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下午,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香港養(yǎng)和醫(yī)院逝世,享年94歲。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于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zhèn),祖籍江西婺源,原名查良鏞。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后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這為他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功底。1948年,金庸畢業(yè)于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隨后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5年,金庸成為了《大公報》的專欄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武俠小說,“金庸”一名是他將名字中的“鏞”拆分后所取。1959年,金庸在香港創(chuàng)辦《明報》,同年于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隨后又寫出《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截至20世紀70年代封筆,總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
金庸的武俠小說堪稱家喻戶曉,部分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被認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多維解讀
金庸逝世:江湖已遠俠義永存
金庸離開了我們,令人傷懷!但即使如此,金庸仍然是華語世界里最大的IP之一。不斷衍生的影視作品,即使屢屢被改到面目全非,即使許多小男生小女生早已看劇不看書,仍具有極大的號召力。
即使現(xiàn)在重拾金庸小說,仍可依照“初始平平,漸入佳境,直至深不可測”的舊時評價,漸漸陷入其中。這樣的魅力,確已超越時代。其實,以武俠小說揚名宇內,并非金庸內心所愿。當年他求做外交官而不得,輾轉赴港,連辦報針砭時弊都是退而求其次,寫武俠小說僅是澆胸中塊壘之舉,可卻成就了一生榮光?!耙皇洲k報,一手寫武俠”是文化圈里的贊譽,可于大多數人而言,金庸就是那個寫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武俠小說作家。
不過,金庸小說長于情節(jié),也能滿足人們對江湖的幻想,但在價值觀層面仍有守舊一面。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桎梏,即使縱觀其人生,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早已大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倒是后期作品如《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因世事變化而更為深刻,反倒成就了最好的金庸。
無論如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跌宕歲月里,武俠小說曾是一代漂泊者的精神慰藉。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它又成了一代大陸年輕人的精神食糧。通俗文學的光輝歲月,就這樣穿越時空,金庸也成為幾代人生命中無法繞過的名字。
金庸走了,感謝你讓我們讀懂俠義
中國浸染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各種文學題材已構成一座座精神寶庫。而金庸卻能以偏大眾文學的武俠小說自成一家,除了他開山新派武俠小說的獨辟蹊徑,更有他對“俠義”二字的深刻詮釋?!靶袀b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薄爸慌文阈念^牢牢記‘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苯鹩拐墙韫钢?,道出了俠之“大我”與“小我”。
在近代,中國人有過被外虜入侵的慘痛記憶,出生于那個年代的金庸,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他筆下的大俠,扶大廈將傾,解倒懸之急,用自己的力量和聲音放大出一種對國家的責任和態(tài)度。如今看,是俠義成就了金庸的文學地位,而金庸又讓無數年輕人讀懂了真正的俠義。這份薪火相傳,大概就是文以載道的根本內涵。
金庸筆下的俠義,是發(fā)軔于冷兵器時代,對于千變萬化的新時代,是否有能產生影響的弧度呢?答案是必然的。除了影視作品的傳播熱度之外,對于江湖和俠義的理解,更會因為精彩的文學作品而升華。為國家、為人民、為正義……時代在變,內涵不變。
金庸走了,感謝你讓我們讀懂俠義。心有靈犀帶來的是惺惺相惜,價值認同帶來的是知行合一。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俠義精神就不會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