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婧
摘? 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既是扛起“反傳統(tǒng)”大旗的批判者,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下的反思者,他的文章透過冷峻尖銳的言辭直面腐朽凋敝的舊思想、舊文化,用沉痛悲憫的筆觸揭示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性和毀滅性,在重塑國民性和改造舊社會的道路上為新一代青年人、革命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關(guān)鍵詞:魯迅;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0-0-01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起,無論何人評何時論,始終無法繞過一個人物,便是魯迅。他并非首扛大旗之輩,亦不是先聲奪人之徒,但他冷峻辛辣的現(xiàn)實諷刺,富有戰(zhàn)斗精神的社會批判以及那強烈的愛與恨,都如暴風驟雨般席卷了那個既黑暗又光明的年代。他的思想結(jié)晶和文學成就始終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般巋然不動,眾人攀緣其上,竭取所需,即便一石一木,時至今日,依舊擲地有聲,不絕于耳。
一、堅決“反傳統(tǒng)”的批判者
人們一直妄圖為魯迅這個標簽下個定義,卻發(fā)現(xiàn)其自身的復雜性遠非幾個結(jié)論那么簡單。反封建、反傳統(tǒng)、批判國民性和社會性一向被看作是魯迅文章乃至思想內(nèi)涵的標志性特點,其筆觸冷雋深刻,針針見血,透過浮世萬象,直指劣根頑疾之所在,將眾生病態(tài)展于世人眼前,書寫一段段殘酷的真實和無望的悲歌。
在魯迅的筆下,華老栓心心念念的人血饅頭成了救命良藥,祥林嫂“捐門檻”成了贖罪的方式,孔乙己的“之乎者也”淪為酒館的笑話,曾經(jīng)的少年閏土有一天也叫起了“老爺”,《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還在無愛的人間孤獨,“狂人”就已在滿眼的仁義道德里看到了“吃人”……封建文化在魯迅的眼里是殘忍的,扼殺人性的,又是卑怯的,奴性的文化。他帶著深深地批判、否定、怨憤的情緒審視這些打著倫??谔枀s又背離人道的所謂道德遺產(chǎn),他撕破假道學的面具,痛斥封建衛(wèi)道士的虛偽,對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沒有哪一個人能像魯迅這樣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批判有著如此犀利的見解和如此深切的執(zhí)著。
二、“傳統(tǒng)”文化下的反思者
魯迅的文章帶著鮮明的反傳統(tǒng)傾向,從他發(fā)出一聲“吶喊”,帶著無比的悲痛和失望手執(zhí)“槍炮”起,這點就毫無疑問。然而他身處時代之中,卻又跳脫洪流之外,始終帶著愛恨交加的復雜心理關(guān)注傳統(tǒng)。
從他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來看,傳統(tǒng)文化無疑在魯迅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渡胶=?jīng)》、三味書屋、五猖會、二十四孝圖等等無一不透著他對傳統(tǒng)文化、道德風貌的熟稔,還有從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都可略窺一斑。魯迅的作品有著濃重的對傳統(tǒng)思想的反思精神,是真實的、又是迫切的,傳統(tǒng)文化的確滋養(yǎng)了他,然而,正如親眼看著欺世盜名的中醫(yī)斷送了《父親的病》一樣,魯迅在悲痛的同時猛然從故紙堆中驚醒,認清了封建文化的虛偽和冷漠,開始透視傳統(tǒng)背后的國民和社會。
魯迅的情感總是既充滿冷靜的恨,又暗藏著火熱的愛。傳統(tǒng)文化的凋敝和僵死之態(tài),逼得他“走異路”,在反思國民性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對苦難中的人懷著偉大的同情和博愛。魯迅努力地“揭出病苦”,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這顯然不再是純粹的反傳統(tǒng)了,他在接受了舊的知識的同時卻不為舊知識所拖累,他試圖通過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弊病進行徹頭徹腳的批判與否定,亦是對自我的批判與否定,都旨在重構(gòu)健康的民族心理,探索新的復興發(fā)展之路。
三、“在傳統(tǒng)之中反傳統(tǒng)”
劉半農(nóng)曾說魯迅是“托尼學說,魏晉文章”,就概括得相當精辟。他一面把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大鼓敲得陣陣響,一面如魚得水地接受著尼采、叔本華的哲學,骨子里卻還做著一個拜倫式的“英雄”,渴望拯救于世人??梢哉f他是純東方的,但又是個西式的人物。中西學說、新舊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使魯迅的文章在反抗一切舊思想之余,還充滿對新體制的理性思考。
《阿Q正傳》里切中時弊地剖析了所謂革命的本質(zhì),《娜拉走后怎樣》則提出了五四時期面臨新的現(xiàn)實問題,《論睜了眼看》正視中國人的“瞞和騙”下的怯弱和懶惰,《拿來主義》則大膽提出對文化的態(tài)度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聲疾呼“拿來!”也許是受早年進化論的影響,對于文化的態(tài)度,魯迅既是客觀的又是開明的,無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反傳統(tǒng)的,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在他看來,都像是一種新陳代謝的更迭,亦或是一場生命意志的延續(xù)。
魯迅清醒地認識到,改造舊社會的根源還在于廣大民眾的覺醒和反抗,讓人們從傳統(tǒng)封建思想中的等級觀念、壓抑人性、奴隸道德中覺醒,站在平等、自由、博愛的現(xiàn)實舞臺上奮起反抗,革命不應(yīng)只是一場被動接受的“破壞”,而應(yīng)是一個個沉睡靈魂的自我意識覺醒和自我救贖。五四新文化運動解放“人性”,動搖“傳統(tǒng)”,魯迅先生的文章用冷峻尖銳的言辭直面腐朽凋敝的舊思想和舊文化,用沉痛悲憫的筆觸揭示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性和毀滅性,在重塑國民性和改造舊社會的道路上為新一代青年人、革命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結(jié)語
正如魯迅自己在《野草》題辭中說到的那樣:“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借此知道它遠非虛空。”這是一場名之曰“在傳統(tǒng)之中反傳統(tǒng)”的戰(zhàn)斗,沒有硝煙卻慘烈非常,比之這絕望的世界,終有希望與之同在。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