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周相
《春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學(xué)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年鑒記述的歷史史料,是春秋以后中國歷史文獻(xiàn)記錄編撰的模本。對于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是儒家文化形成的基礎(chǔ)。從古至今無數(shù)大家對《春秋》都有研究專著。作者在閱讀及日常交流中,發(fā)現(xiàn)很多讀者對書中記載諸侯國國名、都城今址,始封者等難記難理解。因此,作者在先哲研究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自己閱讀的資料,對諸侯國的相關(guān)信息做了整理,旨在為有興趣讀《春秋》者提供幫助。
春秋諸侯國名錄(公元前771年—476 年)
1.周朝,建都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灃鎬村,河南省洛陽市;開國者,姬昌。
2.魯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曲阜市;始封者,伯禽。
3.秦國,贏姓國;都城,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開國者,非子。
4.齊國,姜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始封者,姜尚。
5.衛(wèi)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鶴壁市市區(qū)南部淇河邊;始封者,衛(wèi)康叔,姬封。
6.晉國,姬姓國;都城,名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代翼之后,晉獻(xiàn)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始封者,姬虞;戰(zhàn)國初晉國三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三國。
7.鄭國,姬姓國;都城,今陜西省華陰,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始封者,姬友。
8.宋國,子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始封者,宋微子,商湯后裔。
9.鄢國,妘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偏西。
10.申國,姜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南陽。
11.紀(jì)國,姜姓國;都城,今山東省壽光縣南。
12.夷國,妘姓國;都城,今山東省即墨縣西狀武故城。
13.宿國,風(fēng)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南。
14.莒國,已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膠州。
15.向國,姜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莒縣南有向城。
16.陳國,媯姓國;都城,宛丘今河南省淮陽,舜的后裔。
17.杞國,姒姓國;都城,河南省杞縣后東遷今山東省安丘。
18.蔡國,姬姓國;都城,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始封者,姬度。
19.邢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北省邢臺(tái)襄國故城,周公后裔。
20.郕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范縣;始封者,姬武(成叔武)。
21.邾國,曹姓國(子爵);都城,今山東省鄒城境內(nèi),古帝顓頊后裔。
22.郯國,已姓國;都城,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少昊氏后裔。
23.萊國,妘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
24.陸渾之戎,允姓戎人;都城,今甘肅省敦煌西,后遷今河南省伊川及嵩山一帶。
25.凡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輝縣西南,周公后裔,伯爵。
26.藤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藤縣;始封者,姬繡。
27.隨國,姬姓國;都城,今湖北省隨州市。
28.載(戴)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東北。
29.薛國,任姓國;都城,薛城今山東省藤縣,后遷下邳今江蘇省徐州市邳縣;諸侯國,任仲之后裔。
30.許國,姜姓國;都城,今河南省許昌縣東;始封者,許文叔。
31.息國,媯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息縣。
32.郜國,姬姓國;都城,郜城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開國者,周文王十一子郜叔。
33.楚國,羋姓國;都城,初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后遷枝江,再遷郢,今湖北省江陵北的紀(jì)南城。
34.芮國,姬姓國;都城,今陜西省大荔縣東南。
35.古魏國(古芮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北王夭村;始封者,周成王封姬伯。
36.州國(北),姜姓國;都城,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
37.曹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定陶縣;始封者,姬振鐸。
38.轂國,贏姓國;都城,今湖北省谷城縣西北,伯爵。
39.鄧國,曼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鄧縣,侯爵。
40.黃國,贏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
41.巴國,姬姓國;都城,今湖北省襄樊東北。
42.梁國,贏姓國;都城,今陜西省韓城市南,伯爵。
43.荀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臨汾故城,侯爵。
44.賈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襄汾縣東,伯爵。
45.虞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46.貳國,姬姓國;都城,今湖北省廣水縣。
47.軫國,偃姓國;都城,今湖北省應(yīng)城縣西,皋陶后裔。
48.絞國,偃姓國;都城,今湖北省鄖縣,皋陶后裔。
49.蓼國,蓼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唐河縣南。
50.隕國,偃姓國;都城,今湖北省安陸縣。
51.州國(南),偃姓國;都城,今湖北省監(jiān)利縣東。
52.羅國,熊姓國;都城,今湖北省宜城縣。
53.南燕國,姞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開國者,姞伯倏。
54.北燕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北、遼東一帶,召公后裔。
55.盧戎(南蠻),媯姓國;都城,今湖北省南漳縣東南。
56.牟國,牟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萊蕪市東,祝融后裔。
57.葛國,贏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棗莊。
58. 郳國(小邾國),曹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藤縣;開國者,邾文公之子曹肥,魯國附庸國,后附齊國周王朝命名為小邾子。
59.譚國,子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濟(jì)南市章丘區(qū)龍山鎮(zhèn),少昊后裔。
60.遂國,媯姓國;都城,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公元前681 年亡于齊。
61.滑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偃師縣。
62.權(quán)國,子姓國;都城,今湖北省當(dāng)陽市東南。
63.戎國,已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曹縣北部。
64.徐國,贏姓國;都城,今安徽省泗縣西北,開國者,伯益之子若木。
65.舒國,偃姓國;都城,今安徽省舒城縣。
66.驪戎,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析城、王屋兩山之間。
67.耿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河津市東南。
68.霍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霍縣西南。
69.陽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南。
70.江國,贏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開國者,伯益之子元仲。
71.冀國,姓氏不詳;都城,今山西省河津市東北,相傳唐堯后裔。
72.虢國(北),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73.弦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
74.道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確山縣北。
75.柏國,姓氏不詳;都城,今河南省舞陽市東南;開國者柏高。
76.溫國,溫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溫縣。
77.鄫國,姒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棗莊市東。
78.厲國,姜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鹿邑縣東。
79.英氏國,偃姓國;都城,今安徽省金寨縣東南。
80.項(xiàng)國,姬姓國或姞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項(xiàng)城市。
81.崇國,古國名;都城,今陜西省鄠邑區(qū);崇文虎為君被周文王所滅。
82.任國,風(fēng)姓國;都城,今山東省濟(jì)寧市。
83.須句(須翑)國,風(fēng)姓國;都城,山東省東平縣。
84.顓臾國,風(fēng)姓國;都城,今山東省費(fèi)縣。
85.緡國,姚姓國;都城,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東北。
86.頓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項(xiàng)城市西。
87.管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鄭州市;開國者,武王弟叔鮮。
88.毛國,姬姓國;都城,今陜西省扶風(fēng)縣后遷今河南省洛陽附近,開國者毛公。
89.聃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開封市;開國者季載。
90.雍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武修縣西;開國者文王十三子雍伯。
91.畢國,姬姓國;都城,今陜西省西安與咸陽西北。
92.酆國,姬姓國;都城,今陜西省鄠邑區(qū)東咸陽南。
93.郇國,姬姓國;都城,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開國者,文王十八子姬葡。
94.邘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開國者,武王二子邘叔。
95.應(yīng)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魯山縣東;開國者,武王四子。
96.蔣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北;開國者,周公之子伯齡。
97.茅國,姬姓國;都城,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茅鄉(xiāng);開國者,周公之子茅伯。
98.胙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延津縣北故胙城東;開國者,周公之子。
99. 祭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開國者,周公第5 子。
100.原國,姬姓國;都城,今河南省濟(jì)源市;開國者,武王16 弟。
101.鄀國,允姓國;都城,商密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南。
102.夔國,羋姓國;都城,今湖北省秭歸。
103.莘國,古國名有莘氏;都城,今河南省陳留縣東北。
104.介國,姓氏不詳;魯國南部東夷小國,都城,今山東省青島市附近。
105.六國,偃姓國;都城,今安徽省六安市,皋陶后裔。
106.杜國,祁姓國;都城,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杜城。
107.偪國,姞姓國;都城。今不詳。
108.麇國,贏姓國;都城,今湖北省鄖縣。
109.巢國,偃姓國;都城,今安徽省巢縣東北。
一、西周是我國封建制的起源,由上述國家國姓可以看出,周封建的原則“親親、尊賢、尚功”?!坝H親”,主要分封姬姓家族子弟及外戚,因此,諸侯國中姬姓占絕大部分。如襄公十一年,結(jié)盟七姓十三國:姬姓,晉、魯、衛(wèi)、鄭、曹、滕;曹姓,邾、小邾;子姓,宋;姜姓,齊;已姓,莒;姒姓,杞;任姓,薛;中央集權(quán)者認(rèn)為,這種體制可以使中央集權(quán)長久穩(wěn)固,但隨著諸侯國不斷繁衍、發(fā)展,其經(jīng)濟(jì)、軍事實(shí)力大幅提升。中央集權(quán)者的權(quán)威逐漸削弱;同姓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升級(jí)且頻繁發(fā)生(主要擴(kuò)大疆土、爭奪人民),諸侯國內(nèi)部權(quán)力紛爭日益加劇,國君權(quán)威削弱,如春秋末趙、魏、韓三分晉、魯國“三桓分權(quán)”等。親外戚,如任姓國周文王外戚、姜姓齊國周武王外戚等,因諸侯國國君繼位,引起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削弱中央集權(quán)權(quán)威?!坝H親”也為中國封建社會(huì)的形成提供依據(jù)。“尊賢”分封王族,如三皇五帝的后裔,夏,商的后裔,這即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的仁德,也為更好統(tǒng)治百姓的政治需求。同時(shí),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奠定基礎(chǔ)。“尚功”,分封有重大戰(zhàn)功者,如秦國,其祖先是西周西陲的養(yǎng)馬者,公元前770 年,因協(xié)助周平王東遷而被封為諸侯國,為秦國的崛起奠定基礎(chǔ),為鞏固中央集權(quán)提倡建功立業(yè)?!坝H親、尊賢、尚功”形成儒家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
二、由分封諸侯國都城的所在地可以看出,雖然西周起源于今陜西,但當(dāng)時(shí)諸侯國主要分布在現(xiàn)在的中原地區(qū),反映當(dāng)時(shí)中原地區(qū)是西周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中心,如西周東遷、鄭國東遷,也是諸侯國相互爭奪的重點(diǎn)。如晉、楚爭奪宋、鄭的戰(zhàn)爭連年不斷;齊、魯、衛(wèi)、晉相互侵略時(shí)常發(fā)生。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中原諸侯國連年相互掠奪,為南方吳、楚,西部邊陲的秦國休養(yǎng)生息、財(cái)富積累、國力增強(qiáng)提供充分的時(shí)間、空間,為吳、楚崛起,尤其是南方吳的稱霸,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物質(zhì)、軍事基礎(chǔ)。
三、“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nèi)涵,品質(zhì)、特色的重要標(biāo)志?!睂Υ呵镏T侯國都城所在城市研究和了解,使我們更加深刻領(lǐng)會(huì)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遠(yuǎn)流長,更加了解今天城市的文化底蘊(yùn)。同時(shí),對我們研究了解姓氏文化的沿革、變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jià)值。
由于作者才疏學(xué)淺閱讀資料有限,本文中不足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