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嬋媛 周 洪 鄭梅慧 黃飛波
1 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2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3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3 武警浙江省總隊杭州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51
口腔念珠菌病為臨床多發(fā)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于人類口腔黏膜部位發(fā)生,以口腔出血、潰瘍、內壁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使患者健康水平顯著下降[1-2]。若未對本病有效且及時進行治療,可致惡變,故危害十分嚴重。伊曲康唑為臨床口腔念珠菌治療主要用藥,屬三氮唑類具親脂性特點的廣譜抗真菌制劑,具效果明顯、療程短等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單取此藥應用,有較高的復發(fā)風險,且患者整體遵醫(yī)依從性不佳[3]。中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雪口”“鵝口瘡”等范疇,認為其病因與虛火上浮、心火上炎、上泛于口相關,治宜養(yǎng)陰清熱、瀉火解毒[4]。對此,筆者在伊曲康唑治療基礎上,取中藥黃連合五白散(驗方)含漱,療效理想,現(xiàn)總結如下。
選取口腔念珠菌病患者100例,均為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根據(jù)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33~71歲,平均42.85±5.12歲;病程1~12個月,平均5.21±1.22個月。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2~70歲,平均42.73±5.01歲;病程1~11個月,平均5.32±1.03個月。組間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上述患者的西醫(yī)診斷標準與《口腔黏膜病學》相關診斷標準符合[5]。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6],中醫(yī)辨證為脾虛濕熱證。
對照組:單取伊曲康唑應用,即單給予伊曲康唑膠囊口服,100mg/次,1次/天,共1周。另取生理鹽水含漱,100ml/次,3次/天。觀察組同時加用黃連與五白散含漱:①黃連:即取適量清水,加入30g黃連,浸泡30min后,加熱至沸騰,煎煮20min,獲取300ml汁液,冷卻至室溫后,予以過濾及裝袋處理,100ml/袋,每次取1袋含漱,3次/天,均餐后進行。②五白散組方:白芷、白花藤各24g,白鮮皮60g,白及36g,白僵蠶48g,水煎,餐后取15ml含漱10min后吐出。兩組均以7天為1療程。所有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效果。
3.1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②對比兩組口腔疼痛、黏膜紅斑、萎縮癥狀改善情況,采用下列標準評估:口腔疼痛:0分:無燒灼感及疼痛感;1分:有間歇性、輕微疼痛;2分:有持續(xù)性燒灼及疼痛感,部分情況下需取止痛劑應用;3分:嚴重疼痛,需取止痛劑應用。黏膜紅斑、萎縮:0分:未檢出紅斑及萎縮現(xiàn)象;1分:有小灶性、單個損害;2分:損害呈斑片狀;3分:損害較嚴重,呈彌漫性。③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率,包括黏膜充血、口腔紅腫瘙癢。④對比兩組復發(fā)率,即在藥物停用15天后,到院復查,記錄復發(fā)率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jù)第2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評定[7]。痊愈:在治療后,對口腔病損區(qū)觀察,紅區(qū)呈消失顯示,白色黏膜呈正?;謴?,萎縮的舌背乳頭呈正常恢復,自覺癥狀均消失,實施白色念珠菌檢測,呈陰性結果;顯效:在治療后,對口腔病損區(qū)觀察,白色絨膜或發(fā)紅區(qū)呈>60%消退,癥狀呈明顯消失顯示,實施白色念珠菌檢測,為可疑陽性或轉陰;有效:在治療后,對病損區(qū)進行觀察,呈40%~60%縮小,癥狀明顯減輕,行白色念珠菌檢測,呈可疑陽性或轉陰;無效:在治療后,對病損區(qū)觀察,未見縮小,甚至擴大,行念珠菌檢測,結果呈陽性。
3.3 白色念珠菌的真菌計數(shù):囑患者每次治療前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漱口3次,然后用20ml的PBS緩沖液含漱10s,留取為治療前標本。治療后用同樣的方法留取治療后的標本,將治療前后的標本離心(3500r/min,4℃,10min),棄除上清液取沉淀,將沉淀物中加入0.1mmol/L的PBS緩沖液定容至1ml成為白色念珠菌混懸液,將念珠菌混懸液稀釋到適當?shù)谋稊?shù),用血細胞計數(shù)板直接鏡檢,計算每ml念珠菌的菌量,計數(shù)3次求平均值。
3.4 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5 癥狀改善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評分比較(±s,分,n=5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評分比較(±s,分,n=5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黏膜萎縮1.53±0.37 0.51±0.20*1.54±0.38 0.96±0.2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口腔疼痛0.92±0.21 0.15±0.07*0.94±0.20 0.41±0.11黏膜紅斑1.37±0.26 0.55±0.11*1.39±0.24 0.85±0.14
3.6 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治療過程中,僅黏膜充血1例,不良反應率為2%;對照組口腔紅腫瘙癢4例,黏膜充血4例,不良反應率為16%,兩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7 復發(fā)率:比較停藥15天后,安排到院復診,觀察組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2%;對照組7例,復發(fā)率為14%,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8 兩組對口腔白色念珠菌殺傷作用的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口腔白色念珠菌菌數(shù)比較(±s,107個/m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口腔白色念珠菌菌數(shù)比較(±s,107個/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0.67±0.12*1.19±0.24例數(shù)50 50治療前2.50±0.39 2.47±0.40
口腔念珠菌病為臨床多發(fā)性口腔黏膜疾病類型,由念珠菌屬感染誘導所致,白色念珠菌為最為重要且常見的引起本病的致病菌。現(xiàn)階段,西藥仍為口腔念珠菌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但雖可發(fā)揮一定程度的作用,卻極易引發(fā)不良反應,且單純取西藥應用,可明顯增加腸胃不適等不良事件幾率。此外,因本病有較高的復發(fā)率,故治療后期,大部分患者會有程度不等的耐藥性產(chǎn)生。伊曲康唑為臨床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廣譜抗真菌藥,相較人細胞色素,對真菌細胞色素親和力居更高水平,故針對于人體淺部及深部區(qū)域分布的真菌感染,均可發(fā)揮理想的治療作用,但人體中部分受體對其也具親和力,故易造成系列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情況。
中醫(yī)學認為,口腔疾患與虛火上浮、心火上炎、脾胃積熱相關,治宜瀉火解毒、燥濕清熱[8-9]。中藥黃連主歸胃、心、脾經(jīng),性苦寒,屬典型苦寒藥物,可在牙痛、心火亢盛、濕熱痞滿等癥狀治療中應用,屬具廣泛抗微生物性能的中藥?,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示[10],其含多種微量元素、酚性化合物及生物堿,其中小檗堿為最為重要且主要的成分。在抗菌機制上,黃連和小檗堿具一致性,即可促使多種微生物消除?,F(xiàn)階段,多項報道已指出,黃連可發(fā)揮較強的對白色念珠菌抑制的作用。有研究顯示[11],黃連除可單用對白色念珠菌治療外,還可與常見的藥物聯(lián)用,對抗耐藥白色念珠菌進行治療,發(fā)揮解毒增效作用。且中藥不良反應少,患者有更高的遵醫(yī)依從,故在改善本病預后方面,優(yōu)勢更為突出。五白散中,白花藤活血解毒;白鮮皮祛風解毒,清熱燥濕;白僵蠶祛風除痹;白及收斂收?。话总旗铒L除濕,生肌止痛。配合中藥黃連應用,可協(xié)同增效。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在伊曲康唑給藥基礎上,加用黃連合五白散含漱,可顯著提高臨床總有效率,減輕口腔疼痛、紅斑、黏膜萎縮等癥狀,且具較高安全性,并可有效防范復發(fā),改善生存質量,具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