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葛 賽
我國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圍繞“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核心目標,提出了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與未來社會要求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①其中,“責任擔當”核心要素的基本要點之一是國家認同,其重點內容包含: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這一核心素養(yǎng)所承載的理念與發(fā)展要求與歷史學科教學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充分體現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雹谝虼?,在課程新理念與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針對國家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要基于歷史學科的本質,指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現歷史學科的人文價值。
本文將國家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中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以“海權”為課魂。19世紀中葉以來,中日兩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幾乎同時開始了近代化的自救運動,清政府在“中體西用”旗幟下開展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而日本更是通過明治維新迅速邁入了近代化的大門??梢赃@樣說,爆發(fā)于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是中日近代化成效的一次檢驗。這場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和東亞地區(qū)戰(zhàn)略格局的形成及其后續(xù)發(fā)展,均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被迫接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慘遭空前劫掠,國勢進一步衰弱,并直接導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19世紀末對中國張開無情的血盆大口,實行全方位的侵略。慘痛的歷史教訓,值得認真反思與檢討。初中歷史課堂不乏對這場戰(zhàn)爭的剖析與解讀,但長期以來,更多是從侵略與反侵略、武器裝備落后、李鴻章保守避戰(zhàn)等角度展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也應該緊扣時代發(fā)展,在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同時,尋求教學立意的突破和深入。
近年來,國家海洋權益頻受挑戰(zhàn),來自海洋的威脅與我國日益增加的海外利益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國民的海洋意識亟待覺醒,對海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需要加強。
本文所研討的課例正是形成于這樣的大背景下,從“海權”視角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進行全新的解讀,在翔實的史料支撐下達成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海洋意識和家國情懷。①之所以選取“海權”視角來設計《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主要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兩方面思考。
首先,從歷史角度看,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前,美國海軍學院院長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出版了《海權對1660—1783年歷史的影響》和《海權對美國革命和法蘭西帝國1793—1812年歷史的影響》兩部著作,將控制海洋提高到影響國家興衰的戰(zhàn)略高度,總結出海權理論,震動了整個世界。他而后進一步指出:“無論平時還是戰(zhàn)時,對海權的運用便是海軍戰(zhàn)略”,②“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③事實上,幾乎在馬漢系統(tǒng)提出海權理論的同一時期,中日雙方都在來自海洋的入侵危險面前做出了反應。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政府開始推行“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并先后組建了南洋、福建、北洋等三支近代化水師。但是,清政府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海洋的重要價值和控制海洋的意義,在起步建設近代海軍時全然沒有高瞻遠矚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從來就未從國家需要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建設和發(fā)展海軍的通盤籌劃,更沒有將政治、經濟和軍事三者綜合考慮建設和發(fā)展海軍。而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海防事業(yè)的主要經辦人,李鴻章的海軍海防思想也沒有能打上海權的印記。早在1872年,李鴻章就說過“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④可見,清政府并沒有走向海洋的意識。
相比清政府保守防御的海防戰(zhàn)略思想,日本所奉行的是完全近代的軍事思想。在悉心向西方學習的基礎上,對海洋的作用、海軍的定位以及海上作戰(zhàn)制海權重要性的認識更為清晰,確立了比較先進的海權思想,即以控制海洋為手段,實現國家強大,進而達成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思想。明治維新后,日本提出的口號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充滿主動性和進攻性,融入了海權思想。此后,在近代海權思想的指導下,日本海軍實施大規(guī)模擴軍計劃,建成了艦齡新、火力猛、航速快的海上勁旅,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甲午戰(zhàn)爭作戰(zhàn)計劃,其中第一步的核心構想便是奪取黃海、渤海制海權,控制海上交通線,為第二步和第三部控制朝鮮、攻陷北京奠定基礎,鮮明地反映出日本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海權思想。
正是對海權思想不同的認識,清政府與日本在海軍建設上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而甲午戰(zhàn)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結局,宣告了清政府海軍戰(zhàn)略的失敗。歷史事實證明,海權思想和海洋意識對于一個國家的興衰至關重要。
其次,從現代意義上來講,海權是一個國家運用各種海上力量,捍衛(wèi)海岸和海島領土主權、領海主權、海域管轄權以及其他各種海洋權益,以確保國家海上安全和利益,進而成為海洋強國的能力,是國家主權概念的自然延伸,是一個國家跨洋聯結大陸的能力和意志,體現了一個國家在海洋空間的能力和影響力。⑤海權的意義相對以往有所擴大和延伸,更突顯出海權對于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海洋環(huán)境復雜,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頻受挑戰(zhàn),既面臨臺海統(tǒng)一、島礁爭端、漁業(yè)油氣資源爭端等傳統(tǒng)問題,更隨著國家利益的延伸面臨海盜威脅、海外撤僑等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幾年中國每年在海外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在1000億美元以上,在海外的資產累計已超過5萬億美元,3萬多家企業(yè)遍布世界各地,數百萬外派工作人員和6000萬華人華僑分布世界各個角落。中國的國家利益早已超越國界,跨越海洋,遍布世界各地,亟待增強海上力量。
綜上可見,無論從歷史教訓還是現實需求角度看,“海權思想”“海洋意識”都應該根植于每一個國人的心中。但與之對應的,卻是國人海洋意識的嚴重缺位,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本課教學設計準備期間,曾對本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絕大部分學生僅知道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不知道我國的國土還包含470余萬平方公里的領海。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海洋意識的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的缺位。作為基礎教育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理應承擔起喚醒學生海洋意識的重任,因而本課選用“海權”作為切入點。
(一)問卷調查,掌握學情
為了更好地掌握學情,了解學生對“海權”思想的認識程度,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教師針對“海權”這一概念對某校10個班44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示意如圖1:
調查結果顯示:87.3%的學生不清楚我國的海洋國土面積;78.1%的學生沒有聽說過《國際海洋法公約》;有23.5%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海洋權益與國家命運的關系;94.7%的學生沒有聽說過海權論及其鼻祖馬漢;63.8%的學生不知道專屬經濟區(qū),而在知道專屬經濟區(qū)的36.2%的學生中,僅有21%的學生知道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的概念;93.9%的學生不知道領海基線以外12海里以內的海域為領海。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初中學生海洋意識淡薄,海權思想缺位,對海權相關的名詞、概念缺乏基本認識。由此可見,學生對“海權”的理解缺乏知識儲備,因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海權思想對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是本課的一大難點。
那么,既然學生完全理解海權這一學術概念有困難,能否將海權思想拆分,讓他們了解其中一部分?比如分為“重視海洋”“增強海洋意識”“制海權很重要”“增強海軍力量”幾部分。從教學立意和教學目標來看,以海權切入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海洋意識,重視海洋,進而達成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沒有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海權理論。因此,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將抽象的海權理論深入淺出的表達,消除學生對陌生概念的畏懼感和距離感是可行的。
與此同時,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史料分析對比等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更能深刻地揭露缺乏海權意識給甲午戰(zhàn)爭帶來的嚴重后果,剖析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
(二)初中學生學習甲午戰(zhàn)爭史的認知分析
八年級的初中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個性突出、表現欲強但閱讀量較少的特點,且對自主學習還不太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
結合學生的特點,本課提供大量學生感興趣的史料,以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甲午戰(zhàn)爭史的積極性,并培養(yǎng)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意識。
長期以來,學生所了解到的中國近代史,主要來源于一些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普遍認為甲午戰(zhàn)爭史就是“屈辱史”“失敗史”,原因在于對甲午戰(zhàn)爭缺乏深入的了解。在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多年后,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甲午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及由此對中日兩國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有助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確立正確的國家觀,培養(yǎng)“家國情懷”這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巧設問題——海洋意識,導入新課
對于本課的導入,筆者將海權視角和“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祭”與課程內容緊密連接,設計了教學問題,順利導入新課。
提問:當今中國有多大?
學生:960萬平方公里。
呈現兩幅地圖,一幅為傳統(tǒng)的將南海縮小比例呈現的中國地圖,一幅為最新出版的豎版中國地圖,圖中第一次將南海與陸地同比例進行呈現。海洋和陸地領土對比明顯。
我們是一個陸海兼?zhèn)涞膰?,不僅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有47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正是由于當年的中國沒有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沒有重視對海疆的保衛(wèi),給國人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簡單的問題,從學情出發(fā),考察學生潛意識里對中國國家領土主權的認識。由此,引起學生對甲午戰(zhàn)爭已有認知的反思,為后文講述做鋪墊。
(二)對比分析——以海守陸,埋下禍根
材料1:【世界地圖】陸地海洋面積比為3:7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p>
——西塞羅
材料2:“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李鴻章
“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
——1868年明治天皇《安托萬民之親筆詔書》
提問:材料2反映了清政府籌建水師的目的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中國自古以來為重視塞防的國家,自“西學東漸”之后才開始有海防的觀念,而學生通過對比中日籌建海軍的目的,可以發(fā)現,清政府籌建海軍不是為了走向海洋,而是基于塞防的海防。而日本則恰恰相反,希望通過海洋拓展疆土,中日兩國之間的海上較量,從海軍建立之初就已經展開,由此引入甲午戰(zhàn)爭,并為后文講述甲午戰(zhàn)敗做鋪墊。
1894年,清政府的藩屬國朝鮮發(fā)生東學黨起義,朝鮮無力鎮(zhèn)壓,遂請求清政府出兵鎮(zhèn)壓,日本便趁機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向朝鮮派兵,1894年6月,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八千余人在仁川登陸,隨后不斷增兵。日本開戰(zhàn)跡象已經極其明顯,然而,清政府為了給慈禧太后過60大壽,一味避戰(zhàn)保和,沒有積極做好戰(zhàn)爭準備。7月25日,日軍在豐島海域偷襲清軍運兵船,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
(三)歷史感知——海軍力量,主導戰(zhàn)爭
提問:“假如你是北洋水師提督,目前你即將和日本聯合艦隊遭遇,你認為影響海戰(zhàn)勝負的因素有哪些?”請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預設學生回答:艦艇數量、艦艇大小、火炮數量、艦艇航速、指揮官素質,等等。
提問:從表1的數據分析,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誰的實力更強呢?
學生:日本聯合艦隊更強,從噸位和航速還有火炮完勝北洋水師。
學生:各有千秋,日本雖然有速射火炮,但是北洋水師有傲視亞洲的7000噸鐵甲巨艦。而且,從指揮官素質來看,北洋水師并不弱。
材料3:《大東溝海戰(zhàn)》視頻。
大東溝一役,北洋水師傷亡慘重,5艦沉沒,4艦重傷。但我們主力尚存,還有著令日軍畏懼的定遠和鎮(zhèn)遠兩艘鐵甲巨艦。我們還有實力與日軍拼死一搏,至少,日本艦隊不敢在中國海域肆意妄為。然而,這一仗卻打怕了李鴻章,這位北洋水師最高長官沒有意識到制海權對于一場戰(zhàn)爭的重要性,嚴令北洋水師“如違令出戰(zhàn),雖勝亦罪”。無奈之下,北洋艦隊只能龜縮在威海衛(wèi)軍港里,將黃海制海權拱手讓與了日本艦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卻令老謀深算的李鴻章始料未及。
奪取制海權之后的日本就再無后顧之憂,隨即占領朝鮮全境。此后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境內,清軍江防全線崩潰。同日,另一部日軍在遼東半島登陸,11月22日攻陷旅順軍港,這一日,旅順成為了人間地獄。全城2萬余人,僅36人因搬運尸體幸免于難,其余悉數被日軍屠殺。其殘暴行徑,令世人發(fā)指!次年2月,日軍攻陷威海衛(wèi),北洋水師在日軍的圍攻下全軍覆沒,水師提督丁汝昌彈盡糧絕,自殺殉國。
設計意圖:在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討論、數據對比、戰(zhàn)爭視頻等材料,讓學生感知影響海戰(zhàn)的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之后“黃海海戰(zhàn)清軍戰(zhàn)敗”內容做鋪墊。清政府在“塞防”思想下組建的海軍暴露出了大量的問題,整體戰(zhàn)斗力遠不如國家海權戰(zhàn)略建設下的日本聯合艦隊,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北洋水師戰(zhàn)敗原因的思考。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學習過程后,首先能夠依靠真實的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史實,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掌握因果關系。
(四)史料梳理——海權思想,揭示敗因
材料4:“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無論平時還是戰(zhàn)時,對海權的運用便是海軍戰(zhàn)略”。
——馬漢:《海軍戰(zhàn)略》
材料5:“歷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糜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限制,又實為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居今日而欲整頓海防,舍變法與用人,別無下手之方。”
——李鴻章:《籌議海防折》
1884年4月中法馬江一戰(zhàn),福建水師全軍覆滅。戰(zhàn)爭剛結束,光緒皇帝就鄭重頒布了“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的上諭。隨即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宣告成立,海軍成為國家重要的經制軍種之一。1888年秋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它擁有鐵甲巨艦(具有今天航空母艦的地位)2艘、巡洋艦8艘和炮艦等10余艘,總噸位超過4萬。
——《海權與近代中國歷史命運》
材料6:“是戰(zhàn)勝負之分,決于艦炮之靈頓。未戰(zhàn)之先,‘定‘鎮(zhèn)兩艦曾請購配克鹿卜快炮十二尊,以備制敵。部議以孝欽太后祝嘏(指向慈禧祝壽)用款多,力有不逮而未果?!?/p>
——池仲祐:《海軍紀實》
“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朝政策并不曾切實統(tǒng)籌全局,南洋、福建、廣東三支南方艦隊之于北洋戰(zhàn)事如隔岸觀火,拒不增援……”
——郭世佑:《甲午中國戰(zhàn)敗瑣議》
提問:結合史料思考,在清政府全力籌建海軍的情況下,為什么甲午海戰(zhàn)北洋水師還是全軍覆沒?
設計意圖: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通過對史料的梳理、辨析,引導學生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事件,從而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問題。
清政府始終局限于對列強炮艦的本能反應,是消極的海防觀念,是一種“?;季o則海軍興,?;季弰t海軍弛”的被動、消極、短視的海軍建設。在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艦隊不可謂“兵不強,馬不壯”,以鄧世昌為代表的廣大愛國官兵不可謂作戰(zhàn)不英勇。但不幸的是,北洋艦隊在戰(zhàn)爭中卻初受挫于豐島、再遭創(chuàng)于黃海、最終全軍覆滅于威海劉公島,徹底鑄成清政府的敗局。中日兩國對海權的認識和利用程度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場戰(zhàn)爭最終的勝負結局。
(五)數字提煉——海疆無防,割地賠款
甲午戰(zhàn)爭失敗,晚清政府被迫接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慘遭空前劫掠,國勢進一步衰弱,并由此直接導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19世紀末對中國張開無情的血盆大口,實行全方位的侵略。
提問: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歷史教科書,制作《馬關條約》歷史資料牌。
材料7:割地:461——《馬關條約》割讓包括臺灣島在內的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日本,這相當于《南京條約》割讓土地面積的461倍!
賠款:3、4.6、80%——《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這相當于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相當于日本1894年財政支出的4.6倍!這意味著,這筆錢為當時只有4000萬人口的日本提供了近代化所需的所有資金,使其迅速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而另一方面,日本將這筆錢的80%用于軍事擴張,為之后的侵華戰(zhàn)爭增強了實力。中日雙方的國運由此轉折。
提問:有觀點認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結合材料8試作分析。
設計意圖:歷史解釋是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的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而前所未有的是,日本通過《馬關條約》獲得了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權力,這意味著日本商品可以在中國生產且避開關稅,進而以低廉的價格沖擊我國的民族產業(yè)。更為嚴重的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刺激了早已對中國垂涎欲滴的西方列強,他們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恶R關條約》帶給我們的是:民族危機——加劇;殖民掠奪——升級;殖民地化——加深;列強侵略——加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因此,對于甲午戰(zhàn)敗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的解讀,是學生能夠真正感知甲午戰(zhàn)爭對中日國運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在本節(jié)中,教師將對《馬關條約》逐條分析,以數字解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在缺乏“海權思想”下的這場戰(zhàn)爭留給國人的剜心之痛。
(六)遙祭英烈——走向海洋,使命擔當
海洋意識的缺位,讓中國付出了太過慘痛的代價。此刻,對于這場戰(zhàn)爭,我們也許還能記起曾經有一位英雄叫鄧世昌,眼前還能依稀浮現出致遠艦在“撞沉吉野”的怒吼中中彈沉沒。然而,我們還能浮現出和他一同奮戰(zhàn)海疆,與艦同沉的那一群水師官兵嗎?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我們真的銘記于心嗎?
活動:寫“漂流瓶”紀念甲午海戰(zhàn)將士。
設計意圖:借此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
120年前的國人沒有走向海洋的意愿,戰(zhàn)敗求和。今天,華夏雖大,面對海洋,我們已經無路可退。通過羅列史實,再次點明本課的立意主題——“海洋意識”這一課魂,讓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辯證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將“海洋意識”“海權思想”根植于學生心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及其國家認同。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有的價值取向和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課例從海洋意識的角度重新審視統(tǒng)編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材中的甲午戰(zhàn)爭,以“海權”為課魂貫穿整個歷史課堂,緊扣時事熱點內容,利用大量真實歷史照片和最新的海權史料來充實教學內容,通過大量中日實力對比數據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教授其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在突破本課難點問題上,教師設計了角色扮演、漂流瓶、歷史資料銘牌等學生活動,以實現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中“以生為本”的理念,而且教學活動設計具有實效性,從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角度促使家國情懷素養(yǎng)目標的達成。
【作者簡介】陳輝,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賽,成都市錦城第一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