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蕊 劉研 陳永濤 楊佳瑩
摘 要:以反對人的異化,追求個體的無限與自由為核心的莊子哲學是同他的美學內在的、自然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莊子看來,美的本質即人的異化的消除。
關鍵詞:莊子;美學;哲學
郭沫若言“莊子的思想是從儒家的思想演變而來的”,這種說法是有其根據的。其一《莊子》一書有很多地方對孔子采取了肯定、贊頌的態(tài)度。其二,孔子也有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道不行,乘浮屠于海”等出世的傾向。因此,我認為莊子與孔子思想有其相通之處。更為主要的一點是,莊子與孔子一樣,都高度肯定人的意義和價值??鬃拥摹叭收邜廴恕备邠P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都是對人的肯定的贊同。但是如何實現(xiàn)“愛人”,在如何高揚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等具體的問題上,莊子與孔子又有著巨大的分歧。正是在這些具體問題上,莊子批判了孔子,超越了孔子,形成了先秦時期獨樹一幟的哲學學派。
莊子和孔子一樣,有著強烈的原始人道主義精神。主張物要為人服務,反對墨子的“非樂”的苦行主義。認為人的生命價值是非常崇高的并將人的價值擴大到無限的整個宇宙。達到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的境界。在肯定人的價值的同時,莊子又看到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與殘暴,認為孔子及其學派所提倡的“仁”的理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只是一個幻想,于是莊子學派提出了一個孔子決不會想到的一個問題,即“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正是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使莊子及其學派并未從根本上否定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同時又大大超出了孔子,最后確立了他們哲學的核心,即反對人的異化,追求人的自由的思想。
莊子及其后學意識到了人的異化,但又沒有因此否定人的意義與價值,對人與物的關系并沒有采取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不主張拋棄物而主張“與物為春”、“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即“物”與人相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態(tài)度。但是如何做到“與物為春”?莊子歸結為兩點:其一是要把人的生死、壽夭、福禍等統(tǒng)統(tǒng)看作是完全對立的東西。其二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切要順其自然。莊子把人與物的關系歸結為以上兩點,其根本目標就是要使人的生活與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tǒng)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并且把人的生活放大整個無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觀察,以此來探求人類精神達到無限和自由的道路。把人類生活同整個宇宙的無限聯(lián)系起來,把人類提到了“萬物歸一”的地位,認為人應該效法“道”,使自己成為永恒的無限自由的存在。
以上是莊子美學的哲學基礎,以此我們可以洞察到莊子美學的特點。莊子很少單獨討論美的問題,不像儒家美學那樣專門而詳細地討論詩和樂的問題,莊子美學同他的哲學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美學既是他的哲學,他的哲學也即是他的美學。我們來看一下莊子關于美的一些言論。
莊子論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認為美在于“無為”。美存在于“天地”,為“天地”所具有。所以人要“觀于天地”以尋求美。那么“天地之美”的本質是什么?莊子及其后學認為“天地之美”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道”的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其美的根本原因。
其二“圣人法天貴真”即美與真。儒家美學強調美與真的統(tǒng)一,而莊子很少提到善,因為莊子認為美的本質是自然無為,是個體人格的自由的實現(xiàn),這本是最高的善,最高的道,此外無需其他的善和德。莊子的美包含了善,因此,美與善的問題在莊子這不成其問題。但美與真的問題卻成為了莊子美學突出的問題。因為失去了真,就違背了自然無為的“道”。因此莊子美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法天貴真”。
第三,莊子對于無限美的追求。莊子及其后學認為美在于“道”的自然無為,而“道”是無所不在的,是一種無限的力量,因此,莊子及其后學指出,美具有無限性。對無限之美的追求是莊子美學的第三個特征。
第四,莊子認為美是相互轉化的,即“德有所長而形有所望”。莊子及其后學以“道”的自然無為為美,其根本表現(xiàn)是在個體人格的自由上。因此強調人格的莊子認為,人的外形的丑好不妨礙他具有精神的美。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體的精神美。
以上是從莊子哲學的視野出發(fā)來探蠡莊子美學。莊子哲學與美學的連接點正是以反對人的異化,追求個體的無限與自由為其核心的。莊子哲學是同他的美學內在的、自然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想要把握莊子的美學思想,其出發(fā)點必須從莊子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否則必然會不得其解。
參考文獻:
[1] 作為悖論的“《莊子》美學”[J].章啟群.文藝爭鳴.2018(02)
[2] 美學與中國美學:范式、問題和史料——一個論綱或斷想[J].章啟群.文藝爭鳴.2015(08)
[3] 重新定義1900年以來的西方美學[J].張法.求是學刊.2013(02)
[4] 《莊子》內篇的心學(上)——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J].陳鼓應.哲學研究.2009(02)
作者簡介:
田蕊(1998.7~)女 遼寧省阜新市 大連工業(yè)大學16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數字與交互設計方向;
劉研(1998.2~)女 遼寧省海城市 大連工業(yè)大學16級美術學系當代公共藝術方向;
陳永濤(1997.9~)男 遼寧省大連市 大連工業(yè)大學16級美術學系當代公共藝術方向;
楊佳瑩(1999.12~)女 遼寧省鐵嶺市 大連工業(yè)大學16級美術學系當代公共藝術方向。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