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方IC
我們身處繁華世界,終日步履匆匆,過快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手機、電子閱讀器成了很多人的“掌中書”。不過,依然有人愿在書架間停留,翻閱一本本帶著香氣的書本。因為閱讀,給我們前行的力量,給我們溫暖的慰藉,給我們善良的心靈,讓我們的靈魂變得飽滿充盈。
201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在這一天,除了閱讀,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常說的“書香”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辨證一》中描寫蕓香草: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原來所謂的書香,實際上并不是書的香味,而是蕓香草的味道。
古人為了防止書籍被蟲子咬食,往往將一種叫蕓的香草放在書里。這種草有一種清香味,可以防蟲,而且清香撲鼻,人們稱之為書香。
蕓香草產(chǎn)自我國西部,有特殊的香氣,能夠?qū)ξ孟x起到驅(qū)逐作用。奇特的是,蕓香草生長時,一點香味都沒有,但是經(jīng)過干燥后,就會越來越香,甚至能保持20年之久。
著名藏書樓天一閣,據(jù)說每一本古書里都夾有蕓香草,被稱為無蛀書。天一閣由明朝范欽主持修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國書城”之盛譽。
對于古人而言,泛著“書香”的蕓香草就等同于讀書,很多詩人都把蕓香草寫進自己的作品。
比如唐代詩人盧照鄰在《雙槿樹賦》中寫道:“蕓扃石室,圖天揆日?!边@個蕓扃就是藏書的地方。
白居易在《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中寫道:“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边@里的“蕓香吏”實際上是指校書郎。
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在《招隱堂寄題樂郎中》中寫道:“未嘗見蕓人,勇拋冠冕去?!边@里的蕓人指的就是取得功名的讀書人。
可見,“書香”對于文人是何種的情愫了。
而“書香門第”在古人眼中,更是一種身份的表現(xiàn),不僅向眾人表明自己出生在世代讀書人的家庭,更能顯示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清雅風尚。
不少愛書之人,都會沉醉在書籍散發(fā)出的香味中。那些陳年舊書,泛黃的書頁,當你翻開,每本書里面自然散發(fā)出的味道,會讓你沉迷其中。
有人說,舊書的氣味就是“剛割過的青草香味,淡淡的香草味道再加上發(fā)霉的氣味”。也有人說,舊書聞起來有鹽和胡椒粉的氣味——“那種打開櫥柜撲面而來的干燥感……帶著一點大海的氣味”;還有人說,自己買了一本舊書,部分原因是它有著一股“雨天的氣味”。
其實,舊書中的氣味得到了很多研究的關注。這是有原因的——檢測不同有機化合物釋放濃度,可以成為評估舊書保存狀況的潛在手段。因此,人們對舊書中產(chǎn)生氣味的某些化合物,有更大的把握。
通常來說,紙張中的化合物分解導致了“舊書氣味”的產(chǎn)生。紙張包含纖維素、少量的木質(zhì)素還有其他化學成分。前兩者都是制紙的樹木中帶來的,越精細的紙含有的木質(zhì)素越少。在樹木中,木質(zhì)素幫助纖維素長鏈匯聚在一起,從而保持樹木的直立;它也與紙張隨著年月變黃有關,因為氧化反應使它降解為酸,而酸又使纖維素分解。
“舊書氣味”就源于這種化學降解?,F(xiàn)代的、高質(zhì)量的紙品會通過化學過程來清除木質(zhì)素,但是紙中的纖維素分解過程仍然會發(fā)生(盡管速率更慢),這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中存在酸性物質(zhì)。這些反應統(tǒng)稱為“酸水解”,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產(chǎn)生舊書的氣味。有不少化合物的作用已經(jīng)十分明確:苯甲醛帶來杏仁香味,香蘭素添加了香草香味,乙苯和甲苯加入了馨甜氣味,2-乙基己醇有輕微的花香氣味。在這些反應中產(chǎn)生的其他醛類和醇類嗅覺閾值很低,也有助于書香的產(chǎn)生。
還有一些釋放的化合物可以用來確定舊書降解的程度??啡┍闶沁@些化合物之一。它也可以用來確定書的年代和成分,19世紀中期以后出版的書會釋放出更多的糠醛。
每本書各自的境遇同樣會影響它們的氣味,比如它們被運送了多遠,存放的環(huán)境是潮濕還是干燥。劍橋大學研究員兼圖書管理員克里斯多夫·哈梅爾指出:“有些手稿自完成之日起,就始終待在最初的書架上,幾乎沒有再移動過;另外一些手稿則在大千世界中輾轉(zhuǎn)流離,裝在木箱或者馬鞍袋里隨著馬背顛簸,或是在小帆船上跟著海浪搖晃,又或是經(jīng)歷了航空運輸?!?/p>
就新書的氣味而言,事實上查明具體的化合物相當困難,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在這方面缺乏科學研究。公平地說,這種研究在優(yōu)先列表里排不上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不同書籍生產(chǎn)時使用的化學品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書與書的氣味也有所不同。
再次,毫不夸張地說,新書的氣味涉及了成千上百種化合物,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或某幾種化合物來解釋。
但是,“新書氣味”的主體很可能有三個主要來源:紙品本身(和制造中使用的化學物質(zhì)),用于印刷的油墨,用于書本裝訂的膠劑。
紙品制造在幾個環(huán)節(jié)中都需要用到化學品,大部分紙是由木漿制造出來的(當然也可以由棉花和織物制造)。化學品,例如氫氧化鈉(在造紙工業(yè)中多被稱為“苛性鈉”)用于提高pH值和使木漿纖維膨脹;然后用若干其他的化學品來漂白纖維,包括過氧化氫;最后,與大量的水混合。這些水中含有添加劑來調(diào)整紙品的性能——例如,AKD(烷基烯酮二聚體)這種常用的“上漿劑”用來提高紙的耐水性。
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這其中的一些化學品可以通過它們的反應或者其他過程,釋放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Cs)到空氣中,成為我們可以察覺到的氣味。
印刷油墨是由顏料、連結(jié)劑、溶劑,還有一些輔助增稠劑、穩(wěn)定劑組成。在印刷過程中,為把顏色留在紙張上,需要使用著色劑。但是著色劑很黏稠,必須添加一些稀釋劑來進行稀釋,稀釋劑就是有機溶劑。過去比較好的有機溶劑都含有純苯,聞起來有一股香味,這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油墨香。但苯是致癌物,對人的健康有害,所以我國規(guī)定,有機溶劑中不能含苯?,F(xiàn)在印刷廠所用的有機溶劑主要是乙醇、異丙醇、丁醇、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然而,這些物質(zhì)有一股刺激性的味道。
對于膠劑來說,有許多不同的膠劑用于書本裝訂,很多是基于有機“共聚物”——大量的小分子化學鏈聚集。
如上所述,不同的紙張、膠劑和油墨的使用會影響到“新書氣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書聞起來都一樣——大概這也是為什么沒有研究試圖去準確地定義這種香味。(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