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捷
《童年》是前蘇聯(lián)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中的第一篇章。這一部小說記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在三歲和十歲之間的童年生活,再現(xiàn)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lián)社會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童年》這本書里,高爾基曾以阿廖沙的口吻,這樣總結(jié)過他的童年:“我把自己的童年看作是一個蜂巢,各種各樣的普通百姓、庸碌之輩——他們像蜜蜂一樣,把自己生活的知識與思考的蜜汁帶給了我。他們盡其所能,慷慨大方地豐富著我的心靈。這種蜜汁往往是骯臟的、苦澀的,但是任何知識畢竟是蜜汁?!彼耐昕偸浅涑庵臭[、咒罵、毆打,不斷經(jīng)歷著死亡,擁有這樣的童年,他并沒有諱莫如深,后來列寧到高爾基的住所做客時,聽說了高爾基的童年和少年往事時,大受震撼,不斷鼓勵高爾基把往事寫出來,由此有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
三部曲的開端,是阿廖沙父親的死亡,年幼的他還不懂得死亡的意義,可那種灰敗的、絕望的氣息已經(jīng)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里,由此揭開的,便是阿廖沙充滿坎坷的童年。在父親死后,他隨著母親回到了外公外婆居住的地方,同時住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兩個舅舅家。親人之間的爭斗遠比鄰里之間的矛盾要更加可怕,“鄰里間發(fā)生口角,他們互相進行報復(fù)的方法,不外乎是將對方的貓尾巴剁掉,把他們家的狗毒死、雞打死”,可是親人之間的互相傷害,有著更大的殺傷力。
外公家是做染坊的,阿廖沙在幾個表兄弟的慫恿下弄壞了一塊染布,結(jié)果被外公抽打得昏厥過去,外公也很后悔,會跟阿廖沙談心,可接下來的日子里,挨打還是會不期而至。在阿廖沙的童年里,挨打似乎是最常見的一部分,他總是會在描述一件錯事之后,輕描淡寫地總結(jié)一下挨了怎樣的一頓打。長輩打孩子,兄弟之間的反目爭吵,舅舅因為分家的事情甚至集結(jié)別人來外公家一次次地鬧事,這已經(jīng)成了阿廖沙童年的常態(tài)。
常言道,童年產(chǎn)生的陰影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修補。見到外公毆打外婆,繼父一腳把母親踢到地上,我們不知道阿廖沙需要用多久的時間去治愈,可是在他黑暗的童年中,他總是能夠看到有光的地方——他提到,生命中還有許多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
他描述那些個冬天里,他看到“圍墻木樁的頂端和為椋鳥搭建的鳥巢上攏起的雪堆,閃耀著銀色的光芒”,他看到太陽快要落山時,“天空中會出現(xiàn)一條條燃燒的河流,當這些河流燃燒殆盡時,金光燦燦的紅色灰燼,會灑落在花園天鵝絨般的大片綠茵上”……
除了這些美好的時刻,他身邊的那些好人,也成為他的太陽,為他陰冷的童年帶來光芒。在他的記憶中,外婆總是溫柔的,哪怕是遭到了外公的辱罵和毆打,也是笑呵呵的,她積極、樂觀,給阿廖沙講著無數(shù)有趣的故事,也給他講令人感懷的陳年舊事。他還遇到了許多好朋友,“小茨岡”和“好事情”是他的大朋友,他們有趣且善良,“小茨岡”教他挨打時不會痛的秘訣,“好事情”給他看有趣的化學實驗,還有富家三兄弟這幾個“小朋友”,他們因為老小落井事件而成為惺惺相惜的好兄弟。雖然他們都是阿廖沙生命中的短暫過客,他們或者慘死,或者孤獨離開,可他們的存在都為阿廖沙點燃了生命中的火光,陪伴他一起走過那段陰暗的道路,而后道別。
也許,想要成為一個性格堅韌的人,就注定要經(jīng)歷多舛的命途。在阿廖沙的記憶中,著重描述的,總是那些深嵌在記憶中的傷害。他描寫染坊里的火災(zāi),綠色、藍色和紅色的火焰向院里和人們身上撲去,他看到蒸汽和濃煙形成了團團云霧,院子里彌漫著古怪的氣味。他生活在外公家,總是不能擁有一片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經(jīng)過長時間耕耘之后開拓出來的一片小花園,也隨著緊接而來的搬家而被毀。后來,他們住在一個屠宰場旁,空氣中總是彌漫著濃重的血腥氣味,“渾濁的空氣中有一層透明的血的薄霧”。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若是成為一個頑劣的人,也是不會讓人吃驚的。在外人看來,阿廖沙似乎長成了壞孩子,他和老師作對,在教室門上面放西瓜捉弄別人,和狐朋狗友們?nèi)ネ禆|西。他身邊的朋友們同樣如此,為了不上學絞盡腦汁,或者把書包埋在雪里,或者走在路上把鞋子扔得東一只西一只,趁大人去撿的時候,趁機溜走。
可是,好孩子與壞孩子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呢?在當時的前蘇聯(lián),一切都是浮躁的,生活貧困,人們對生活沒有耐性,似乎很容易就會拔刀相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阿廖沙向往著和善,喜歡有趣善良的朋友,保護著自己被欺負的母親,哪怕和那些所謂的壞孩子在一起時,也是快樂的。他說:“在我看來,我們生活得并不算壞——我很喜歡這種流浪街頭、自由自在的生活?!鄙钍强喽痰?,在他短短的童年生涯中,便經(jīng)歷了父親、小茨岡、彼得叔叔和親弟弟的死亡,每個人都是他親近的人,都以意外的方式突然離開。此外,他還經(jīng)歷著各種不幸,生活中滿是沖突。讀著那些文字,時常讓人自問:這一切,是否對于仍是孩子的阿廖沙來說太過沉重?可是,正是這些苦難,鑄就了阿廖沙的性格,一個人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一般地說,生活貧困、乏味的俄羅斯人,喜歡拿痛苦來尋開心。他們像小孩子一樣,把痛苦當成兒戲,很少因不幸而感到羞愧。在漫長的生活中,痛苦是節(jié)日,火災(zāi)是樂趣,在毫無表情的臉面上,傷疤也是一種修飾……”
人們常說哭著吃過飯的人能夠更加勇敢地走下去,而像阿廖沙這樣可以把苦難當做笑談的人,才會在他那不甚光明的童年之后,依舊充滿熱情地走向真正成就他的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