(Ek)、沙河街組四段(Es4)、沙河街組二—三段(Es2-3)、沙河街一段—東營組(Es1-Ed),中新統館陶組(Ng);上構造層為拗陷層,主要是指上新統明化鎮(zhèn)組(Nm)和第四系平原組(Qp)。
圖1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區(qū)域位置及構造格局Fig.1 Regional location and structural pattern of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冀中坳陷內主要斷層有NW、NE和近 EW3組走向(圖 1)。NE走向斷層最為發(fā)育,太行山山前斷層、大興斷層、牛東斷層等一系列大型斷層均呈NE走向;NW 向斷層多發(fā)育于坳陷的中南部,傾向南西,獻縣斷層南部、馬西斷層等均為NW走向,構成了冀中坳陷中南部的東側邊界;近 EW 向斷層發(fā)育于坳陷內構造轉換位置,往往作為調節(jié)斷層出現,數量較少,如衡水斷層、徐水斷層[2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冀中坳陷內斜坡帶構造特征,將斜坡帶定義為:斷陷盆地內以緩坡形式連接凸起與洼陷的二級構造帶,其地層翹傾、剝蝕后被拗陷層所覆蓋,向盆外以凸起為界,向盆內以最后一條盆傾斷層為界。
由于斜坡地層坡度和寬度是所有斜坡帶共有的幾何特征,可以廣泛適用于斜坡帶分類,并且地層坡度和寬度能直接反映斜坡的不同成因機制和沉積構造特點,對油氣成藏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選取斜坡帶地層坡度與寬度2要素作為分類標準。通過統計中國斷陷盆地內的斜坡帶,發(fā)現地層坡度小于4°的斜坡帶很少,并且寬度大于10 km的斜坡,地層坡度一般小于10°(表1),因此,本文將寬度10 km、地層坡度4°和10°作為斜坡帶類型劃分的分界點,將斜坡帶類型劃分為“寬緩型”、“平臺型”、“窄陡型”。寬緩型斜坡帶的地層坡度在4°~10°,寬度大于10 km;平臺型斜坡帶的地層坡度小于4°,寬度大于10 km;窄陡型斜坡帶的地層坡度大于10°,寬度小于10 km。冀中坳陷內的文安斜坡、蠡縣斜坡和束鹿凹陷西斜坡對應前述3種類型斜坡。
文安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霸縣凹陷東南部,東鄰滄縣隆起,南接饒陽凹陷,西靠霸縣洼槽,北部以里瀾斷層為界(圖1)。斜坡內正斷層發(fā)育,由于受到早期NE向的先存基底斷層的影響,斷層的走向主要以NE向為主。斜坡整體斷層發(fā)育,主要受到西側主干斷層——牛東斷層的控制,發(fā)育大量次一級斷層。牛東斷層是古近紀繼承發(fā)育的一級控盆斷層,是霸縣凹陷的控凹斷層,其規(guī)模較大,延伸較長,影響著整個斜坡的斷層發(fā)育。文安斜坡帶斜坡坡度為9.6°,坡度適中,沿斜坡上傾方向地層大量超覆、尖滅;在斜坡頂部,剝蝕相對較弱,只在南部有較明顯的地層剝蝕。
根據斷層的平面分布特征,文安斜坡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北部信安鎮(zhèn)地區(qū)斷層較密集,以NNE、NWW向的斷層為主,形成交叉式斷層組合樣式,交錯縱橫形成明顯的網狀;中部蘇橋—文安地區(qū)斷層也較為密集,以NE向為主,多呈平行式斷層組合特征;南部長豐鎮(zhèn)地區(qū)斷層成雁列式組合特征(圖2a)。單條斷層在平面上的幾何形態(tài)以直線型、弧形、“S”型為主,直線型斷層延伸較短,規(guī)模較小。受Es3—Es2時期NE—SW向張扭作用,斷層平面呈現“S”型和弧形,“S”型斷層延伸較遠,規(guī)模較大,由多級伸展變形疊加而成,貫穿整個斜坡。斷層在平面上的組合特征多為平行式、交叉式、雁列式和羽狀。剖面上,文安斜坡發(fā)育大量正斷層,斷層形態(tài)主要以板式為主;在牛東斷層的控制下,斷層組合樣式多為“Y”字形、多級“Y”字形樣式(圖3a)。
表1 中國部分斷陷盆地斜坡帶坡度和寬度統計Table 1 Gradient and width of some slope zones in China
圖2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文安、蠡縣和束鹿斜坡帶斷層平面分布Fig.2 Fault distribution in Wen’an (a), Lixian (b) and Shulu (c) slope zones 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蠡縣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饒陽凹陷中西部,南部與劉村—深澤低凸起相接,西部緊鄰高陽低凸起,北部與徐水—文安變換帶相鄰(圖1)。蠡縣斜坡主要發(fā)育NE、NNE向斷層,以及少量與斜坡走向基本一致的NW向斷層。蠡縣斜坡僅有高陽斷層等幾條比較大的斷層,其余都是一些比較小的斷裂。高陽斷層是一條NE走向的正斷層,其尾部派生出一系列NE向斷層(圖2b)。斷層總體規(guī)模比較小、構造簡單,主要集中在斜坡中北部。北部構造活動相對比較強烈,斷裂發(fā)育,受NW、NE向斷層影響,形成壘塹相間的構造格局。南部構造活動相對較弱,斷裂不發(fā)育,斷層數量較少,僅發(fā)育2條控制斜坡的大型邊界斷層——高陽和大百尺斷層,地層超覆、剝蝕關系不明顯。斷層剖面組合樣式主要為“Y”字形和階梯狀斷層組合樣式(圖3b)。
圖3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a)、蠡縣斜坡(b)和束鹿斜坡(c)構造演化剖面位置見圖1。Fig.3 Tectonic evolutions in Wen’an (a), Lixian (b) and Shulu (c) slope zones 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束鹿西斜坡位于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西部,西接寧晉凸起,南部緊靠邢衡隆起,北接深縣凹陷并與寶坻—桐柏鎮(zhèn)變換帶相鄰。束鹿西斜坡內斷裂體系發(fā)育規(guī)模小且數量較少,大部分斷層走向為NE向和NNE向。斷層活動強度大,斜坡坡度陡且范圍小。其早期以超覆沉積為主,晚期退覆沉積加強且頂部剝蝕作用劇烈。斷層平面組合樣式總體以斜列式和平行式為主,主要集中在束鹿西斜坡的南部區(qū)域,北部斷層較少;中部地區(qū)斷層密集,主要發(fā)育近EW方向的橫向調節(jié)斷層,為平行式斷層組合樣式(圖2c)。剖面上發(fā)育大量的正向斷層和反向斷層,邊界斷層為鏟式正斷層,斷層傾角較大(圖3c)。
文安斜坡的坡度為9.6°,寬度為18.4 km,屬于寬緩型斜坡;蠡縣斜坡的坡度為2.5°,寬度為15.4 km,屬于平臺型斜坡;束鹿西斜坡的坡度為20°,寬度為8.5 km,屬于窄陡型斜坡?;诘貙悠露群蛯挾纫?,上述3個斜坡分屬于不同類型斜坡,其對應的凹陷、控凹斷層等亦存在明顯差異。
文安斜坡對應的霸縣凹陷為單斷型,構造伸展量一般較大,為斷階式或塹壘相間式,屬于沉積斜坡;斜坡帶發(fā)育較多次級斷層,而控凹斷層傾角較小,拆離深度小于10 km,相對較小(表2)。蠡縣斜坡對應的饒陽凹陷屬于雙斷型,凹陷受控于雙側斷層的活動,斜坡斷層發(fā)育中等,斜坡帶構造樣式多為塹壘相間,屬于構造—沉積復合斜坡;斜坡帶還發(fā)育一條與控凹斷層規(guī)模相當的反向斷層,而盆地控凹斷層傾角中等,拆離深度約為10 km,相對中等(表2)。束鹿西斜坡對應的束鹿凹陷屬于單斷型,斜坡斷層發(fā)育強烈,構造樣式多為順向斷階式,反向斷層較少,屬于構造型斜坡;盆地控凹斷層傾角大,拆離深度大于10 km,相對較大,推測斷層具有走滑性質(表2)。
通過平衡剖面恢復,可以分析斜坡帶斷層發(fā)育及其構造演化特征。文安斜坡及其對應凹陷在晚白堊世處于區(qū)域擠壓背景,牛東斷層逆沖,研究區(qū)處于隆升剝蝕狀態(tài);進入新生代,研究區(qū)及鄰區(qū)轉換為NW—SE向伸展。Ek—Es4時期,牛東斷層負反轉,研究區(qū)演變成斷陷盆地斜坡帶并發(fā)育多條次級正斷層,剖面伸展量約2.9 km、伸展率約13.5%。Es3—Es2時期,研究區(qū)強烈變形并發(fā)育大量次級斷層,斜坡帶翹傾顯著,地層整體呈西厚東薄;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5.4 km、伸展率約21.2%。Es1—Ed時期,研究區(qū)斷層繼承性發(fā)育,地層橫向變化不大;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2.2 km、伸展率約7.2%。N—Q時期,研究區(qū)斷層活動逐漸消亡,但地層東厚西薄,沉積中心向東遷移;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1.0 km、伸展率約3.4%(表3、圖4)。
蠡縣斜坡的構造演化與文安斜坡類似。前新生代研究區(qū)處于區(qū)域擠壓背景,斜坡帶發(fā)育多條逆斷層。Es4—Ek時期,鄰區(qū)饒陽凹陷演變成斷陷盆地,前述逆斷層負反轉,研究區(qū)強烈變形并發(fā)育成斜坡帶,剖面伸展量約0.25 km、伸展率約11.8%。Es2—Es3時期,研究區(qū)變形減弱,斜坡帶未明顯翹傾,地層厚度橫向變化不大;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0.09 km、伸展率約4.2%。Es1—Ed時期,研究區(qū)斷層繼承性發(fā)育并有所增強;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0.17 km、伸展率約6.7%。N—Q時期,研究區(qū)斷層活動逐漸消亡,但地層東厚西??;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0.07 km、伸展率約2.8%(表3、圖4)。
表2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帶構造變形差異
Table 2 Difference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ypical slope zones 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表3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文安、蠡縣、束鹿西斜坡帶平衡剖面伸展量、伸展率及速率統計Table 3 Extension amount, rate and velocity of Wen’an, Lixian and Shulu West slope zones 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圖4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典型剖面的伸展速率Fig.4 Extension rate of typical profiles 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束鹿西斜坡的構造演化與前述斜坡帶有所差異。前新生代研究區(qū)處于區(qū)域擠壓背景,但斜坡帶區(qū)未發(fā)育明顯構造。Es4—Ek時期,鄰區(qū)束鹿凹陷強烈斷陷,研究區(qū)發(fā)育成斜坡帶,地層翹傾顯著,剖面伸展量約1.3 km、伸展率約30.8%。Es2—Es3時期,研究區(qū)變形繼承性發(fā)育并減弱,但斜坡帶發(fā)育多條次級正斷層;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0.9 km、伸展率約17.0%。Es1—Ed時期,研究區(qū)構造活動有所增強,沉積中心靠近控凹斷層;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1.2 km、伸展率約17.5%。N—Q時期,研究區(qū)斷層活動逐漸消亡,地層整體東厚西??;該時期剖面伸展量約0.17 km、伸展率約2.2%(表3、圖4)。
在平衡剖面的基礎上,通過統計、對比各地質時期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數據,可以分析斜坡帶活動強度演變等特征。分析表3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文安斜坡的伸展率在Es3—Es1時期最強,之后逐漸變弱,變化規(guī)律是“弱—強—弱”,反映文安斜坡是正態(tài)演化型的演化過程。蠡縣斜坡的伸展率Ek—Es4時期較強,Es3—Es2時期變弱,Es1時期增強,之后逐漸變弱,變化規(guī)律是“強—弱—強—弱”,反映蠡縣斜坡是繼承性多期發(fā)育的演化過程。束鹿西斜坡的伸展率在N—Q時期之前都比較強,在Es1為最強,變化規(guī)律則是“強—弱”,反映束鹿西斜坡是消亡型的演化過程。此外,從圖4可以看出,3個典型斜坡帶的伸展速率皆呈正態(tài)演化。
根據前述斜坡帶的構造演化及其活動強弱的變化,本文將3個斜坡帶的演化分為基底發(fā)育期(前新生代)、初始發(fā)育期(Ek—Es4)、強烈發(fā)育期(Es3—Ed)以及發(fā)育衰亡期(N—Q)4個階段?;装l(fā)育期研究區(qū)為擠壓應力場,形成基底構造層序以及不同的先存構造;初始發(fā)育期研究區(qū)轉變?yōu)樯煺箲?,控凹斷層發(fā)生負反轉,斷陷盆地斜坡帶形成;強烈發(fā)育期研究區(qū)進入差異化發(fā)展階段,奠定平臺型、寬緩型、窄陡型斜坡帶,并與初始發(fā)育期共同沉積斷陷構造層序;發(fā)育衰亡期研究區(qū)各斜坡帶統一進入熱沉降階段,構造變形進一步減弱,沉積特征亦趨同,并最終形成拗陷構造層序。
綜合冀中坳陷3大斜坡幾何學運動學變形特征及構造演化史分析,表明冀中坳陷古近紀時期整體斷裂活動性強,斷陷活動變化特征明顯,同時明確斷陷盆地中大多數生長斷層的發(fā)育具有不均衡的特征,即斷層活動初期較微弱,中期強度最大,末期則微弱活動直到停止,整體呈現一個完整的斷裂運動旋回。
Ek—Es4為初始發(fā)育期,受先存構造影響,各控凹斷層活動各異;但是,控凹斷層若傾角大則拆離深度大,進而使得斜坡帶翹傾幅度大,整個凹陷狹窄。斜坡帶在此時期活動較弱,地層沉積薄,其中蠡縣斜坡發(fā)育范圍、斷層活動數量依次大于文安斜坡、束鹿斜坡,而束鹿斜坡以地層翹傾變形為主。Es3—Es1為強烈發(fā)育期,地層厚度變化明顯加快,斷層活動性增強,地層沉積厚,斜坡帶基本定型。此時期文安斜坡的活動性最強,束鹿斜坡活動最弱,而蠡縣斜坡斷層多為繼承性發(fā)育。Ed—Q為發(fā)育衰亡期,地層厚度變化明顯減慢,斷層活動處在逐漸減弱至消亡的過程,局部斷層持續(xù)微弱活動,斜坡帶基本形成。此后全區(qū)變形以拗陷為主,形成統一的沉降單元,各斜坡帶變形基本無差異(表4)。
斜坡坡度和寬度是控制斜坡帶沉積相發(fā)育、展布的重要因素,進而控制著儲層及儲蓋組合。寬緩型斜坡坡度相對適中,地層傾角中等,平面上沉積相的分布較為寬廣,以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為特征。上述沉積特征使得斜坡帶儲層發(fā)育較多,但泥巖蓋層較少,如文安斜坡區(qū)域蓋層為沙一段烴源巖兼蓋層,斷層活動和斷距中等,使油氣能多層系垂向運移,連同橫向運移形成網毯式成藏模式,主要形成斷層、不整合、巖性尖滅型等油氣藏(表5)。平臺型斜坡地層傾角小,導致平面上沉積相變化小,沉積速率緩慢,發(fā)育河流相和濱淺湖相。上述沉積特征使得斜坡帶儲層發(fā)育少,如蠡縣斜坡以潛山內幕、烴源巖附近儲層砂體為主,多為自生自儲或上生下儲,區(qū)域蓋層為沙一下亞段,主要形成潛山、斷層、巖性尖滅等油氣藏(表5)。窄陡型斜坡帶坡度大,地層傾角大,導致平面上沉積相變化快,以快速堆積、分選差的沖積扇、扇三角洲為特征。上述沉積特征使得斜坡帶儲層、蓋層發(fā)育,但儲層多以礫巖、粗砂巖等為主,如束鹿西斜坡的沙三下亞段發(fā)育大量砂礫巖油氣藏[23-25](表5)。
斜坡帶的坡度和寬度可以控制油氣橫向運移范圍。平臺型斜坡的地層傾角小,油氣難以橫向運移,洼槽中生成的油氣難以橫向有效運移至斜坡上成藏,使得油氣來源于斜坡帶內鄰近的生烴次洼。如蠡縣斜坡南段未發(fā)育生烴次洼,則未發(fā)現油氣;而北段油氣藏的油源對比顯示,油氣主要來自斜坡帶次洼內的沙一段下部烴源巖,進而形成一系列鼻狀油氣藏。寬緩型斜坡的地層傾角適中、寬度較大,油氣能橫向長距離運移,使油氣平面分布寬廣。窄陡型斜坡的地層傾角較大、寬度小,有利于油氣垂向運移,但平面分布狹窄。
斜坡帶相對于陡坡帶的構造變形弱,但不同類型斜坡帶的變形差異使其形成不同的圈閉類型組合。寬緩型斜坡斷層發(fā)育多且呈斷階狀,形成大量多層系含油的斷層圈閉;同時,由于斷階的垂向輸導作用,使地層圈閉有效性提高,發(fā)育較多隱蔽性地層圈閉,因此,寬緩型斜坡的圈閉組合為斷層—地層型。平臺型斜坡斷層發(fā)育中等,斷層圈閉是其重要類型之一;此外,斜坡帶內斷塊以差異升降為主,形成多層系剝蝕和地層不整合,進而發(fā)育地層不整合圈閉和潛山內幕圈閉,因此,平臺型斜坡的圈閉組合為斷層—不整合—潛山型。窄陡型斜坡的斷層發(fā)育強度大,易形成斷層和裂縫型圈閉;而且,地層翹傾顯著,使得地層剝蝕強烈且礫巖發(fā)育,進而發(fā)育不整合和礫巖圈閉,因此,窄陡型斜坡的圈閉組合為斷層—裂縫—不整合—礫巖巖性型。
表4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構造演化異同
Table 4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for tectonic evolution in typical slope zonesin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表5 斜坡帶成藏模式Table 5 Accumulation models in slope zones
此外,構造活動強度影響油氣垂向運移,而其演化則控制油氣垂向分布。寬緩型斜坡的構造演化為“弱—強—弱”模式,油氣垂向運移存在主成藏期,垂向分布廣但相對集中;平臺型斜坡的構造雖然活動強度弱但具多期性,油氣能多期成藏并且垂向多層系含油;窄陡型斜坡的構造演化為“強—弱”模式,斷層斷距大且繼承性活動,使油氣垂向運移。
斜坡帶是盆地內地層翹傾以及沉降區(qū)剝蝕的重要區(qū)帶,發(fā)育大量地層不整合。而且,不同類型斜坡帶的不整合類型不同,進而在油氣輸導、圈閉類型等方面有所差異[26]。
寬緩型斜坡的構造活動強度相對平臺型適中,且地層坡度較小,使其發(fā)育超覆不整合。該類型不整合形成于湖平面上升期,發(fā)育區(qū)域泥巖蓋層,具有較好的封閉有效性。因此,當不整合面?zhèn)认蚍舛掠蜌鈺r,該類型斜坡在不整合面之上、之下皆可形成油氣藏。
平臺型斜坡,如蠡縣斜坡在前新生代的褶皺沖斷以及新生代的正斷層的差異升降,使其發(fā)育褶皺型和斷塊型潛山及其對應不整合。該類型不整合發(fā)育較完整風化殼,對下伏潛山具有較好的垂向封閉有效性,且風化裂縫、砂礫巖等為較好的儲層;同時,平臺型斜坡地層坡度小,泥巖較為發(fā)育,亦為潛山提供良好蓋層。因此,該類型斜坡多形成不整合面之下的潛山油氣藏。
窄陡型斜坡的坡度最大,地層的顯著翹傾作用使其形成削截型不整合和超覆型不整合。削截型不整合的垂向封閉有效性和橫向輸導有效性與平臺型潛山相似,但該類型不整合發(fā)育于斜坡帶外緣,形成不整合面之下油氣藏。超覆型不整合的垂向封閉有效性與寬緩型斜坡相似,但該類型不整合發(fā)育于斜坡帶內緣。
(1)根據斜坡帶的坡度和寬度,將坡度在4°~10°、寬度大于10 km的斜坡帶歸為寬緩型斜坡帶,將坡度小于4°、寬度大于10 km的斜坡帶劃分為平臺型斜坡帶,將坡度大于10°、寬度小于10 km的斜坡帶劃分為窄陡型斜坡帶。
(2)寬緩型斜坡凹陷一般為單斷型,伸展量大,斜坡斷層發(fā)育弱,為斷階式或塹壘式,成因上為沉積斜坡;斜坡帶發(fā)育大量次級斷層,而盆地控凹斷層傾角小,拆離深度相對較小。平臺型斜坡凹陷一般為雙斷型,伸展量和斜坡斷層發(fā)育中等,構造樣式為塹壘式,成因上為構造—沉積復合斜坡;斜坡帶發(fā)育一條與控凹斷層規(guī)模相當的反向斷層,而盆地控凹斷層傾角中等且皆未拆離至基底面。窄陡型斜坡凹陷為單斷型,伸展量小、斜坡斷層發(fā)育強,為順向斷階式,反向斷層少,成因上為構造斜坡;盆地控凹斷層傾角大,拆離深度相對較大,常具有走滑性質。
(3)寬緩型斜坡坡度、斷距中等,油氣能橫向長距離、垂向多層系運移,形成網毯式成藏模式,發(fā)育斷層、不整合、巖性尖滅等類型油氣藏;平臺型斜坡坡度小,油氣難以橫向運移,斷層活動弱,斷距小,不能溝通源儲,油氣難以垂向運移,油氣豐度取決于斜坡內生烴次洼,發(fā)育潛山、斷層、巖性尖滅等類型油氣藏;窄陡型斜坡帶坡度大,油氣易于橫向運移,但凹陷窄導致運移距離近,斷層活動強,斷距大且繼承性活動,斷層溝通油源,使油氣垂向運移,發(fā)育斷層、不整合、礫巖及泥灰?guī)r裂縫等類型油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