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是,劉曉明
患者,男,65歲。右耳郭結節(jié)10個月,于2016年10月就診。10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右耳郭出現(xiàn)數(shù)個米粒大小、黃白色圓形丘疹,表面粗糙,擠壓時疼痛,皮損逐漸增大至黃豆大小。患者既往高尿酸血癥病史2年,未正規(guī)治療。否認有結核、肝炎等傳染病史,無藥物及食物過敏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史。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wěn),一般情況好,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各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情況:右耳郭可見3個隆起于皮膚表面的、直徑約2~8 mm的黃白色、圓形結節(jié),界限清楚,表面粗糙,質硬,基底部有浸潤感(圖1)。實驗室檢查:血尿酸480 μmol/L(正常值208~428 μmol/L),余常規(guī)及血生化檢查均無異常,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及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均正常;胸部X線檢查及心電圖正常。手術完整切除3個結節(jié),術中見結節(jié)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結節(jié)內容物色白、質硬。組織病理檢查示:真皮下部可見境界清楚的針狀尿酸鹽結晶呈平行或放射狀排列,周圍有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圖2)。術后給予丙磺舒促進尿酸排泄治療,患者血尿酸漸恢復正常。隨訪2年余,皮損無復發(fā)。
高尿酸血癥,是獲得性嘌呤代謝障礙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一組疾病。所謂痛風,即高尿酸血癥引起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皮下或關節(jié)中引起的一系列炎癥反應。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反復發(fā)作的急性關節(jié)炎、慢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畸形、痛風石、腎結石和腎間質病變等。痛風的病因復雜,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目前認為痛風屬多基因遺傳,環(huán)境因素對疾病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根據(jù)病程和臨床表現(xiàn)分為4期[1]:無癥狀尿酸血癥期、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期、間歇期、痛風石及慢性關節(jié)炎期 。
圖1 痛風石患者右耳郭皮損
圖1 痛風石患者皮損組織病理(HE染色×100)
痛風石是高尿酸血癥的晚期表現(xiàn),也是病程進入慢性的標志。該患者高尿酸血癥長期未能糾正,是其痛風石形成的主要原因。痛風石周圍有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異物反應的嚴重程度與病程相關,病程越長、異物反應越嚴重。痛風的治療首先是治療高尿酸血癥,以防止急性發(fā)作、痛風石形成和尿酸對腎臟的損傷。痛風石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口服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丙磺舒和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如別嘌醇等,血尿酸水平應維持至正常值以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