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嘉
最近給父母打電話不是不接,就是電話里聲音太嘈雜聽不清。終于有一天晚上媽迅速接了電話并告訴我,她和爸最近都忙著輸液,每次我打電話過來時她和爸都在診所,電話不好拿,人又多。我一下慌起來:你們咋的了?生病了咋不和我說?媽笑道:沒生病,就是每年都要打的疏通血管的藥,不是年紀大了嗎?容易得腦梗,那可就給你添麻煩了,我們趁早預防。再說,算今年都打了7年,看你大驚小怪的樣子。我說:媽,你們年年輸那藥,到底管不管用呢?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呢?媽說:有沒有用誰知道呢,總之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且鄰居你文阿姨和郭叔叔也每年都輸液的。
我心里嘆著氣,爸媽純粹都是習慣了那些所謂的健康建議,然而那些健康建議到底有多少科學依據(jù)?習慣之下,我們是否會更進一步判斷甄別,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偽命題?我們整理總結了一些人們習慣的“健康建議”,希望對更多的人有所幫助。
這個就是老年人們非常相信的建議。每到換季,都有一大批老年人奔往醫(yī)院,靠輸液通血管。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主任醫(yī)師吉訓明在《輸液通血管,可能要人命》一文中指出,這種方法害人不淺,不僅沒有用,搞不好還“要人命”。吉訓明醫(yī)生介紹:“輸液通血管”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那些活血化瘀的中藥注射劑能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腦血栓,看似鮮活有道理,實則沒有科學依據(jù)!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出現(xiàn)對腦卒中后每年定期輸液和不輸液進行科學的臨床對比研究。輸液反而可能引起心衰、藥物過敏反應等情況,誘發(fā)或加重疾病。另外,導致卒中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就拿缺血性腦卒中合并房顫患者來說,其病根是在房顫。若平時患者沒有做好預防,自己盲目輸液,就好比打仗拿錯了武器,反倒容易送命。
你一定聽過“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的說法。和臭名昭著的香煙不一樣,同為I類致癌物的酒,卻總以“健康保護者”的形象存在。比如被大家熟知的紅酒(葡萄酒),我們聽到的說法一直都是:紅酒中富含白藜蘆醇、花青素等活性成分,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的功效;每天喝一點紅酒還對心臟有好處,能軟化血管,預防冠心病。
而在醫(yī)學專業(yè)機構那里,卻從未把紅酒作為正面形象向公眾推薦。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明確指出:酒精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全世界5.5%的癌癥發(fā)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換算一下就是說,每18個癌癥里,就有1個是喝酒喝出來的。此外,女性尤其不應該喝酒,因為酒精給女性帶來的風險看起來比男性更高,數(shù)據(jù)顯示,在美國有16.4%的女性乳腺癌與飲酒有關。那么少喝是否有益?研究的結論完全相反: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得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概率更低。還有研究顯示,所謂的“健康紅酒”(葡萄酒)致癌風險和別的酒沒有任何區(qū)別。同樣是今年一項對超過1200萬名女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的適量飲酒,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也會顯著增加。如果出于防癌或防病的角度,適量飲酒絕對不是好的建議,更有效更簡單的方法永遠是——不喝酒。
從小到大,父母就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也這樣告訴孩子。在吃喝的問題上,很多人都講究“趁熱吃、趁熱喝”,尤其是請客吃飯時,常常會客套一句:趁熱吃。而且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吃熱的、喝熱的不僅吃到胃里暖暖的,還有助于保護腸胃。早在2016年6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在《柳葉刀·腫瘤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并且,在正式發(fā)表的致癌物評估報告中,非常熱(高于65℃)的飲品,被列為很有可能的(IIA類)致癌物。其實不僅是熱飲,深受中國人偏愛的火鍋等熾烈熱食也有同樣的危害。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李恕軍也在《吃燙的習慣,必須要改改了》一文中介紹,食道、胃等消化器官的人體“感受度”比較差,對溫度不像皮膚感知溫度那樣敏感,所以即使食道燙傷了,人體也很難有知覺,即使出現(xiàn)微小病變也并不容易被我們察覺。長期被熱食熱飲燙傷,甚至會引發(fā)食道和胃部腫瘤。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應攝入至少1.2升水,但需根據(jù)個人體質和氣候、運動量等不同環(huán)境因素適當調整。冬季出汗量少,每天攝入1.2~1.5升即可,夏季每天2~3升。要注意,這里說的是“攝入”而非“喝”,因為我們已經(jīng)從食物中攝取了大量的水。通常,正常飲食之外,每天喝1升水(三四杯)足矣,且每次喝水不應超過300毫升。因為腎臟的持續(xù)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鐘16毫升。如果飲水過多過快,會引起脫水低鈉癥——頭暈眼花、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嚴重的會出現(xiàn)痙攣、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這就是“水中毒”。
為了排毒養(yǎng)顏,很多人嘗試晨起空腹喝淡鹽水排毒。此法并無排毒功效,還可能引起血壓升高,長期堅持,會導致多種健康隱患。正常人體每日只需4~6克食鹽,日常飲食完全可滿足。只有在劇烈運動、大量出汗、腹瀉嘔吐導致脫水等情況下,才需要喝淡鹽水,補充電解質。過多的鈉容易引起高血壓,繼而損害多個器官,甚至會導致中風。
平時生活中,當我們身邊人生病時,總有些人推薦去吃點中藥,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不會傷身。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觀念,是因為很多人都覺得中藥都是純天然的,所以誤認為副作用基本上就是0。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qū)。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送醫(yī)時已經(jīng)接近肝衰竭。當時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都在下降,無意中醫(yī)生得知患者之前因為頭發(fā)白的問題,一直都在用首烏來黑發(fā)。首烏傷肝,幸好,搶救及時。事后問病人為什么不早告訴醫(yī)生用了首烏,她一臉無辜地說,首烏算什么藥啊?!蔽覀兒芏嗳嗽诳凑f明書時,會著重看不良反應一欄,一般西藥這一欄篇幅會很長,而中藥一般只有幾個字——“尚不明確”?!吧胁幻鞔_”并不代表無副作用,很多中藥副作用不比西藥小。中藥也是藥,用前一定要請教醫(yī)生!
多吃五谷雜糧有很多好處,但并無神奇,說到底,就是普通食品而已,主要優(yōu)點在于所含的大量膳食纖維。纖維素給人以較強的飽腹感,防止暴飲暴食,同時促進腸胃蠕動,利于營養(yǎng)物的消化吸收。細粉、超細粉、破壁粉,雖越細越易吸收,但纖維素也給破壞殆盡,等于自廢武功。更嚴重的是,磨成粉的五谷雜糧,在失去膳食纖維的同時,還留下大量易吸收的糖分。米面五谷類主食本來就屬于高GI(升糖指數(shù))食物,再打粉沖糊或熬粥,GI值就會進一步暴漲,長期食用,很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只要合理安排飲食,別過分偏食、節(jié)食,日常的蔬菜、水果都能給我們足夠的維生素。即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缺維生素,不需額外補充,只要沒出現(xiàn)明顯的維生素缺乏癥狀,都沒必要服用維生素藥物。有病沒病來兩片不是個好習慣,過量等于浪費,甚至會損害健康。例如,維生素C雖有益于增強免疫力,但也會刺激胃黏膜,對于胃潰瘍患者,就會加重病情。而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還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
此外,在我國,缺鈣很普遍,但也并非人人都要補,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適當吃些乳制品、豆制品、綠葉蔬菜就足以補充日常所需的鈣質。老年人更容易缺鈣,但補也要適度。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體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毫克,除了在飲食中獲得外,額外補充的鈣量為300~700毫克。若過量補鈣,危害一點也不比缺鈣?。涸黾踊寄I結石的風險;可能引發(fā)奶堿綜合征(高鈣血、堿中毒和腎功能障礙);影響鐵、鋅、鎂、磷等其他礦物元素的吸收。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