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軍明
山和水作為大自然中兩種風(fēng)格迥異的形態(tài),往往相伴相生。有青山就有綠水,山是最無盡的寶庫,水是最靈動的資源。夏日深山做客,與山水近距離接觸。
夏日山溪野澗,給予人很多樂趣。無意間坐在了一塊大石上,感受這難得的清靜。山中的石頭千姿百態(tài),大小不一,散落在深澗中、小溪旁。山間的溪流奔涌向前,水石相激,嘩嘩作響,溪水趕路的歌聲纏綿嘹亮。水聲是天籟之音,富有磁性和感染力。它們撥動我們的心房,洗去心中的塵埃,蕩去塵俗的羈絆,讓人不由沉浸其中。清澈的水流挨挨擠擠向前奔涌,如同遠(yuǎn)行的人兒擁上待發(fā)的列車。水流迅疾,一刻不停,不眠不休,誰賦予了它們力量?溪流的目的地是河流、湖泊、海洋,那里才是它們棲息的家園。在那里,它們才會停止匆忙的腳步,才可以安適徜徉。
在這山林中,你可以隨意戲水,感受難得的清涼。向水里投擲石子兒,欣賞濺起的水花;任水漫過腳踝或者膝蓋,驅(qū)除酷熱的暑氣;在溪邊捕小魚小蝦,揮灑久違的童真;掬水洗面,舒張每一個毛孔;在水里浸泡瓜果,吸取水的涼意。溪水以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每一個人,與人們在夏日盡情相擁。
佇立在溪邊仔細(xì)聆聽,除了水聲,還有各種昆蟲的鳴叫。聲音最大的數(shù)蟬聲,它們肆無忌憚地鳴叫,全力以赴證明自我的存在。水聲清越,蟬音聒噪,很多人討厭它們奏鳴出不和諧的樂章。但我萬分理解它們,這些可憐的生物,常沉睡在黑暗中,只有在夏日這一兩個月,才得以綻放歌喉。暮色四合,各種昆蟲的鳴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水聲伴著蟲鳴,如同在開一場私人音樂會。
山水相依,一座座大山無言矗立,宛若綠色巨人。山上的草木是他們的毛發(fā),山尖是他們的頭顱,起伏的山巒是他們的肩膊,溪流是他們的血管。這些昂首挺立的綠色巨人如同被施了魔法,千萬年以來保持著同樣姿勢,守護著沃野平原。
山間的草木茂盛,它們種類繁多,和諧共生。只要有土壤,就會有草木生長,它們不會斤斤計較。每一株植物都深深扎根,將頭伸向高處,汲取每一縷陽光。草木生長得極不規(guī)則,高低錯落,大小不均,無任何束縛,無規(guī)律可尋,一切遵循本性,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順其造化。也許在世人眼中,山林中有些植物外表平庸丑陋,但它們從不在乎別人的目光,活得愜意逍遙。漫山遍野的山花,各展風(fēng)采。有的層疊出彩,有的單片弄姿,有的卷曲藏蕊,有的亭亭怒放,真是千姿百態(tài),各有千秋。在陽光的照耀下,那爛漫的山花便如同綠紗舞女多姿多彩的頭飾,分外妖嬈。
山林是禽鳥的家園,也是它們的樂園。茂盛的植被,險峻的環(huán)境,是天然的保護屏障。禽鳥在山林間隱藏形跡,躲避著人類的獵殺。它們懂得生存的法則,避禍以求生,遠(yuǎn)人以求存。它們在山林里筑巢、嬉戲、成長、婚配、繁衍,周而復(fù)始延續(xù)著種族和生命。
臨水而居,依山而建,山民們在山水之間建設(shè)自己的家園。他們穿著樸素,長相憨厚,言語木訥,他們是大山的子孫。大山滋養(yǎng)著他們生命,他們與大山血脈相連,他們的基因烙印著山的光影。山民們熱愛自己的故園,熱愛這里的一草一木,他們的言談舉止帶著山的本性。與他們相處不難,只要卸下面具,坦誠相見,就能換得真心。山民們是山間行走的草木,是呵護大山的精靈。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來自山間叢林,只不過被人為移植出去。經(jīng)過歲月流逝,時間更替,世風(fēng)熏染,逐漸丟失自我,失去了本來的面目。當(dāng)我們重新踏進(jìn)山野,走進(jìn)自然,眼睛變得明亮,呼吸變得順暢,思維變得清晰,即刻有一種回歸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林泉之樂,秉承著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喚醒著我們的血脈記憶,沉淀著人類的共通情懷。山水林泉之樂常相伴,我們永遠(yuǎn)不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