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溶
(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姑山礦業(yè)公司地測質量部,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寧蕪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長江中下游鐵礦成礦帶,區(qū)內鐵礦產地眾多,僅大型鐵礦床就有多處,累計提交的鐵礦資源儲量已超過20億噸。鐘九鐵礦床位于“姑山鐵礦田”的南部,探獲各類鐵礦石資源6453.68萬噸,全礦床平均品位TFe 35.07%。是隸屬于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姑山礦業(yè)公司的中型鐵礦床[1]。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臺(Ⅲ)~下揚子臺坳(Ⅲ2)~沿江拱斷褶帶(Ⅲ22)~安慶凹斷褶束(Ⅲ22-2)的東北端的寧蕪向斜南段。中生代以來,發(fā)生多次的構造運動及頻繁的巖漿侵入和噴發(fā),在區(qū)內形成了豐富的鐵、銅等礦產[2]。基底地層由老到新地層為三疊系中統(tǒng)周沖村組(T2z)、中統(tǒng)黃馬青組(T2h)、侏羅系中下統(tǒng)象山群(J1-2xn)。區(qū)內褶皺構造以鐘姑背斜為主體,軸部局部見周沖村組灰?guī)r,兩翼為黃馬青組砂頁巖、象山群砂巖。軸向NNE,向北傾伏,向南開闊[3]。區(qū)域性與鐵礦成礦的密切相關的地層為周沖村組及黃馬青組地層。
礦區(qū)共圈定54個鐵礦體,其中①號礦體為主礦體,其它均為零星小礦體。主要礦體賦存于周沖村組灰?guī)r與姑山組變火山碎屑沉積巖接觸部位,即不整合面為礦區(qū)的主要控礦構造,因而產出部位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規(guī)模大。下面就主礦體①號礦體的地質特征簡述如下。
礦體主要賦存于姑山組(K1g)地層與下伏周沖村組、黃馬青組地層間的不整合面上,呈似層狀,礦體形態(tài)受不整合面、F1斷裂控制??傮w走向NE42°,沿走向向NE傾伏;傾向SE,呈北陡南緩特征,北部傾角51°~87°,南部傾角13°~42°。
礦體長1219m,南東向延展寬115m~826m,平均456m。工程控制視厚2.27m~152.20m,一般在10m~50m,平均38.87m。橫向上一般礦體平緩處厚度較大;沿走向2B線~9線厚度較大,向兩端逐漸變薄趨于尖滅趨勢,沿傾向3線礦體西段處厚度較大,向NW、SE兩端逐漸變薄。
2.2.1 礦物成分
礦石的礦物分為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本礦床以方解石~磁鐵礦、磷灰石~磁鐵礦組合為特征。礦石礦物主要有磁鐵礦、假象赤鐵礦、赤鐵礦、褐鐵礦、鈦鐵礦、黃鐵礦、閃鋅礦等。
2.2.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自形晶粒狀結構,次為交代結構、包含結構、鱗片狀結構,少數為骸晶結構、碎裂結構,以及磁鐵礦~鈦鐵礦固溶體分離的網格狀結構。
2.2.3 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中有用組分為鐵;有益組分主要有釩、鈦、鈷、鎳、鎵;有害組分主要有硫、磷、鋅、鉛、銅。造渣組分主要為二氧化硅、氧化鈣、氧化鎂及氧化鋁。
(1)有用組分:礦石中有用組分為鐵,主要賦存于磁鐵礦中,其次為假象赤鐵礦、赤(褐)鐵礦中,還有少量的鐵賦存于綠簾石、黑云母、綠泥石、透輝石等礦物中,以硅酸鐵形式出現,另外還有少量賦存于黃鐵礦及菱鐵礦中。
據單樣物相分析,鐵礦石中鐵以磁性鐵占絕大多數,少量為碳酸鐵、硅酸鐵、硫化鐵和赤(褐)鐵。主要含鐵礦物平均含量及占有率見表1、表2。磁性鐵占有率16%~99%間,大致在77%~89%,平均85%。
(2)有益組分:① 釩:主要為五氧化二釩,最高0.431%,最低0.001%。V2O5以類質同象賦存于磁鐵礦和假象赤鐵礦中。由于總體品位較低,無綜合利用價值。② 鈦:主要存在于磁鐵礦中,部分呈固溶體分離物,部分呈類質同象混入物,亦存在于鈦鐵礦及榍石中。礦石平均TiO2:0.73%,最高2.1%。③ 鈷、鎳:平均Co0.0098%,最高0.1810%,最低0.0011%;Ni平均0.0089%,最高0.0434%,最低0.002%;鏡下只發(fā)現少量輝砷鈷礦,由于它們存在于黃鐵礦中,故在選礦中可以考慮綜合回收利用。④ 鎵:平均含Ga0.0011%,最高Ga0.0032%,最低Ga0.0004%。在塊狀礦石中含量較浸染狀礦石為高,可能呈類質同象存在于磁鐵礦中。
(3)有害組分:①硫:主要賦存于黃鐵礦中,白鐵礦中,其他硫化物、硫酸鹽較少。礦石中最高S:8%,平均1.081%,主礦體北段和深部含硫相對較高。② 磷:主要以粒徑較大的磷灰石存在,含量一般0.011%~3.040%,單樣最高7.100%,最低0.001%,平均0.635%。③ 鋅:主礦體鐵礦石中平均含Zn0.055%,最高0.124%,以閃鋅礦形式局部出現。④ 鉛:主礦體鐵礦石中平均含Pb0.009%,最高0.026%,以方鉛礦形式局部出現。⑤ 銅:主礦體鐵礦石中平均含Cu 0.01%,最高0.037%,以黃銅礦、斑銅礦形式局部出現。
(4)造渣組分:主要是SiO2、Al2O3、MgO和CaO,是脈石礦物的主要成分。
(1)礦石自然類型。按礦石所含主要脈石礦物來劃分礦石自然類型,礦石中主要脈石為碳酸鹽礦物方解石,因此鐵礦石分別為碳酸鹽磁鐵礦石(占99.18%)、碳酸鹽赤鐵礦石(占0.82%)。其中所含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鐵礦、次要為假象赤鐵礦、赤鐵礦、褐鐵礦。
按礦石結構構造將礦石劃分為浸染狀鐵礦石、塊狀鐵礦石、粉末狀鐵礦石、條帶狀(層紋狀)鐵礦石、脈狀及角礫狀鐵礦石。
表1 TFe品位區(qū)間分布率
表2 鐘九鐵礦床各種類型鐵礦石物相分析結果表
(2)礦石工業(yè)類型。礦石主要為中等品位(平均35.07%)貧鐵礦石,原生磁鐵礦存在局部無規(guī)律的氧化現象,硫(1.078%)、磷(0.644%)有害組分含量偏高,需經選礦后才能利用。礦石工業(yè)類型為需選磁性鐵礦石和需選赤鐵礦石。
鐘姑背斜在印支運動時期即已具雛形,但完成于燕山運動早期,并形成鐘姑山斷裂及其派生的鐘九F1斷裂。鐘九鐵礦位于當姑背斜之中,受斷裂構造影響,其軸部產生局部凹陷,形成構造盆地,伴隨著火山噴發(fā)作用(姑山旋回),沉積了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巖(K1g),隨后次火山巖體侵入(鐘九巖體)。
礦區(qū)圍巖蝕變廣泛強烈,說明巖漿揮發(fā)分較多。而揮發(fā)分可以把巖漿中堿性組分移到壓力低的地方,這與巖體淺部堿性組分高的化學成分與礦物成分相吻合。
由于巖體呈舌狀突出,頂部封閉條件好,揮發(fā)分不易逸散,使巖漿結晶速度放慢,并保持較高溫度。對該礦床成因,還有人認為由于礦體成似層狀,有固定的賦礦層位,部分礦石仍保留層紋狀構造,是否屬火山噴發(fā)沉積~后期熱液疊加改造礦床。
(1)背斜或穹窿地帶,其軸部發(fā)育斷裂構造,形成構造盆地,造成了良好的成礦條件。
(2)中偏基性富堿淺成侵入體是成礦母巖,其蝕變主要為鈉長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
(3)圍巖蝕變有分帶現象,上部多為淺色蝕變帶,下部則為深色蝕變帶,是尋找該類型礦床的主要蝕變標志。
鐵礦床成因為火山期后熱液充填礦床。受鐘姑背斜,NE向斷裂與姑山組不整和面等因素控制。上侵的鐘九礦體同化了礦山礦帶,并因壓濾為主的結晶分異作用形成了早期含礦熱液,沿NE向斷裂充填于山組不整合面中,并伴有少量的交代作用,最終形成了如今的鐘九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