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學是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音樂作品能夠讓學生在充分享受音樂美的同時,激發(fā)心中的愛國情感。音樂課程的心靈教育主要通過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實現(xiàn)人的心靈凈化和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音樂;情感;心靈;品味;審美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彰顯美育功能,提升審美情趣;強調音樂實踐,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特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豐富課程選擇,滿足發(fā)展需要?!痹谶@里我們可以看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它居于音樂課程標準理念的首位,美育教育有著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美育人的功能。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在教育中,我們一向對身體用體育,對心靈使用音樂。”一個人經常接觸優(yōu)美純凈的音樂,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由此可見,音樂在學校美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粗淺地談一談如何在高中音樂課中對學生潛移默化地實施心靈教育。
一、 正確引導,樹立心靈導向
審美觀念在音樂教育中所提供的獨特的主體體驗方式是其他觀念無法替代的,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審美觀念。高中階段正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心理的成熟度往往與生理發(fā)育并不同步,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這一時期,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突出,開始更加關注“自我”。他們想通過自身語言和行為向他人傳達對世界的認知,借由這一方式來展示和確認自我,而流行音樂這一音樂形式正好可以滿足他們自身的歸屬感。好多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和對民族音樂的排斥是成正比的。在講授《流行風》這節(jié)課時,我剛一展示課題,個別同學就已經嗨到不行了,在座位上大呼小叫的舞動起來,對我說,老師這才是我們想要唱的,想要聽的。但也有極少數(shù)同學說,吵死了,一點都不好聽,既沒有古典音樂的高雅,也沒有江南絲竹的溫婉……這時,我就索性將課堂變成了辯論賽現(xiàn)場,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眼中的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這下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民族音樂那么土氣,要多土有多土,土的快要掉渣了?!薄皩Π。餍幸魳凡欧衔覀兊哪挲g,洋氣……”“那是你沒聽過高雅的交響樂,你眼里只有庸俗的流行歌?!薄搬尫盼覀兊那啻?,唯有流行音樂?!薄傲餍幸魳芬彩窃诿褡逡魳返幕A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通過精彩的辯論,最后,大家得出了一個結論:各個時期都有流行音樂的存在,且流行音樂大多來源于民間而且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擁有廣大的聽眾。只不過經歷過歷史考驗的精品被保留下來,成為我們今天認為的經典作品,而那些糟粕或曇花一現(xiàn)的東西則被人們無情地淘汰。所以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并不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以流行歌曲為槳,泛舟藝術課堂。不難看出,學生在認識問題上有偏激、幼稚的一面,但這也是他們經過思考后發(fā)表的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在面對學生的審美取向出現(xiàn)問題時,不應高高在上,袖手旁觀,而是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將學生引回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念上來,這樣,心靈教育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二、 以樂激情,產生心靈感應
音樂是聽覺、視覺和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它是最能直接表達人的內心世界的藝術。在人一生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習音樂,首先要學會聆聽。蘇聯(lián)音樂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而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由此可見,注重聆聽,感受音樂,在整個音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把耳朵叫醒,讓音樂流入學生的心田。在講授《獨特的民族風》時,我首先播放了一首蒙古族樂曲,讓學生想象這段音樂中所出現(xiàn)的畫面,學生被馬頭琴悠揚的琴聲叫醒了耳朵,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在音樂中“看”到的畫面,藍天,白云,清清的湖水,碧綠的草原,遠處有斑斑點點的羊群……這樣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開展本課的教學。以樂激情,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 體驗探究,進入心靈境界
音樂以它獨特的功能——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演唱的情感美,表演的形態(tài)美來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美化人的行為。在《新中國的歌——歌劇藝術》一課的教學中,在講解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選段《這一仗打得真漂亮》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能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體驗探究,我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為演唱組和表演組。歌劇中對演員的要求是既能歌唱又能表演,但是結合高中生的實際特點,將兩項技能分開,分別體驗,演唱組伴唱,表演組配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親身體驗,展示所學。音樂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
四、 激發(fā)創(chuàng)造,深化心靈教育
大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現(xiàn)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币虼?,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tǒng)音樂》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地理位置入手,對學生講解印度尼西亞為何稱為千島之國,讓學生充分了解為什么當?shù)匕俜种耸拿窀瓒紝儆诖?,聆聽討論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一首船歌《星星索》之后,學生分組進行歌詞創(chuàng)編。想象學校和家在兩個不同的島嶼上,劃著船兒去上學的情景。學生們創(chuàng)作熱情都很高,寫出的歌詞不光積極向上且合轍押韻,每個小組都紛紛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編成果。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也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學生在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美,深化心靈教育。
總之,好的音樂作品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對青少年更是具有巨大的情感滲透力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通過豐富、生動的音樂教學內容;多樣、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切實可行的音樂教學目標;開放、高效的音樂教學課堂;使音樂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美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讓學生在充分享受音樂優(yōu)美旋律的同時,凈化學生的美好心靈,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激發(fā)心中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促使學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觀的形成,實現(xiàn)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簡介:
張小艷,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