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玲,羅真春,劉 坤,姚勇剛
(重慶市中醫(yī)院急診重癥醫(yī)學科·重慶市中醫(yī)研究院,重慶 400020)
炎癥性腸?。↖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會出現全身病癥,主要臨床表現為黏液血便、腹瀉、腹痛等[1]。其全身性并發(fā)癥會涉及泌尿生殖系統、肝膽胰、皮膚、骨骼肌肉系統、心臟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肺、眼等,臨床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2],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D)。自身免疫疾?。ˋD)是在自身免疫反應持續(xù)過久或超過生理限度發(fā)生的,由于機體對自身抗原發(fā)生免疫反應,從而損傷自身組織,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IBD與機體免疫應答失調有關,但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未形成有效的治療方案。本研究中探討了IBD合并AD的臨床特征及藥物治療情況,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病理學和影像學標準;處于AD非活動期;入院前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入院前3個月病情穩(wěn)定;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嚴重心、肺疾?。恢匕Y感染;感染性結腸炎,其他非感染性結腸炎;由于非IBD原因行腸或胃切除術治療。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醫(yī)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IBD合并AD患者70例,選取同期單純IBD患者90例。70例IBD并AD患者中,有28例CD合并 AD患者(CD+AD組),42例 UC合并AD患者(UC+AD組)。90例單純 IBD患者中,39例 CD患者(CD組),51例UC患者(UC組)。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病理資料、病程、臨床類型、分期、治療情況等,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臨床流行病學特點。
觀察并比較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特征、腸外表現、治療方案和轉歸情況。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控制;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2至表5。IBD患者的腸外表現主要有皮疹、口腔潰瘍、關節(jié)炎、脂肪肝等?;颊哌M行內科治療主要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IBD合并AD的部分患者聯合使用免疫制劑、糖皮質激素治療。重度患者主要聯合給藥治療,中度患者灌腸給藥或靜脈給藥。輕度患者主要灌腸給藥,病情非常嚴重的患者或常規(guī)治療沒有效果者給予激素治療。治療無效患者轉為外科手術,死亡1例,緩解4例。IBD組無效患者轉為外科手術,治療后緩解。
表2 各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例(%)]
IBD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微生物感染、環(huán)境、遺傳、免疫等,病因未明,有終生復發(fā)傾向[3]。對于自身抗原,機體免疫系統發(fā)生免疫應答,從而損害機體組織,導致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涉及多個器官系統,消化道、內分泌、結締組織、關節(jié)脊柱等。IBD發(fā)生自身免疫疾病的風險比非IBD的人群更高[4]。機體有某種免疫相關性疾病,同時發(fā)生其他免疫異常的風險也會加大,免疫相關性疾病有家族聚集性。IBD屬免疫相關性疾病,其與自身免疫疾病有遺傳重疊,包括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等[5]。IBD合并AD影響消化系統的整體功能,且累及腸外多個器官,病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表3 各組患者腸外表現比較[例(%)]
表4 IBD組和IBD+AD組患者治療方案比較[例(%)]
表5 IBD組和IBD+AD組患者轉歸情況[例(%)]
IBD多發(fā)于青壯年人群,本研究結果顯示,CD組和CD+AD組,UC和 UC+AD組患者的性別無差異,CD+AD組病程較CD組長,UC+AD組的病程較CD組長。UC是誘發(fā)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且病程越長,癌變的風險也越高,病程超過10年的IBD患者,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6]。UC患者的左半結腸型發(fā)病率最高,CD組患者回腸型最多。UC+AD組和CD+AD組重度活動期比例均較UC組和 CD組高(P<0.05),且 UC+AD組和CD+AD組的輕度活動期比例較UC組和CD組低(P<0.05),反映IBD合并AD患者大多為重度和中度,病情較嚴重。
AD可能出現強直性脊柱炎、免疫性甲狀腺炎等。IBD的腸外表現通常涉及多個器官,復雜多樣[7]。本研究中,合并AD患者的腸外表現發(fā)生率均較高,可能是由于合并AD會累及多個器官/系統,導致病情加重。由于腸外其他器官的病變,在免疫機制的作用下,出現自身免疫反應導致關節(jié)炎等疾病[8]。T細胞或特異型人原肌球同工蛋白5抗體,在激活腸道免疫反應下產生,經過腸外器官、機體循環(huán),導致免疫炎性反應。說明可能由于IBD反復發(fā)作,針對結締組織和腸道的刺激因子不斷產生,引起腸外組織免疫炎性反應[9]。
治療IBD的藥物主要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但對合并AD的療效不理想,可使用免疫抑制劑聯合激素治療。本研究中,IBD+AD組患者激素使用率較IBD組患者高,可見對于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可有利于控制病情[10]。
綜上所述,IBD合并AD患者多為重度和中度,病情更嚴重,累及多個腸外器官,腸外表現以關節(jié)炎居多,還有脂肪肝等多種臨床表現,需及早進行藥物治療,以促進病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