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課改以來,大多教師踐行新的教學理念,使數學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充滿了激情與活力,促進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欣喜的同時,我們發(fā)現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學習的困難生越來越多,兩級分化越來越明顯。深思原因,剖析如下。
(一)小學生數學學習特點分析
小學生數學學習是以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并與抽象邏輯思維互相促進的過程,他們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些學生抽象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對完全借助語言文字傳授的間接經驗難以理解。再加上小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所以久而久之產生了所謂的“兩極分化”。
(二)后1/5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生源狀況比較復雜,學生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背景等差別很大,這導致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傳統(tǒng)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模式很難兼顧班級的全體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難度增加,到了第二學段,學生的成績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后1/5學生的成績越來越低。近幾年小城鎮(zhèn)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拆遷戶越來越多到城里買房定居,導致我校班級人數越來越多,每個班級學生數接近甚至超過50人,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再加上數學老師基本是雙班教學,這樣給課堂教學組織和個別輔導帶來了很大壓力。
(三)微課在數學課中的優(yōu)勢分析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廣受歡迎,筆者通過具體實踐深刻感受到微課的有以下優(yōu)勢。
1.微課精而簡。學生在課前學習,通過反饋,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困點,而這也恰恰是學生知識的提高點。教師在課堂上給予針對性的講解,提高了課堂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大班教育下如何因材施教的問題。
2.微課時效長。微課和習題等相關學習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之后,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延長了學習的時效性。
3.微課轉變了傳統(tǒng)師生關系。學生在微課課堂自主討論、辨析、交流、匯報,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建立了新型的互助、平等的師生關系。
根據微課及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對微課的內容選擇與設計應用作了如下研究。
1.課后復習,夯實基礎
后1/5學生的新知學習能力一般比其他學生要弱,在課堂教學時間內不易完全理解掌握,總要多次重復后才能掌握,而數學老師一般都是擔任兩個班的數學教學,需要單獨輔導的學生往往較多,可見,一個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是無法滿足后1/5學生需求的。此時,把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新知做成微課,相當于所有有需求的學生同時接受老師的單獨輔導,而且想看幾遍就幾遍,直到看懂為止。這樣不僅大大減輕了老師的教學壓力,還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
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先回憶一下,以前是如何推導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是把圖形先切,然后拼,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就用這種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那么圓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呢?先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進行擺拼,8等分,16等分,32等分。想象一下,如果再繼續(xù)分下去,隨著等分份數的不斷增加,會出現什么結果?隨著等分份數的不斷增加,曲線越來越直。每一小份越來越接近三角形。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對比前后兩個圖形,轉化的過程中它們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面積不變。轉化后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的一半)×(半徑)
=(πr)×(r)
=(πr2)
如果用s表示圓的面積,那么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s =πr2
微課截屏(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作業(yè)講評,明理解惑
數學課的作業(yè)評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由于講評的時間限制,講的題多,再加上后1/5的學生聽課能力較弱,故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聽懂。針對學生的需求,我們把部分較難的題的分析過程用錄屏軟件或用手機拍攝的方法做成微課,讓沒有完全理解的同學回去反復觀看,直到理解。
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求組合圖形的周長是難點,學生總是不知道怎么求,即使上課時老師很仔細的分析,但總有少數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有的當時聽懂了,但過一段時間就忘了。我們就把這類題的講解過程做成ppt,把分析過程錄制成微課,這樣學生就可以反復觀看,直到看懂為止。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又體現了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性。六年級部分難點習題整理如下表所示:
3.錯題練習,鞏固提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后1/5學生來說錯誤就更加難免了。通過對學生數學錯題的研究,不僅有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及困難所在,而且促進了教師教學針對性的提高。
比的應用的單元后1/5學生對于有些題型掌握很不好,我根據學生作業(yè)的錯誤情況,收集整理了一些易錯題,每天一道,每周把5道題發(fā)到IES學習平臺,學生做好后再去看答案的分析過程,就可以自己校對。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