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苑
“她們美麗,但她們不是花瓶,她們各自的故事比很多科幻小說女主角都硬核得多。
女性就是要獨立,要足夠堅強,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切。真正的平等就是不用再提平等?!?/blockquote>
2011年,馮韻嫻24歲,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她和多位國際記者一起,見證了卡扎菲政權的墜落。當時,馮韻嫻和包括BBC、CNN、華爾街日報在內(nèi)的38名記者被困在酒店一個沒有水、沒有電、沒有食物的補給房間,在5天4夜中,她腦中止不住地去猜想關于“明天”的最壞結果,是被當作人質(zhì)犧牲,還是被反政府武裝亂槍打死。
最終,他們平安歸來。馮韻嫻也發(fā)現(xiàn),人最恐懼的是想象本身。但這個事件引發(fā)的思考還沒結束。
馮韻嫻說,她在中東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你們電視臺沒有男人嗎,為什么派個女記者來?“我雖然知道他是在夸獎我的勇敢,但能看出他們的心智模式還是相對保守,認為女性主要價值仍是對家庭的貢獻?!?/p>
這之前,馮韻嫻也懷疑過自己到這里的意義,也知道在危險來臨時,男記者可能確實跑得快一點。但她在用5年的時間走訪了多個在打仗的地方后,發(fā)現(xiàn)人們對女記者的戒備心確實低很多。她說:“我發(fā)現(xiàn)新聞常常只關心事實,并不記錄人類情感,我非常關注戰(zhàn)爭在呈現(xiàn)個體靈魂時的樣子,我甚至不關心政治和局勢判斷,而是希望別人通過活生生的人和故事,通過每個人的人生抉擇,而不是數(shù)字,去與中東產(chǎn)生連接?!?/p>
從戰(zhàn)地回來后,馮韻嫻得到諸多褒獎,卻時常有覺得自己“不夠格”的情緒,習慣把成就歸于外因,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后來,她漸漸發(fā)現(xiàn),很多女生有著同樣的想法,她逐漸明白,女性應該多一點自信,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這也是她和其他三位嘉賓出現(xiàn)在這個以“女性力量”為主題的論壇的理由。
2014年,珠峰發(fā)生雪崩,17名夏爾巴人和登山者遇難,一時間,大部分登山隊伍選擇撤退。當時,王靜正好在做“7+2”項目(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達南北兩極),珠峰是她的第八站,危險就在眼前,但王靜決定秉承極限運動的精神,“一旦做了決定,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她在加德滿都重新組隊,攀登珠峰。
這項工作通常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資料上說,科學地攀登珠峰一般要用45天到2個月的時間,更需要大型團隊合作,但王靜和5位夏爾巴人,外加一個廚師、一個幫廚一起,決定用兩周時間完成挑戰(zhàn)。王靜說,常規(guī)登山,會有人先修路,但他們要完成的是“阿爾卑斯式”挑戰(zhàn)(一種不依賴他人,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從事攀登各種山峰的登山活動),得自己做所有事。
在經(jīng)過了所有你可想象的與難以言說的困難后,最終,王靜一行人在晚上6點半登頂,這創(chuàng)下了人類登頂珠峰最晚的時間,隨后,他們在深夜12點平安撤到了7950米的營地。
不了解登山運動的人很難理解這其中的難處。事實上,夜晚下珠峰是很危險的,所有8000米的攀登都有死亡率,而其中,90%的遇難都發(fā)生在下山過程中。王靜說,整個過程中,他們思想高度集中,相信自己,也相信隊友,這最終讓他們共同完成了這次極限操作。
作為一個科學家,唐立梅的日常工作就是科考。
2013年9月7日,唐立梅隨“蛟龍?zhí)枴蓖瓿傻?2次下潛任務,成為我國首位乘“蛟龍”潛入大洋的女科學家。
唐立梅是這樣介紹那一次下潛的:她潛入西太平洋的采薇海山,負責斜披上地質(zhì)資源的調(diào)查?!膀札?zhí)枴钡呐撌抑睆?.1米,里面有各種實驗用品,還擠了3個科學家。下潛前一天,按規(guī)定,不能喝水,第二天早上,按規(guī)定,他們干吃了餅干等食物。唐立梅說,下潛的過程很美妙,300-1600米都有發(fā)光生物,“就像星星、像夜空中的焰火”,到海底打開探照燈,看到的是白茫茫的沉積物,好像到了外太空。她們一路前行采集樣品,下潛和上浮共10小時,最深時,她們?nèi)サ搅撕O?774米。
作為我國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經(jīng)歷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唐立梅也講述了她在南極時最動情的時刻:中國在南極舉辦第五個考察站奠基儀式時,有很大的地吹雪,風大得讓她們睜不開眼睛,但當她瞇著眼,看到中山站的五星紅旗依然鮮艷時,仍然瞬間涌起了極強的民族自豪感。
現(xiàn)場有人問了一個重要、可愛又具有魅力的問題是,不考慮任何限制,你最想去的、最極限的地方是哪兒?
王靜說,很多地方她都走過了,所以現(xiàn)在她最想去外星球;唐立梅說,她是做地質(zhì)的,所以想去地核中心看看;而馮韻嫻說,她還是想去戰(zhàn)地,傳遞跟人類本能相關的信息。人們一直質(zhì)疑記者無力改變很多東西,但經(jīng)歷過后,她覺得這和科幻一樣,提供一個預期。習得預期要一段時間,告訴大家戰(zhàn)爭的行為,人們或許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就會做出改變。
想要在這里說一說錢海英的故事。錢海英今年45歲了,她在北京出生,大院里長大。她和王靜是多年好友,但事業(yè)忙碌,已經(jīng)很久沒見。人們知道錢海英,因為她擅長戶外運動,但少有人知道,她和戶外運動的接觸其實開始得很晚——她在2000年開始登山,2001年開始滑雪,2002年開始攀冰、攀巖、劃龍舟,2003年開始皮劃艇,2005年開始潛水,2013年開始跳傘。
兩年前,在紀錄片《內(nèi)心引力》中,43歲的錢海英第一次成為鏡頭前的電影主角。她從4000多米的高空一躍而下,落地之后,她摘下頭盔和防護鏡,半拖著降落傘走向一個嬰兒車,彎腰和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打招呼。
這篇女性話題,我想把錢海英的話用作結尾。會后采訪中,錢海英說,她覺得真正的平等就是不用再提平等。女性就是要獨立,要足夠堅強,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切,“為什么男士要給我開門?”錢海英問我,“我也要給別人開門,這和性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