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通訊作者) 鄧舒 趙遷浩 車武強 梁乃正
(昆明市兒童醫(yī)院 云南 昆明 650030)
急性偏癱綜合征(acute hemiplegia syndrome,AHS)是一種獲得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綜合征,常見于較健康情況下突然出現(xiàn)程度不等的一側肢體癱瘓,主因腦內(nèi)血管閉塞造成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和壞死。近年來,無外傷病史和感染表現(xiàn)的AHS日趨增加,外科手段建立顱內(nèi)外新的供血通道的治療方法頗具成效。我們將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兒童(14歲以下)AHS患者根據(jù)不同疾病病因分組進行分析。
2012年1 月—2018年6月收治本院的兒童(14歲以下)AHS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齡5月~14歲。有外傷史者18例,上呼吸道感染史者15例。同期選擇5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男女各25例;年齡3~14(8.6±5.5)歲。
右側偏癱28例,左側偏癱23例,雙側癱瘓1例。患側肢體0~4級,偏側肌張力增高20例,伴中樞性面癱24例,周圍性面癱3例,巴氏征陽性35例,伴發(fā)癥狀以發(fā)熱、咳嗽、腹瀉較多31例,驚厥12例,此外有肢體麻木、失語、頭痛等癥狀。
患者及對照組均在入院當天為治療前和入院后3天抽靜脈血5毫升,收集后分離血清,-80度冰箱保存。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ELISA)統(tǒng)一檢測樣本b-FGF含量。
本組病例行頭顱CT,CTA,腦磁共振成像MRI、腦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腦脊液檢查及腦電圖,部分患者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
通過腦脊液化驗等輔助檢查,診斷顱內(nèi)感染疾病23例,診斷顱腦損傷18例,腦血管疾病11例。
本組病例均給予改善微循環(huán)和保護腦細胞治療,使用尼莫地平、能量合劑、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等。療程14~21天,對癥對因治療,選用透血腦屏障抗感染藥物控制感染??拱d癇藥物,如卡馬西平或魯米那。使用甘露醇降顱壓等,患兒均給予高壓氧治療。部分患兒接受外科手術建立新的顱內(nèi)外供血通道。
所有患兒血清b-FGF為37.22±15.18;入院后三天為41.16±16.33,對照組為23.45±9.45。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入院當天,顱內(nèi)感染組為40.26±17.62;顱腦損傷組為36.37±14.56;腦血管病組為34.83±15.46。
入院后3天治療中患者血清b-FGF為:顱內(nèi)感染組為45.32±18.09;顱腦損傷組為38.56±13.22;腦血管病組為37.27±14.55。
組間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
表 不同病因AHS患兒血清b-FGF水平比較(,ng/L)
表 不同病因AHS患兒血清b-FGF水平比較(,ng/L)
n 入院當天(未治療)入院后3天(治療)感染疾病組 23 40.26±17.62 45.32±18.09顱腦損傷組 18 36.37±14.56 38.56±13.22腦血管疾病組 11 34.83±15.46 37.27±14.55對照組 50 23.45±9.45-
小兒急性肢體偏癱病變主因是由于閉塞性腦動脈病變引起腦血管灌注不足而累及一側皮質脊髓束的功能。近年來,隨著MRA、CTA的廣泛應用,血管性病變的發(fā)現(xiàn)率明顯增加[1]。本組病例感染引起的非特異性腦血管缺血性病變占44.2%。顱腦外傷發(fā)病占34.6%,其次是腦血管病變占21.2%。當然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局限性腦血管炎,造成組織局部缺血壞死而形成偏癱。此類與患兒年齡偏小機體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有關。
無論病因如何,患側供應基底節(jié)、內(nèi)囊、運動區(qū)皮層的腦動脈閉塞是主因,雖大多數(shù)患兒經(jīng)內(nèi)科治療肢體運動功能可恢復,但近年來治療期MR、MRA追蹤和隨訪發(fā)現(xiàn),部分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困難,腦缺血灶側枝循環(huán)建立困難。而顱內(nèi)外動脈搭橋、帶蒂血管貼附及硬腦膜動脈血管融通術(EDAS)、多點鉆孔等外科治療手段有助于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盡早建立側枝循環(huán)是減少遠期功能障礙的方法之一[2]。
b-FGF是一類由纖維生長因子(FGF)基因家族編碼的結構相關的蛋白質,Lee等[3]首先提出b-FGF是腫瘤血管形成中主要的血管形成因子的概念,具有很強的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分裂及趨化作用,及促有絲分裂原生產(chǎn),刺激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膠原酶促使降解基底膜等作用。以后大量研究證實b-FGF具備絲裂原活性,還能參與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新生血管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
本研究對血清中b-FGF定量測定顯示各種病因組患兒b-FG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腦缺血急性期即有b-FGF表達的增高。Cheung等[5]在鼠腦缺血再灌注實驗中觀察到明顯的腦缺血和水腫,伴隨著腦毛細血管新生數(shù)目增加,額部和紋狀體皮質b-FGF表達增強,在腦缺血損傷中新生毛細血管數(shù)目增加與b-FGF的表達增強呈正相關。此外,b-FGF還有很強的血管擴張作用,可優(yōu)先擴張腦血管甚至特異性擴張梗死周圍血管而不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半暗帶的血供,減少梗死面積[6]。Kobatake等[7]發(fā)現(xiàn)b-FGF干預下,大腦前、中動脈供血區(qū)腦血流增加了近4倍,腦梗死面積減少了57%。本組患者在入院后3天復查血清b-FGF與入院當天比較多有升高,但尚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在AHS恢復期,持續(xù)升高的b-FGF可能參與缺血區(qū)側枝循環(huán)建立的分子機制。新生的代償小血管增生、粗大、扭曲,形成病理血管,由于新生血管壁薄,甚至伴有粟粒狀小動脈瘤形成,可能容易破裂出血[8]。而早期顱內(nèi)外血循環(huán)溝通手術能否改變病例新生血管的生長方式,改變b-F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水平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