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滇西北地區(qū)——怒江、麗江、迪慶。滇西北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要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各民族相互間頻繁地進(jìn)行經(jīng)濟(jì)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個獨(dú)特的“民族文化大走廊”,因此,無論在各民族成份的構(gòu)成上,還是在宗教、民俗、衣食住行、歌舞藝術(shù)等方面都形成了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熔鑄出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特有的寬容開放精神,促成了滇西北地區(qū)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并存。
寺不,寺不這個名字奇怪吧!它可是迪慶納西族的一道特色名菜,納西語意為“吹肝”。將新鮮豬肝用插入的麥竿兒吹脹到最大,然后撤掉麥竿兒,將脹大的豬肝用蒸籠蒸熟。此菜鐵質(zhì)豐富,是補(bǔ)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物,食用豬肝可調(diào)節(jié)和改善貧血病人造血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豬肝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具有維持正常生長和生殖機(jī)能的作用;能保護(hù)眼睛,維持正常視力,防止眼睛干澀、疲勞,維持健康的膚色,對皮膚的健美具有重要意義。
“吹豬肝”是納西族請客時必備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它制法特殊,色美爽口。主料豬肝配以芫荽、炒花生米、鹽、醋、油辣子、芝麻等拌在一起。吹豬肝是要在農(nóng)歷冬臘月,將鮮豬肝吹膨脹后曬干。制作時將豬肝煮熟,冷卻后切成薄片拌上配料、佐料,拌勻就可作盤菜食用了。
原料:豬肝500 g。紅椒25 g,青蒜25 g,植物油50 g,精鹽1 g,味精2 g,香油5 g,蠔油5 g,干椒粉1 g,五香粉15 g,料酒5 g,蔥10 g,姜10 g。
制作:1. 將豬肝切成大塊,入冷水鍋中,加入蔥、姜、料酒、五香粉煮熟撈出,用掛鉤掛在通風(fēng)處吹干(4天)。2. 將吹干的豬肝切成薄片;紅椒去籽去蒂,切成菱形片;青蒜切馬蹄形待用。3. 鍋置旺火上,放入底油,下豬肝煸香,再放入紅椒片、干椒粉、精鹽、味精、蠔油煸炒均勻,放入青蒜,淋上香油,翻拌幾下,出鍋裝盤即成。
云南迪慶是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即是由原中甸縣改名的香格里拉,它是云貴高原海拔最高的城市,其氣候也顯得有些怪異。相隔不過200 km外的麗江等地早已是暮春時節(jié),這里卻還是春寒料峭,時常還會飛雪漫天。香格里拉的牛多為牦牛,所有餐館也以經(jīng)營牦牛肉菜為主,牦牛肉相對內(nèi)地的黃牛肉而言,肉質(zhì)較粗但韌性更好,膻味也更重。泥巴燒牛肉的制法是:牦牛肉割成250 g左右一塊,用米酒(也可用青稞酒)和食鹽、胡椒面腌透,抹上牛油后用松針包裹起來,再用稀泥糊上,然后放進(jìn)炭火堆里燒制,待泥干開裂時取出,剝?nèi)ツ鄩K,最后用小刀將熟透的牛肉割而食之。吃時最好佐以青稞酒或酥油茶,有些老年人也喜歡用煮得濃釅的磚茶來配食,筆者品嘗了一下,苦得皺眉,還是喝酥油茶算啦!
泥巴燒牛肉,制法雖很粗糙,但其味鮮香濃郁,且伴有松針的清香。而粗纖維的牦牛肉一經(jīng)此番燒制居然顯得很細(xì)嫩,風(fēng)味實在不比西餐中的煎牛排和韓國鐵板燒牛肉差,再說還有大碗的青稞酒和酥油茶呢,吃法太豪爽啦!
怒族俠辣滋補(bǔ)美味
肉酒和蛋酒是怒族人喜好的一種高級滋補(bǔ)食品。怒語將肉酒和蛋酒稱為“俠辣”和“鞏辣”,譯成漢語就是“肉炒的酒”和“雞蛋炒的酒”之意。
肉酒和蛋酒就是用雞肉或雞蛋作引子制作的酒。用雞肉(用野雞或其它獸類的瘦肉也行)為原料,先把肉砍剁成小碎塊,在鍋里放上酥油或菜油,等油煉好后,把肉放進(jìn)去,炒至又黃又脆時,稍退火,再倒上燒酒。酒的多少由吃飯的人多少為度,然后蓋上鍋蓋燜上5 min左右,從鍋里取出,連肉帶酒一塊吃。如果沒有肉,用雞蛋也行,做法也一樣,那就叫“鞏辣”,意思是“炒雞蛋酒”。
這種精工調(diào)制的肉酒和蛋酒,鮮美清香,甜辣適中,而且具有滋補(bǔ)身體,健骨舒筋的特殊功效。
咕嘟飯的由來。怒族人的主要糧食就是苞谷以及蕎麥等粗糧,但是他們往往把粗糧會做成很細(xì)的糧食,比如咕嘟飯就是其中一種。“咕嘟”飯的原材料是包谷面或者是蕎面。具體做法是先燒開一鍋水,然后舀去一勺子,把包谷面或是蕎面倒入鍋里,蓋上蓋子煮。中間打開蓋子,看見苞谷面和水已經(jīng)融合了,就可以把先前留有的一勺水倒進(jìn),繼續(xù)攪拌,越攪越稠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鍋中的苞谷面和水一直在發(fā)出咕嘟咕嘟的聲音,所以這道“咕嘟飯”就是這樣來的。
怒族人普遍是一天吃兩餐,主要食物就是以玉米為主。而咕嘟飯中常見的材料有青菜,白菜,蘿卜,辣椒等。而在每年的5月份到6月份之間,人們還會到山上采來竹筍,野百合以及各種菌類食物食用。除此之外,我們平常食用的蔥姜蒜以及花椒等調(diào)味品都可以在山上采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盛產(chǎn)漆樹、漆油。漆油可食用,也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入藥。漆油雞是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傈僳族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逢年過節(jié)或遠(yuǎn)方的朋友到來,傈僳人都會做上這道菜來慶賀佳節(jié)、招待貴賓。漆油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調(diào)料,有種獨(dú)特的味道。好的漆油顏色發(fā)深棕色,一般的是土黃色。
漆油就是漆樹結(jié)的籽炸出的油,冷卻后凝成塊狀。傈僳族的傳統(tǒng)食品,常被人們用作相互饋贈的禮品。傳說漆油能導(dǎo)致部分人過敏,但也無大礙,倒是活血化瘀的藥用價值更顯得突出。“漆油雞”佤族婦女產(chǎn)后必吃。油要寬些,熱后直接倒入雞塊。注意,一是不用蔥姜、黃酒,二是不能翻炒。蓋蓋,悶著,聽著鍋里噼啪響動小了,要等水分干了再翻炒。漆油雞制作工藝中最讓人吃驚的是任何作料都不用!看來美食就是原汁原味,借助佐料的味道不是烹飪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