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麗麗
內(nèi)容提要 本文總結了采訪撰寫女性人物報道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通過三個各有特色采訪案例的推進過程和思考過程,展現(xiàn)了記者通過不拘一格的細節(jié)收集與展現(xiàn),讓讀者感受到女性精神世界的人物報道寫作思路和實現(xiàn)路徑。
自2004年創(chuàng)刊時起,《檢察日報·聲音周刊》第四版即用來刊登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人物報道,至今已有15年。我在編輯部工作期間,作為周刊編輯記者,奔赴祖國各地采寫了上百篇人物稿件。也許因為我是女生,在采訪那些優(yōu)秀的女性時,總會有更多提問,總會有更多感受,總會更能體會女性成功的不易。在這些人物報道中,我總是試圖通過不拘一格的細節(jié)收集與展現(xiàn),讓讀者感受到女性豐富而強大的內(nèi)心,感受她們非同尋常的精神世界。
2006年8月,全國婦聯(lián)舉辦婦女論壇,我坐在旁聽席上,看到坐在第二排的一位女嘉賓把手舉得高高的,獲得了發(fā)言機會:“我是全國人大代表閆傲霜,我一直關注婦女問題……”她的發(fā)言結束后,上午的討論也結束了,我趕忙跑向她,問是否可以留下聯(lián)系方式,她給了我手機號碼,拍拍我的肩說:“咱們短信聯(lián)系吧!”
于是,幾天后,我出現(xiàn)在了北京市豐臺區(qū)政府,她的辦公室里。此時的她是剛剛就任的豐臺區(qū)副區(qū)長,而此前,她是一名物理學者。
讀書時,從北大、北師大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閆傲霜從本科讀到了博士。從政后,她從豐臺到西城,又從西城到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她把握住每一個機會,經(jīng)歷公開選拔考試,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現(xiàn)在的位置。
從她的講述中,我選擇了一個最打動我的小故事,將其寫進了報道中,小標題起名為《起訴簽證官》。那是在1992年,閆傲霜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藥學系學習,她的愛人申請到英國探望,被拒簽了兩次。原因只有一個:英國移民法有個古怪的規(guī)定,如果男方在英國讀書,女方要來陪讀,來多久都不加限制;而如果女方在英國讀書,男方只能探親,而且極容易被懷疑為有不歸傾向。閆傲霜的愛人就是因為被簽證官認為有不歸傾向而兩次被拒簽。閆傲霜作出了一個讓周圍的朋友都“難以理解”的決定:起訴簽證官。這起案件在英國開庭,閆傲霜作為她愛人的代理人,閆傲霜導師的兒子作為律師。結果,閆傲霜贏了!5個月之后,英國的移民法修改了,在留學生陪讀的問題上,實現(xiàn)了男女平等。
她沒學過法律,就敢在異國他鄉(xiāng)打官司,是多么勇敢!她竟在英國打贏了官司,還促進了移民法修改,這又是多么智慧!多次采訪過她的我,在前幾年,一直認為她有天分,她聰明,所以她做什么事都順風順水。直到有一天,她回復我,這次采訪,你到人民醫(yī)院來吧!
我在病房里面見到的她,是一張剛剛做完手術的沒有血色的臉,她的房間里擺放著接下來要用的恢復性器械。她示意我從桌子上拿來一個信封,里面裝著文字材料。那時,我意識到我之前的理解錯了——有天分的人很多,但要取得成功,把天分打磨成實力,沒有超乎常人的精神境界與努力進取是絕不可能的。
我將這些細節(jié)記錄到了人物報道當中,我想讀者也會有所共鳴。對于讀者來說,比起看到人物報道中主人公成功后的種種事跡的宣告,也許他們更希望看到這些人不同尋常的內(nèi)心世界,看到他們?nèi)绾我宦纷邅?,尤其是他們尚未成功時的那些經(jīng)歷。正如我采訪過的麥康森院士所言,一個人總能走到他應當走到的位置。我想,這些因與果、表象與內(nèi)在,就是我們這些記者,因為職業(yè)的關系,能夠觀察到并記錄下來、分享給讀者的。而讀者自會有他的思考和結論。
作家石楠,是我到安徽合肥采訪一起高檢院抗訴案件結束后,又到安慶市采訪的一位政協(xié)委員。雖然聯(lián)系不多,但我非常敬重她。
我從合肥乘坐長途大巴車,在安慶車站下車,走進一個老舊的居民區(qū),在一個普通的單元房里面,見到了68歲的石楠。聽她講述一個個苦難的人生。
石楠是地主的女兒,十幾歲時便無法繼續(xù)學業(yè)。從小五金廠到麻袋廠再到毛毯廠,石楠的工人生涯足足有20年,她在安慶圖書館閱讀中外名著也整整堅持了2 0年。而石楠筆下的潘玉良也曾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被賣為雛妓、納為小妾,動不動就被人戳著脊梁骨侮辱人格,最終成了巴黎的知名畫家和中國最高學府的教授。
石楠對我說:“我在圖書館工作時偶然間聽到了潘玉良的故事,她喊出的就是我壓抑了20多年的心聲?。 彼龑懗龅摹懂嫽辍忿Z動了全國,當時便印刷了幾十萬冊,20多家報紙刊登連載。
穿越到石楠的那個時代,穿越到她筆下的潘玉良的那個時代,我會在渾渾噩噩之中猛醒而有所珍惜。前者潘玉良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她一生奮斗,為的是贏得平等,贏得藝術和生活。后者石楠寫《畫魂》時,已經(jīng)43歲,在此之前的20年里,她戴著一頂?shù)刂髋畠旱拿弊樱鼙M冷眼。也是在這20年,她用浸透著血淚的奮斗,升華卑微的生命。隨后,她得到了寫“潘玉良”這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并由此開始給那些為人類生存和繁衍作過偉大犧牲、卻被歷史的塵垢和世俗的偏見淹沒了的才女們立傳,從那些人的故事里,她一次次地看到自己,欣賞自己。石楠說:“為什么人要到世界上來走一遭?人不是來享受的。來一次總得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東西。”
石楠的思想和經(jīng)歷讓我在采訪時熱淚盈眶,我對石楠的寫作,就是圍繞著深陷苦難、品味苦難、書寫苦難、釋然苦難的過程。選擇這樣一種視角,也是想將苦難這一人生話題與讀者做一次心的交流。文尾的點睛之筆,在于這樣一個細節(jié):“記者翻看她的相冊,對比20年前的那些照片,當時已68歲的石楠反倒更顯年輕。”我繼而寫到:“曾壓抑的苦悶,不該長留心中,是的,她早涅槃。體味與記錄苦難者的人生,石楠獲得的不僅是對苦難的理解,還有對苦難的解脫。”本文通篇是苦難,結尾卻跳了出去,這樣組織是“一語雙關”的,既是事實,也是我別有心意的安排。
到安徽大學采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韋穗之前,我照舊在網(wǎng)上搜集她的資料。搜得好辛苦,但沒找到多少內(nèi)容。于是就靈機一動寫了這樣一個文章開頭:韋穗從來就是一個低調(diào)的人。當了十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十年安徽大學副校長,有關她的報道,只言片語。
韋穗當時沒能如愿和姐姐一起留在南京工學院當老師,而是被分配到安徽巢湖一家工廠當工人。比起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留德歸國時受鄧穎超接見的姐姐韋鈺,妹妹韋穗的經(jīng)歷要曲折一些。我在文中安排的那一句轉折“曲折的經(jīng)歷并沒有讓韋穗變得尖刻,甚至沒有讓她對人對事多一些戒備”,就是作為記者的我,所找到的記錄韋穗這位女性的第一個支點。
韋穗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直言:“對清華、北大、中科院,整個社會有著迷戀一般的信任情緒。在安徽,中國科技大學和安徽大學共同爭一個項目的話,前者得到的機會要大得多?!?/p>
“人家的平臺好,那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我們自己也要積累平臺?!薄皣乙匾曅∪宋锏陌l(fā)展,讓他們通過努力在科研上獲得一定的地位?!薄艾F(xiàn)在,國家也在逐步轉變觀念,慢慢會更好些?!比f事當頭,韋穗都能呵呵一笑。這樣的一些直接引語加上“呵呵一笑”的細節(jié),讓整篇文章處于一種輕松的講述氛圍,讀者仿佛就能感受到韋穗校長那種自然又自在的狀態(tài)。
畢竟是在工廠里忍耐過8年的人,韋穗很清楚,太多的斗志需要時間、堅持和忍耐,她經(jīng)常教育教師學生:人不能沒有追求,但不要鉆牛角尖,什么日子都能過,好多坎兒都得經(jīng)歷一把。也許是天性使然,韋穗在工廠時過日子的“過法”,很特別,她并沒有把苦日子當苦日子過,也并沒有整天沉溺在對逃脫的期盼中。
□ 本文作者王麗麗在全國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提問。
“每天讀點書,但也沒有太想過,這種日子到底有沒有頭這種問題。那時就覺得生活也還好,工作也不是很忙,工人們討論的話題是魚怎么燒好吃,也蠻有趣?!薄爱敃r的愿望是當個科學家。但實現(xiàn)不了,怎么辦呢,日子照舊,該笑就笑,郁悶了就發(fā)泄一把,睡一覺忘掉所有不如意。沒有一個事情是絕對好,或者絕對不好的,我當時就這么想?!?/p>
韋穗身上的通達和隨遇而安,是最感染我的,我在采訪中抓到了很多她自然流露出的細節(jié)和瞬間,寫入了報道中。到了一定年紀,人也許會悟到,生命不過是一段自然的旅程,也許甚至自有安排。身為一個渺小的個體,你的人生不過只能順勢而為,不需要鉆牛角尖。況且,無論做什么工作,放松的好狀態(tài)都是發(fā)揮自我的基礎。自由的狀態(tài)才能產(chǎn)生靈感和悟性,時刻緊繃只能愈加束縛自我。記者通過篩選細節(jié),所展示出這樣一位自信直率、通達透徹的女性,以及她的活法、想法,就是想傳遞和分享給讀者這樣一些人生理念。
我到報社工作已經(jīng)14年了,每年寫大量的采訪報道,有些東西寫過了就淡忘了。唯有這些人,她們總是留在我的記憶中。她們那一句句點睛之語,不僅點亮了一篇報道,更點亮了我的人生。
女性之間,總會有更多的相通和共鳴。我會從她們的故事里、她們的眼神里,她們的執(zhí)著與堅韌、痛苦與超脫里,一次次地反省自己、感悟人生。感謝這樣一份編輯記者的工作,讓我有見賢思齊的機會,也讓我這個成長在溫室里面的“80后”,充滿著對自我不足的自知,對繼續(xù)前行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