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民
在長治高平陵川三縣交界處,橫貫一條呈東西走向的關嶺山山脈,山南麓的千年古剎寶應寺素有“雞叫一聲聽三縣”的美譽。這里就是聞名三晉的陵川縣古八大景之一“秦嶺臥云”所在地。我的家鄉(xiāng)桃山頭就坐落在山腳下不遠處,據(jù)說是由于村南嶺上長滿桃樹而得名。
常記得,孩提時乍暖還寒的時節(jié),山外的人們大都還在經(jīng)受嚴冬刺骨的寒栗時,家鄉(xiāng)山頭的桃花就已開放,燦爛奪目的粉,在大地還未蘇醒之際獨自美得耀眼,早早地報告春的到來,提醒人們開始一年的耕作。每年盛夏陰歷六月十九的楊柳節(jié),周圍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們都要前來趕廟會。記憶中那鋪滿光滑巨大磐石的路上,人群熙熙攘攘,擔扁擔的貨郎、換西瓜的老農(nóng),吆喝聲、叫賣聲,還有戲臺上的咚咚鏘鏘,不絕于耳,小孩們在各個攤位前迷戀駐足,老人們在戲臺下凝神聽戲,不一樣的癡迷,但是一樣的專注、滿足和幸福。
厚重的土地滋養(yǎng)出同樣淳樸的民風,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個個勤勞樸實,秋日的收獲也許不算充盈,但也算得自給自足,相互幫襯著抱回沉甸甸的秋收,玉米總要留一些掛在房間里,代表著家有余糧,也寄予對來年豐收的美好祈望。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節(jié)日的喜悅格外令人期盼。春節(jié)剛過,人們就自發(fā)聚集在廟前謀劃今年的排練演出,家家出力人人獻策,男女老少齊動員。正月十五鬧花燈大戲上演,伴隨著陣陣鞭炮聲,歡快的音樂響起,濃濃的節(jié)日味道和鄉(xiāng)土風情,艷麗的大紅大綠,濃妝大花俏麗的姑娘,滑稽憨態(tài)可愛的媒婆,綠衣服的小丫頭,推車子的車夫,演的盡興,看的歡暢,老鄉(xiāng)們喜上眉梢的笑顏真真是對這一年忙碌最好的犒勞和對節(jié)日最深的祝福。
村子雖小,鑿石墾壤勤勞耕作的先人們不講究吃、不講究穿,不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但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對子女的讀書教育十分重視推崇?!耙患矣邢踩鍢?,一家有事百家憂”,老人們經(jīng)常用這樣的話教導后生們。成立學堂時村里把校舍設在南廟上,孩子們小小的心靈更是充滿了敬畏。在我的眼里,我的老師是全鎮(zhèn)最好的老師,以校為家、愛生如子,傾全力讓一個個農(nóng)家的孩子能夠魚躍龍門。那時,我們這所學校常常考出全鎮(zhèn)乃至全縣名列前茅的小學生。雖然沒有出過大人物,但也都在各自的領域揮灑汗水,在祖國建設中各展風華。
讀師范時一次放假回家,母親下地里干活,鄰居大嬸硬是拉著我特地為我做了碗雞蛋面,說是替母親來款待回家的孩子,至今想起仍是滿滿地溫暖和感動。晚飯過后我用小提琴拉了一曲《梁祝》,清楚地記得,那晚的夜色澄明,月光灑在小院里,悠揚的琴聲響起,鄰里鄉(xiāng)親們也都聞聲而來,靜靜地聆聽。我看到爸媽不經(jīng)意間地微笑,是寬慰,是自豪。小妹聽得十分專注,從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她對音樂的敏銳感知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也許就是那時在她心里種下一個美麗的夢,小妹后來也考入我的母校,一樣從事教育事業(yè)。
我們從這里走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從未消減,秉持著祖輩、父輩們奮勇前進的堅強執(zhí)著,一面自立自強篤定前行,一面盡自己所能回饋鄉(xiāng)里。固本思源,不忘初心,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走出半生,這顆純凈的心沒有變,對家鄉(xiāng)的深情更是只增不減,這是我的信仰,是我始終珍視并執(zhí)著堅守的心靈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