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明代小品文家黃汝亨和朋友在一起吃東西,忽然慨嘆起來,說道:“吃甘蔗要吐渣,吃螃蟹要剝殼,乃是飲食界二樁恨事呀!”
朋友便建議道:“把甘蔗榨汁來調(diào)酒,把螃蟹剔肉來調(diào)羹,不就成了嗎?”
黃汝亨一聽就大笑說:“那就像想讀《莊子》,不讀原文,卻去讀了《莊子》研究報告;想讀《史記》,不讀原文,卻去讀了《史記》情節(jié)纂要,更令人恨之又恨!”
這段對話里,“那就像”三個字是我加進(jìn)去的,原本是從吃甘蔗、吃螃蟹的討論,用跳接式的對話,突然冒出沒來由的讀書經(jīng)驗談,把榨蔗汁、剔蟹肉,比作讀南華研錄,讀《史記》纂要。定神一想,回答得絕妙,真激賞他反應(yīng)之快,反應(yīng)之奇,反應(yīng)之破空而來!
飲食界的恨事,古人早有討論,什么河豚多毒、鰣魚多骨、金橘多酸、莼菜性冷之類,凡有特殊的美味者均有一種恨事,黃氏又加上甘蔗多渣、螃蟹多殼。甘蔗、螃蟹都屬南方產(chǎn)物,南方口味。南方人善吃零碎的食品,廣東館里的雞翅鴨掌,浙江館里的魚頭大豬骨,都是雞零狗碎剝食半天沒吃到什么的,但嗜好者大有人在,手指剝一絲,舌尖縮二下,引以為樂。
所以埋怨它為飲食界恨事者,實在是起于太愛吃它的緣故,缺少了這種恨,可能也就無從愛起啦。因此說這種恨事者,往往是天賦奇特的“情種”,愈多情的人愈能感受造物者的美中不足之處。
例如吃西瓜,本就厭恨西瓜多子,便有人拿西瓜去榨汁來喝,直接是直接了,但也單調(diào)而有限。因為西瓜的滋味,在未切時用手指彈一彈,卜卜飽裂的回響已教人等不及,切時刀割一寸皮裂三寸的脆響,隨之噴薄出特殊爽鼻的甜香,然后濃黃的,血紅的,色度濃的甜度也高,一塊塊啃咬到翠皮白肉邊緣齒痕深深的饞吻,滋味才完整。
吃西瓜子,也厭恨殼大仁小,便有人用機(jī)器剝妥了大包的瓜子仁,省時是省時了,但也嫌單調(diào)而有限。山歌《贈瓜子》里那“好物不須多,一個個都在我舌尖上過”的親情蜜意,在大把咀嚼瓜子仁時,全消失了。
原來許多美味,就在煩瑣的剝食過程中,省略了煩瑣的過程,就像缺乏暖身逗趣的預(yù)備動作,粗糙了氣氛,奪走了余味。咬嚼整根甘蔗,就得齒齦咯咯響地費(fèi)時費(fèi)力;剔食整只螃蟹,就得指尖舌尖并用。細(xì)品細(xì)嘗,讓時間拉長而不易有盡頭似的,滋味才滿足可待。吐渣剝殼的恨事里,美味正伴著恨事一齊誕生,若想只取精華,可能反成糟粕!
妙更妙在突然跳接到讀書上,由飲食而悟讀書,嫌讀《莊子》太深奧,弄成淺顯的義理分析;嫌讀《史記》太冗長,弄成摘錄的情節(jié)纂要,等于若有人將唐詩三百首句句翻譯成語體文,原味蕩然,還有人要讀嗎?黃汝亨真是靈珠一轉(zhuǎn)、智鏡四照,從吃東西想到讀書界還有令人恨之又恨的事呢!
(郭旺啟摘自《山居功課》)
【素材運(yùn)用】人生如登山,我們讀書也應(yīng)該是追求一種飽滿、詩意甚或艱難的過程,不應(yīng)該拒絕一些書的深奧、煩瑣、冗長,因為讀書的真諦在于經(jīng)歷和體驗,明代小品文家黃汝亨認(rèn)為吐渣剝殼是“恨事”,但“美味正伴著恨事一齊誕生”,若是直接“榨蔗汁、剔蟹肉”,反而“原味蕩然”。要知道喜怒哀樂、愛恨情愁都是讓我們生命更加充實豐盈的內(nèi)容。
【速用名言】
1.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未韺W(xué)家 朱熹
2.看書的主要目的,是在看的過程得到快樂,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那樂趣是越看越濃的?!骷夷呖?/p>
【適用話題】審美體驗;過程與結(jié)果;飲食與讀書;詩意地生活
(特約教師 周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