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庭俊
900年前,塞爾維亞人建立了雄極一時的王朝——尼曼雅王朝。王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宗教也得到統(tǒng)一和發(fā)展,眾多的修道院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起,成為塞爾維亞人的信仰依托。后來,奧斯曼帝國入侵,修道院遭到了破壞與洗劫,經(jīng)過后人的不斷修繕和還原,至今仍有200余座修道院以較好的面目保存了下來。
這些修道院群,不僅代表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還蘊含著塞爾維亞人堅韌不屈的精神。
在歷史早期,塞爾維亞地區(qū)貴族割據(jù),宗教派系林立,處于貧弱分裂的局面,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xù)了幾百年。直到12世紀,一位偉大的統(tǒng)治者——斯特凡·尼曼雅出現(xiàn)了。他統(tǒng)一了塞爾維亞,建立了塞爾維亞歷史上國力空前強盛、影響最為深遠的尼曼雅王朝。此外,他還將塞爾維亞的宗教教派進行整合,形成了完整而統(tǒng)一的塞爾維亞東正教會體系,并且下令興建了多座著名的修道院,以期保護并扶持教會的發(fā)展。
斯特凡·尼曼雅去世后,塞爾維亞東正教會追封他為圣人,將他埋葬在他生前主持興建的斯圖代尼察修道院中。
塞爾維亞的修道院建筑群恢弘壯觀,它們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的符號,更是塞爾維亞人精神文明的承載和寄托。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興建于1190年,是塞爾維亞歷史上最重要的修道院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起初,這座修道院規(guī)模并不大,后來隨著人們的不斷修繕和擴建,教堂數(shù)量不斷增加,頂峰時甚至達到14座。遺憾的是,這14座教堂現(xiàn)今大多不存,或毀于戰(zhàn)火,或敗給歲月,最終只留下3座。
現(xiàn)存的3座教堂中,最大的是圣母教堂,這座教堂的外立面通體用大理石修建,西方的羅馬風格和東方的拜占庭風格并存。這座東西方結(jié)合的建筑,奠定了塞爾維亞獨特的宗教建筑風格——莫拉瓦風格的基調(diào)。塞爾維亞后來的修道院建筑,均有此處的影子。
走進圣母教堂,便能看到正庭里供奉著象征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圣母瑪利亞的圣像,金碧輝煌的圣幛……這些標志性的東正教裝飾,營造出了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然而教堂內(nèi)部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占據(jù)最大面積的濕壁畫。所謂濕壁畫,就是泥灰土潮濕時,用顏色進行繪畫的一種技藝。當泥灰土干透后,壁畫融入墻壁,經(jīng)久不壞。這些濕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大多是宗教主題,也有一部分記載了塞爾維亞的歷史事件。畫幅很龐大,通常一幅完整的作品要占據(jù)極大的墻面面積。因此教堂內(nèi)四周的墻壁、房柱,甚至是高高的天花板上,無處不是壁畫,視覺效果十分震撼。走近用心觀摩,會發(fā)現(xiàn)這些壁畫的色彩艷麗、色調(diào)明亮,極富對比,具有無限的藝術(shù)感染力;畫面中的人物動作和表情都十分細膩,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能從墻壁上掙脫,來到人的眼前。
這些濕壁畫代表著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最高藝術(shù)水平,是塞爾維亞乃至整個東歐地區(qū)的藝術(shù)瑰寶。據(jù)說,意大利著名畫家喬托還來到此處,專門學習濕壁畫的繪畫技巧并加以發(fā)展,以致開創(chuàng)出了著名的佛羅倫薩畫派。
距離斯圖代尼察修道院60公里處,還有一座日查修道院,建造年份僅晚于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十幾年。走進日查修道院,在門廊上方,兩排濕壁畫描繪著眾多天使和圣人,整齊地注視著每一個來客,如此高級別的“迎賓大道”在塞爾維亞絕無僅有。另外,這里還經(jīng)歷了尼曼雅王朝另一大事件——斯特凡·尼曼雅二世加冕。1219年,塞爾維亞東正教會正式獲得了獨立地位,第一任大牧首便由尼曼雅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的三子——圣薩瓦擔任,并在日查修道院為他的二哥,斯特凡·尼曼雅二世舉行加冕儀式和涂油禮。
原則上,塞爾維亞的國王可以在任何一座教堂加冕。但是人們認為,如果國王沒有在日查修道院接受涂油禮的話,就不能被民眾承認是真正的國王,由此可見日查修道院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盛極而衰幾乎是每個王朝的必經(jīng)之路。
1355年,正當尼曼雅王朝達到極盛,時任統(tǒng)治者斯特凡·杜尚卻突然暴斃,王朝命運也自此多舛。繼承尼曼雅王朝的,是一位塞爾維亞貴族,后世稱之為拉扎爾大公。但拉扎爾大公沒能挽救王朝衰落的局勢,自己也在與奧斯曼帝國的戰(zhàn)爭中不幸罹難,王朝的重擔輾轉(zhuǎn)落到了其遺孀米莉察大公妃的身上;數(shù)年之后,米莉察大公妃之子斯特凡·拉扎列維奇長大成人,繼承了王位。這一段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拉扎列維奇王朝。
拉扎列維奇王朝的幾位統(tǒng)治者均十分注重宗教發(fā)展,塞爾維亞目前保留得比較好的歷史建筑大多數(shù)興建于這一時期。尤其是數(shù)量龐大的修道院群,創(chuàng)造了塞爾維亞獨特的莫拉瓦建筑風格。現(xiàn)在通常認為,第一個成熟的莫拉瓦流派的成品,是拉扎爾大公主持興建的拉瓦尼察修道院,他也最終安葬在了這里。
拉瓦尼察修道院興建于1375年,其中央教堂的九角圓頂塔樓,以及周邊的四個八角圓頂塔樓,是莫拉瓦風格的一大重要標志。教堂里隨處可見的通花石窗,花卉圖案和幾何圖案等特征,也被廣泛應用在其他塞爾維亞宗教建筑中。除了建筑外觀,拉瓦尼察修道院內(nèi)部還有精美的圣幛和內(nèi)飾,珍貴的拉扎爾大公石棺,至今仍然吸引不少塞爾維亞人專程前去朝拜。
除了拉瓦尼察,還有一座名為柳波斯尼亞的女修道院也是莫拉瓦建筑流派的代表作品。柳波斯尼亞修道院由米莉察大公妃在1388年主持興建,修道院中種植著一種獨特的玫瑰花,十分動人,是修道院里一抹亮麗風景。據(jù)修道院負責人介紹,這種玫瑰是柳波斯尼亞修道院獨有,曾有保加利亞人希望把玫瑰種子帶走,但被修道院管理者拒絕了。然而,這座美麗的修道院后來卻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奧斯曼帝國的鐵騎再次踏入塞爾維亞,侵略者涌入修道院中,將藏于修道院的珍寶掠奪一空,包括現(xiàn)存于伊斯坦布爾的拉扎爾大公皇冠。臨走之際,奧斯曼人還大肆損壞濕壁畫,導致許多原本精美的濕壁畫受損極為嚴重,所幸壁畫中最珍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米莉察大公妃畫像被保存了下來,是目前整個修道院最珍貴的遺產(chǎn)之一。
在整個拉扎列維奇王朝時期,塞爾維亞所興建的修道院數(shù)量眾多,但所有的修道院,不僅是修道和祈禱的場所,還是塞爾維亞的學術(shù)和文化中心。在中世紀,很多頂尖的科學技術(shù)、文學藝術(shù)人才都是修道院的修士,他們在這里進修和研發(fā)科技,留下了諸多的重要手稿和文獻。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日益強盛的奧斯曼帝國四處侵略,塞爾維亞自然無法避免。修道院作為塞爾維亞文化和宗教的代表,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要攻擊目標。于是,為了保護宗教信仰,也為保護學術(shù)人才以及大量的貴重珍寶,塞爾維亞的修道院建造了完整的防御體系。
在這段時期興建的所有修道院中,馬納西亞修道院是一個里程碑,也被認為是塞爾維亞修道院的巔峰之作和最后絕唱。1406年,在面臨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的嚴峻形勢下,斯特凡·拉扎列維奇主持修建了這座宏偉壯麗的修道院,它將“宗教建筑+防御工事”的模式發(fā)揮到極致,在這座修道院的外圍,矗立著11座巨大的塔樓與高大的城墻,如同一座森嚴的堡壘,將教堂等主體建筑庇護其中。
然而,這些看似完美的防御工事,并不能阻止奧斯曼帝國瘋狂擴張的野心。1459年,奧斯曼軍隊再次襲來,風雨飄搖的塞爾維亞無力抵抗,所剩不多的領土被不斷蠶食,最終全面淪陷。侵略者的鐵騎如同浪潮一樣涌入修道院中……如今,塞爾維亞保留下來的200余座修道院,幾乎全部都遭到過奧斯曼軍隊的破壞。整座國家內(nèi)被毀壞的建筑,被鑿掉的濕壁畫,被洗劫一空的圣幛比比皆是。
王國的滅亡,并沒有影響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的堅韌與虔誠,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期間,在塞爾維亞大力推行伊斯蘭化,但收效甚微。
塞爾維亞人的不屈引起了奧斯曼帝國更殘酷的迫害,他們殘殺東正教徒,破壞修道院和濕壁畫,洗劫修道院內(nèi)的珍寶,還把修道院的金屬屋頂拆除熔制炮彈,甚至褻瀆修道院內(nèi)供奉的圣人遺骸。1595年,奧斯曼人挖出了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第一任大牧首圣薩瓦的遺骸,帶到貝爾格萊德焚燒示眾,但這一舉動并沒有讓塞爾維亞人害怕,反而導致了更大力度的反抗。圣薩瓦遺骸被燒毀300年后,塞爾維亞人在當年遺骸被焚燒的舊址上,籌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圣薩瓦教堂。現(xiàn)在其外立面已經(jīng)完工,內(nèi)部的工程至今仍在繼續(xù)中。
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塞爾維亞的400年間,塞爾維亞人仍然艱難地維系著東正教的信仰以及中世紀的修道院,不斷秘密轉(zhuǎn)移珍貴的圣物、手稿,甚至是修道院內(nèi)供奉的圣人遺骸,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信仰和文化。
最重要的是,物質(zhì)的東西可以毀掉,但是信仰的精神不滅,塞爾維亞至今仍是以東正教為主體信仰的國家。而200多座如同珍寶一般散落塞爾維亞各地的中世紀修道院,不僅僅是塞爾維亞歷史的瑰寶,更是塞爾維亞人堅韌不屈精神的寄托與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