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昊彤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開展小學美術課程生活化教學的探索研究:以生活為源泉,激發(fā)學習興趣;以生活為陣地,積極展開實踐;以生活為中心,引導教學方向。
關鍵詞:小學美術; 生活化教學; 現(xiàn)狀; 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72-001
小學美術學科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義務。一直以來,美術學科雖然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藝術類學科,但是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我受到陶行知生活教育觀的影響,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如何在教學中實踐生活教育的理論呢,我覺得主要應該在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以生活為源泉,激發(fā)學習興趣
綜觀我們目前的小學教育,雖然在素質(zhì)教育的路上,我們已經(jīng)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我們的教育仍然有著過多的傳統(tǒng)教育痕跡。在教學中,許多老師依舊照本宣科,教學生讀死書,這種教育與生活教育思想是明顯相背離的,而且這種教學方法,根本無法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把孩子們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課本中的知識本來就來自于生活,有著生活的根基,因此,作為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教育的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學習。作為美術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完全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美麗的昆蟲》這個課時,我在課堂一開始就結合生活情景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生活情景相關的視頻,視頻播放完畢呈現(xiàn)一個問題:在這個視頻中,大家都看到了哪些昆蟲?除了視頻中的這些昆蟲,大家還認識其他昆蟲嗎?孩子們在視頻中看到了美麗的蝴蝶、可愛的蜻蜓、有趣的七星瓢蟲等等。通過生活情景的呈現(xiàn),引導學生意識到其實美術學科并不是高大上到難以聽懂,而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學科,只要我們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術的影子。
二、以生活為陣地,積極展開實踐
陶行知先生在《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qū)別》疑問中指出,一些教師“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里,只許聽教師講,不許問。好一點的,在課堂里允許問了,但不許他出到大社會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動。從小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來,便等于一個吸了鴉片煙的煙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陶行知先生所提到的傳統(tǒng)教育現(xiàn)象,在我們當今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我們目前的小學教學和中學教育,即便是大學教育,對教育的理解還太狹窄,對學生的框束太多,我們很多課程的教學仍然以課堂為中心,把學生拘束在一方課堂之內(nèi),滿足于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尤其是小學教育,課堂是絕對的中心。“社會及學?!笔翘招兄罱逃碚摰幕居^點,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古語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結合《神奇的小畫冊》這個課時,在教學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融制作、繪畫、活動為一體,在制作過程中,引導孩子們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情景、片段畫下來,引導學生動手制作,制作比較簡單,學生們很快將幾張大小相同的白紙進行對折,再巧妙地剪出上、下活頁。孩子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苦惱,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畫什么,我進行了提示:“同學們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比如看到的小動物、校園里的小植物、我們住的房屋,每天都會使用的生活用品等等?!蓖ㄟ^結合我的提示,孩子們很快畫了出了豐富多彩的圖畫,并且很巧妙的將每幅圖中合頁處進行巧妙的銜接。待孩子們繪畫完畢,可以隨意翻動上頁,畫面內(nèi)容頁將會隨翻動的活頁而產(chǎn)生有趣的變化。
三、以生活為中心,引導教學方向
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而不是單純?yōu)榱酥R的傳承。但是我們目前的小學教育,不是關注學生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而更多的是偏重課本知識的傳承。在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究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當代小學生在生活中最缺少的是探究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會在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預習,自己去尋找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我還讓學生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比如建立學習互助對子,把學生兩兩分組,引導他們在學習中互相幫助,或者開展小組學習,給每個小組布置題目,引導小組成員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學會了分工協(xié)作,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我一直認為,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對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在欣賞名畫《最后的晚餐》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了關于耶穌的故事,包括耶穌降生的故事、耶穌呼召十二使徒的故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故事等,通過講故事,讓學生了解耶穌的生平,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的去欣賞這幅畫,探究其背后更深層的含義。所謂生活導入法,就是通過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欣賞當中,在講述梵高名作《向日葵》時,筆者首先問學生:誰種過向日葵???誰見過福建農(nóng)大的向日葵???大家喜歡向日葵嗎?同學們紛紛發(fā)表意見,回想自己看過的對向日葵的感受,然后筆者接著說:今天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梵高的名作《向日葵》,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這種方式自然而然將學生引到作品欣賞中來。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Y合我們當前美術學科的教學來說,美術學科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還是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美術知識呈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美術學科的藝術之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懂得美術的美、生活的美。
參考文獻:
[1]2011版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
[2]趙丹丹.淺析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情操陶冶[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2年12期
[3]羅玉榮.聯(lián)系生活素材,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J]美術教育研究,2015年18期
[4]郭偉娜.整合生活元素,構建小學美術精彩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