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2019年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上海)研討會”在浦東新區(qū)順利召開。與會人員結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上海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重要意義和具體舉措。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吳大器認為,改革創(chuàng)新是完成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設的主旋律,也應該是上海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建設的導向。對于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探索既要有具體的實際工作過程,也需要方向性的引領,讓上海成為全球解決金融糾紛更為科學的地區(qū)之一。
浦東新區(qū)法學會會長、浦東新區(qū)政法委副書記顧乃明指出,諸多金融糾紛案例表明,金融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律師是法律界的專業(yè)人士,長期從事金融領域法律服務的律師,具有良好的金融法律基礎和實踐經驗,且律師更加了解各方當事人的訴求,因此律師無疑是最適合參與金融糾紛調解的主體。
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呂琰從律師實務的角度對律師參與調解金融糾紛進行了全面的陳述。他對于律師參與金融糾紛訴調對接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健全律師參與金融糾紛調解工作資質管理制度;二是根據(jù)律師調解工作模式特點分析,找到每種工作模式各自特點的分析,從而更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律師調解對化解金融糾紛所起的作用;三是確認金融糾紛調解的法律效力;四是引入中立評估機制。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院長、教授胡戎恩在點評時表示,上海的創(chuàng)新已走在全國前列,只有多方共同探索、努力打造多元化糾紛調解機制,社會的調解機制才能取得成功。
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市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鄭輝對此次研討會進行了小結。他認為,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本土的調解文化做深做細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中心的建設和實現(xiàn),實際上是呼喚著制度建構和法治保障。 (浦東新區(qū)法學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