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英
臺北位于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是中國臺灣省的最大城市,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臺北歷史悠久,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 清政府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臺北府,統(tǒng)管臺灣軍民政務(wù),從此有“臺北”之名。
臺北市現(xiàn)有人口約400萬,既有現(xiàn)代化設(shè)施的高樓大廈,也有保存完好的老舊建筑。漫步臺北街頭,商業(yè)街區(qū)騎樓式建筑舉目皆是。主干道兩側(cè)的騎樓,沿街延綿,一字排開,廊門高挑,立柱挺立,厚實敦重,氣派十足。騎樓的底層皆建成通透式柱廊,架空在馬路兩邊的人行道上。柱廊空間方正,既是人行通道,也是店鋪門廳,川流不息的人流,營造出了市井特有的繁華氛圍。
初識臺北,印象最深的還有那一條條小巷。臺北的小巷很多,巷道兩側(cè)的大部分建筑樓層不高,在不寬敞的巷子里,摩托車來來往往。臺北人更喜歡去那些小型的便利店,便利店在當?shù)仉S處可見。有人曾說:“臺北市有一個世界級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蔽鏖T町是臺北最著名的流行商圈,是值得逛一逛的地方。臺北人說話都很有禮貌,很客氣。當你購物付款的時候,臺北人接過錢都會對你說聲謝謝。有一次我問路,一個交警告訴一遍怎么走之后,怕我沒聽明白,又騎摩托車追上我再告訴一次,還叮囑不要走錯哦。
臺北101大樓位于臺北市信義區(qū)信義路,于1999年動工,2004年完工啟用。最初名稱為臺北國際金融中心,2003年更名稱為101大樓。101大樓高509.2米,地上樓層共有101層,為臺灣第一高樓,世界第9高樓,同時也是全球地震帶最高建筑物。
101大樓的建筑外形,呈竹子狀節(jié)節(jié)攀高,彼此接續(xù)、層層相疊,它不僅開創(chuàng)了國際摩天樓新風格,還在科技含金量上下了功夫。101大樓內(nèi)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阻尼器,以及全球起降速度次快的電梯。
101大樓內(nèi)里的觀光電梯一分鐘可以攀升1010米,從1層到89層,只需要39秒;電梯下行最高時速可達每分鐘600米,曾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最快時速電梯。大樓電梯???層、5層、89層,其中1層為公司內(nèi)部接待貴賓使用,不對外開放。一般參觀民眾可以到5層購票后排隊入場參觀,其中電梯停靠的89層為室內(nèi)觀景臺,91層為室外觀景臺。電梯里的服務(wù)員,會用漢語、日語、英語等7種語言為客人進行解說服務(wù)。當電梯停在89層的觀景臺時,我透過落地窗,整個臺北全景一覽無余。在觀景臺,游客可以憑門票向柜臺換取語音導(dǎo)覽機的使用權(quán),用身份證登記后領(lǐng)取一個耳機,只要按下觀景臺巨柱上的編號與綠色按鈕,耳機里會傳出解說,就可收聽該位置景色的介紹。
夜間的101大樓外墻會打上燈光,以彩虹7種顏色為主題,每天更換一種顏色。在特殊節(jié)日時,還會以節(jié)慶日為主題,在外墻的燈光秀里表現(xiàn)出特殊的文字或圖形。臺北101大樓跨年的煙火表演,每年吸引數(shù)十萬人前來觀賞,已成為國際知名的跨年活動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于臺北市士林區(qū)至善路二段221號,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收藏各類文物珍寶近70萬件。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文物的精華,有相當一部分聚集在這里。
那么臺北故宮中的國寶,是怎么從北京紫禁城到達臺北的?這得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說起,1933年山海關(guān)失陷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南遷,運離北平(北京),先至上海、南京,后至西南,分南、中、北3路輾轉(zhuǎn)流離。近2萬箱文物歷經(jīng)15年,輾轉(zhuǎn)10余省,行程數(shù)萬公里,穿越了大半個中國,然而這些文物幾乎無一損毀、遺失。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南遷的19557箱文物,后來遷回北京的有1萬余箱;遷往臺灣的文物5606箱,其中3879箱后來劃歸臺北故宮收藏。正是這些文物,構(gòu)成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基礎(chǔ)。
臺北故宮依山勢而建,與四周群山融為一體。與北京故宮喧鬧相比,臺北故宮內(nèi)顯得十分的靜謐。臺北故宮建筑分為4層,正院的平面圖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梅花形狀,分成5個大廳。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中,甲骨數(shù)量位居世界第二,瓷器居世界最精、最多;青銅器從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如毛公鼎、散氏盤,玉器如翠玉白菜聞名中外;書畫如《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更是世間極品。
進入導(dǎo)覽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兩名身穿紅色馬甲的引導(dǎo)員。他們的手中都舉著一塊牌子,一塊是指示參觀路徑的大箭頭,另一塊寫著“禁止攝影,請輕聲細語”的牌子。根據(jù)指示參觀路徑,我們來到了藏有“鎮(zhèn)館三寶”的展廳,它們分別是“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皆是世所罕見。許多游客,也都是沖著這3件珍寶而來的。
據(jù)考證,毛公鼎是距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后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jīng)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清代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用玉雕的方式,順勢而為雕成白菜,底座是純金做的,雕工精美。它是清代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螽斯蟲寓意著多子多孫。
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形石目前全世界有67塊,這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塊。它的“肉”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
除了鎮(zhèn)館之寶外,其他展廳內(nèi),還有大量藝術(shù)珍品,其中有宋代定窯的嬰兒枕、明朝的青花龍紋天球瓶、清朝的御用雕花帽架等,件件精美絕倫,巧奪天工。
艋舺龍山寺,位于臺北市廣州街211號。該寺初創(chuàng)于清乾隆3年(1738年),同治5年(1867年)完成,100多年來經(jīng)歷多次重修、改建和重建。
現(xiàn)艋舺龍山寺為獨具中國特色的三進四合院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整個寺院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護龍構(gòu)成。該寺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配祭祀天上圣母、文昌帝君、關(guān)圣帝君、山神、土地公等諸神佛,為典型的神佛合一寺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寺內(nèi)供奉7個香爐和神佛百余尊。每逢初一、十五,都有香客來此進香;每年元宵節(jié),廟方會舉行盛大的花燈大會,觀音、媽祖誕辰時也會舉行盛大祭典。
艋舺龍山寺附近,有古董店、佛具店等,常有慕名而來的游客在此流連細選,形成當?shù)氐奶厣?h3>陽明山景區(qū)和野柳地質(zhì)公園
陽明山景區(qū)位于臺北市北投區(qū),有“臺北后花園”的美稱。這里的景點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有些景觀還保存著原始的自然面貌,如火山群、溪流瀑布、熱帶雨林等。目前景區(qū)里的七星山、小油坑、冷水坑、竹子湖,已成為陽明山網(wǎng)紅的熱門景點。
此行,我們選擇了幾個熱門景點進行游覽。沿著山路上行,來到了七星山。據(jù)介紹,七星山是臺北市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1120米,山體為錐狀火山熔巖組成。由于山頂有大小不一的7座山頭群立組成,形狀如北斗七星,七星山之名由此而來。站在山上瞭望,七星山的西面即為著名的小油坑硫磺谷,是七星山的代表性景觀。小油坑地熱源很旺盛,硫磺噴氣從地殼較薄的地方噴出,嘶嘶作響,滾滾硫磺氣體,終年自七星山下騰升,裊裊繞繞。沿著山路下行,冷水坑位于七星山的山角下,據(jù)說冷水坑地名的由來,是由于這邊的溫泉溫度約40℃,比其他溫泉溫度低,故稱“冷水坑”。這里設(shè)有免費的泡腳池,爬山經(jīng)過的游客,都會來此放松一下。此地還有奇特的乳白色湖泊——牛奶湖,它是臺灣唯一的沉淀硫磺礦床。
野柳地質(zhì)公園位于臺灣新北市萬里區(qū),是臺灣北部著名的地質(zhì)公園。在突出海面長約1700米的岬角,由于經(jīng)千百年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作用,造就海蝕洞溝、蕈狀巖、燭狀石、姜石、壺穴、棋盤石等地質(zhì)景觀。再加上周圍豐富的海洋生態(tài)、漁村風情等多元地貌,讓野柳成為著名旅游景點,每年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拍攝。特別是野柳地質(zhì)公園里的“女王頭”景觀,它的頸部修長,臉部線條優(yōu)美,神態(tài)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該景觀早已成為野柳地質(zhì)公園的象征,常常被登在著名雜志、畫報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