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菲 黃甫全 陳思宇 曾文婕
“學習為本”亦稱“學本”,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近年來,主動學習、互動參與等帶有“學本”屬性的要素成為STEM課程設計的重要元素,并被證實有利于學生在STEM學習中的表現(xiàn)與成功率[1]。國內外已有學者從“學習力[2]”“深度學習[3]”與“學習生態(tài)[4]”等角度對STEM課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內在機制進行探討。學習為本的STEM課程開發(fā)正悄然興起。
一、學習為本和學本課程
“學生中心”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在課程改革的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中心”逐漸顯現(xiàn)出“形式化、娛樂化”等弊端[5]。事實上,只有活動中的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成為更重要的命題,教育理念應從“生本”向“學本”深化[6]。
“學習為本”即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7],強調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及其本質[8]。學本理念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進步主義運動,以素質教育思想、終身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論等為基礎,并以促進學習者和諧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為目的。
學習為本的課程,簡稱“學本課程”,是指設計以促進積極學習過程為重點的課程[9]。以學習為本的方法規(guī)劃課程,有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對話,并在學習結果和教學方法及評估目標之間建立一致性[10]。學本課程具有學術、道德與社會三方面的意義。其學術意義在于:使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嵌入的項目與問題中學習多種知識與技能,并轉化為一系列的能力;道德意義在于: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與責任感;社會意義在于:分享探索的權利、專業(yè)知識與責任,使共同體(community)建設成為學生知識建設的一部分[11]?!皩W本課程”這一概念,突出了課程的學習取向和促學意蘊[12]。
二、學習為本視域下STEM課程的價值探析
STEM教育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教育形式,具有基于真實問題情境、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小組合作探究等學本特征,能有力地促進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具身學習與合作學習。
1.基于真實問題,促進發(fā)現(xiàn)學習。STEM課程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的情境化學習模式[13],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建構問題背后的新知識,并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具有“問題導學”式的學本特征:以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生成與問題解決為主線,學生圍繞問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14],有利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
2.強調親身體驗,促進具身學習。STEM課程不以講授和筆記為主,而更重視學生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注重學生的探究經歷與動手體驗,體現(xiàn)了更強的“具身性”。一是調動身體多感官的參與,有利于對知識進行多層次的加工與吸收;二是與同伴或教師的互動可刺激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有利于向他人學習,改變自身行為,提高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具身學習的STEM課程,體現(xiàn)了學習為本的深刻內涵。
3.調動多元主體,促進合作學習。在多元主體參與的STEM課程中,學生需要就知識內涵或產品設計等與教師、同伴、家長或專業(yè)人員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僅能促進大腦皮層語言功能區(qū)與語言環(huán)路的發(fā)展,更能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來實現(xiàn)任務導向下相互促進的學習[15]。它改變了以往學生獨自學習的方式,體現(xiàn)了學本理念下知識的合作建構。
三、學習為本的STEM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設計。STEM課程在發(fā)展中形成了兩種價值取向:作品開發(fā)取向與科學探索取向。作品開發(fā)取向強調形成物化成果,如3D打印作品等;科學探索取向強調知識性成果的生成,如調查報告或解決方案[16]。這兩種取向與“知識創(chuàng)造型”學習中人造物和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有較為一致的內涵[17]。學本STEM課程開發(fā)可圍繞這兩種取向設置課程總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分目標,具體維度包括思維、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與價值觀等。
2.課程內容設計。STEM課程是多學科融合的產物,內容常圍繞某個項目或主題呈現(xiàn)。學本STEM課程要推動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與高效學習,在內容設計方面要注意三點。一是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以促進學生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二是應符合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三是跨學科內容之間應有緊密的邏輯關系,便于學生的遷移與應用。
3.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活動是整個課程開發(fā)的核心,也是落實STEM課程目標的載體[18]。在我國學者提出的FFS學本課堂模式中,學習活動的思路是問題發(fā)現(xiàn)(Findings)、問題生成(Form)、問題解決(Solve),最后進行問題拓展[19]。STEM課程較多采用基于項目的模式(Project-based Model),即STEM PBL模式,其中體驗式、實踐式及學生主導式的項目更容易使學生獲得STEM知識[20]。STEM PBL模式以項目為驅動,學生在項目實踐與合作學習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復雜問題,與FFS模式具有一致的內在追求。在基于FFS模式的學本STEM課程中,項目選擇應該由學生自主完成,其前提則是核心問題的發(fā)現(xiàn)。實際上,項目選擇常由教師決定,缺少學生“問題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在項目實施中仍會不斷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但都與最初的“問題發(fā)現(xiàn)”不同,即沒有從一個更大的框架中去領悟生活中的真正需求。為此,學本STEM課程應依照“真實情境—項目選擇—項目計劃與實施—項目評價”的過程進行,增加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發(fā)現(xiàn)、項目選擇與評價等環(huán)節(jié),與FFS模式一致(見圖1)。
4.學習環(huán)境設計。學習環(huán)境是由多個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包括物理環(huán)境與社會心理環(huán)境。從廣義來說,物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包括設施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時空環(huán)境。社會心理環(huán)境則包括班風與課堂氛圍等[21]。物理環(huán)境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STEM教室,配有網絡教學系統(tǒng)、3D立體視覺仿真圖形與個人實時反饋系統(tǒng)等設施,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轉化與回饋[22]。在重視技術環(huán)境的同時,學本STEM課堂還要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照意味的民主化學習環(huán)境。一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并有教師的指導與關心;二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如自由組隊、發(fā)表想法等;三要形成學習共同體,營造樂于分享、互幫互助的氛圍。
四、學習為本的STEM課程開發(fā)策略
1.課堂記錄工具的開發(fā)與使用。在FFS模式的學本課程中,研究者開發(fā)了多種問題學習工具單,如“問題發(fā)現(xiàn)評價單”與“問題生成評價單”等[23]。這些學習工具的使用是評價嵌入學習過程的體現(xiàn)。一方面,學生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疑惑;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了解學情及課程效果。在學本STEM課程中,可以開發(fā)相似的工具,與課堂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相對應,由學生自主反思填寫,教師及時予以指導,師生可根據記錄的情況改進實踐,從而共建高效課堂。同時,課堂學習記錄工具可與大數(shù)據相結合,在提高評價效率的同時,了解學生自我認知的偏差,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元認知能力。
2.課堂實踐成果的交流與分享。在學本STEM課程中,應注重項目成果的交流與分享。典型的案例是美國和諧公立學校的STEM學生登臺秀模式(STEM Student On the Stage,簡稱STEM SOS)。該模式中,學生可將自己的項目用故事的形式進行數(shù)字化演示,并上傳至YouTube頻道或Google Drive;同時,學校會定期舉辦科學挑戰(zhàn)賽、STEM博覽會或網頁設計大賽[24],學生可以設計與發(fā)表自己的項目手冊,并在這些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交流與分享可促進學生與同伴、人造物以及共同體之間的交互,使學習空間擴大到教室以外的更大環(huán)境,營造“愛學習、愛創(chuàng)造”的校園文化。
3.現(xiàn)代智能技術的使用與融合。技術作為學習三元模型的重要中介,在學習者的學習中起著腳手架的作用,有利于擴大學習者知識獲取的范圍,拓展學習共同體的人員構成和互動時空[25]。信息技術與教育正在迅速結合,如3D立體視覺仿真技術、智能黑板、高清音視頻交互技術、多種傳感技術與遠程課堂同步技術等,在智能引導、自適應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情況實時記錄追蹤與反饋、資源推薦與知識共享等方面對課堂產生了重要影響[26]。STEM課程的開發(fā)與多種技術相結合,可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
4.教師專業(yè)知識的豐富與深化。學本STEM課程以學習為本的探究式學習的屬性要求教師知識的多樣化,米什拉(Mishra,P.)等提出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理論框架顯得格外重要[27]。即STEM教師應該具備TPACK框架下的技術知識、教法知識及學科知識。為此,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組織教師參與STEM研習會或技術培訓,以擴展自身的學科內容知識與技術手段;要組織教師之間的課堂觀摩與學習,提高教師的STEM教學技能;教師也可以自主組隊負責某個STEM項目,通過實踐、交流、分享與評價,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五、總結
綜上所述,學習為本的STEM課程開發(fā)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課程目標依據STEM課程的價值取向與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主宰著課程開發(fā)的方向;二是學習活動是課程的核心,可在STEM課程已有活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FFS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三是課程內容設計與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學習活動的兩翼,要在跨學科特點的基礎上融入學本理念,推動學習活動有效進行;四是通過工具優(yōu)化、活動優(yōu)化、技術優(yōu)化與人員優(yōu)化等策略,推動學本STEM課程向深度發(fā)展。
在學本理念的關照下,STEM課程彰顯出更大的生命力與更強的時代價值,勾勒出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感性與理性彼此碰撞融合的圖景。
參考文獻
[1]Chen B,Bastedo K,Howard W. Exploring Design Elements for Online STEM Courses: Active Learning,Engagement & Assessment Design[J]. Online Learning,2018(2):59-75.
[2]蔣志輝,趙呈領,周鳳伶,梁云真,黃琰.STEM教育背景下中小學生學習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2):25-32,41.
[3]楊滿福,鄭丹.重構深度學習的課堂——哈佛大學馬祖爾團隊STEM課程教學改革綜述[J].教育科學,2017(6):30-37.
[4]趙中建,龍玫.美國STEM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構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5):61-66.
[5]冉亞輝.以學習為中心:中國基礎教育課堂的基本教學邏輯[J].課程·教材·教法,2018(6):46-52.
[6]潘蕾瓊,黃甫全,余璐.學習中心與知識創(chuàng)造——21世紀學習學術發(fā)展彰顯課程改革兩大新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2-19.
[7]韓立福.何為學本課堂[J].人民教育,2014(16):5-6.
[8][10]Davidovitch N.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and backward course design-From transferring knowledge to teaching skill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2013 (4): 329.
[9]Gehart D.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MFT education: Practical aspects of transitioning to a learning-centered, outcome-based pedagogy[J].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2011(3): 344-354.
[11]Evertson C M, Neal K W. Looking into Learning-Centered Classroom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J].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2006.
[12]韓立福.學本課堂:概念、理念、內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105-110,135.
[13]彭敏,郭夢嬌.STEAM教育的基本內涵與發(fā)展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5):14-18.
[14][19][23]韓立福.學本課堂原理:一種根植中國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66.
[15]王楓.教育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學習基礎素養(yǎng)[J].上海教育科研,2017(1):10-13.
[16]夏莉穎,鐘柏昌.試論STEM教育的兩種取向與四種方法[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18(9):8-11.
[17]曾文婕,柳熙.獲得·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論人類學習的三大隱喻[J].教育研究,2013(7):88-97.
[18][21][26]唐燁偉,郭麗婷,解月光,鐘紹春.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支持下的STEM跨學科融合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8):46-52.
[20][24][美]阿爾帕斯蘭·沙欣.基于實踐的STEM教學模式——STEM學生登臺秀[M].侯奕杰,朱玉冰,殷杰,等,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16:33-81.
[22]楊琳玲,鄭立新.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學未來教室展望[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0):80-82.
[25]曾文婕,蔣慧芳,陳思宇,潘蕾瓊.知識創(chuàng)造型學習方式的構建與實踐——基于卓越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探索[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18):43-49.
[27]Mishra P,Koehler M J.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6):1017.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