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
華人在南洋,宗教信仰往往佛道不分,大部分為道教信徒,婦女比男人更常到寺廟祈?;?qū)で笮撵`慰藉,聚在一起喜歡談神說鬼,比較起來,媽媽算不迷信的人。她時常以自己的不迷信為榮。她說話語氣似有憾,其實內(nèi)心喜滋滋的“我才不像那些人那樣迷信,不能說我不信,但怎么可能喝了符紙燒的水,病就會好?還是去找打領帶的拿點藥來吃吧?!蹦莻€年代,有些西醫(yī)在診所西裝革履,還打領帶,也許顯示他的專業(yè)之不可侵犯,或高人一等吧。
話雖如此,長一輩人南來時,對南洋的陌生環(huán)境完全不了解,而且前途茫然,聽說地處熱帶,瘴氣濃郁,容易中毒,又有一些神秘驚懼,無法解釋又難以置信的所謂巫和蠱之類的人物事,單是想都覺膽戰(zhàn)心驚,自然盼望憑恃萬能的神明能夠解說和解救。
不少華人為謀生離鄉(xiāng)背井,漂洋過海時,有把家里供奉的神明雕像抱在胸前,有的將在故鄉(xiāng)神廟求來的神符揣在懷里,平安抵達人地生疏的異地后,首件要事是把神明供奉起來,日夜燒支平安香,盼望自己在南洋,家人在中國鄉(xiāng)下,全都平安如意,祈求盡快相聚有時。在交通不便,溝通亦不便的年代,精神上需要和故鄉(xiāng)神明一起,那牽掛思念、擔憂受怕、憧憬夢想的心才有安放之處。除此,還要神明保佑未來賺大錢,成巨富,衣錦方可還鄉(xiāng)。因而人在南洋,亦堅持傳承華人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每個節(jié)慶,祭祖宗不忘拜神明。作為第二代移民,媽媽在這種環(huán)境和氣氛中成長,雖不迷信,拜神文化卻很自然成為生活一部分。
孩子們成長的歲月,不免有“頭燒耳熱”時,不是每次小病就看醫(yī)生,卻是孩子小病也憂心忡忡的媽媽,為讓孩子盡早遠離病魔,健康成長,不得不求神拜佛。把乩童劃上神的旨意的黃色“符頭”請回家,在家又雙手捧香細細稟告神明這“符頭”的作用是為了驅(qū)逐病魔,讓哪個名姓的孩子喝了符水后盡快恢復健康,然后把符紙燒成灰,沖水,叫身體有恙的孩子喝下,杯底黑紙屑不可傾入水溝,必需倒路上。我就喝過多次這種有火燒味道的符水,不難喝,且存在一種神秘力量,無論流鼻涕,咳嗽或喉嚨痛,每次喝過符水,身體有向好的感覺,似乎逐漸復原。
佇在福建漳州角美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祖廟廣場上,秋天的陽光把占地1609.5平方米的三進宮殿式建筑,照耀得光彩四射。導游為我們講解:宮廟前殿門廊六根蟠龍石柱,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建時臺灣同胞的捐獻。正殿門廊4根朝天蟠龍石柱歷史更為悠久,為宋代高宗皇帝詔旨建宮廟時遺留下來的古跡。被譽為閩南人文景觀精華的慈濟宮,方向坐北朝南,依次為前殿、天井、獻臺、正殿、天井、后殿。所有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皆以歷史故事、名人題詞、山水禽獸花木作為題材。宏敞巍峨的宮殿式廟宇,建筑布局奇特,造型宏偉,古色古香,集宋代建筑藝術(shù)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的美稱。
慈濟宮的歷史和建筑對我很新鮮,導游告訴我們,供奉在宮廟里的是中國福建沿海和臺灣地區(qū),繼媽祖之后普受人們尊奉的神仙保生大帝。聽見保生大帝,媽媽從前帶我去拜神的往事回到心頭。在檳城,位于武吉南瑪山坡、日落洞路與牛汝莪大道連接的地方,有一個成立于1888年的清龍宮,大家都說藥簽最靈。清龍宮主殿奉祀的是保生大帝、神農(nóng)圣師及清水祖師。傳說19世紀中國動蕩不安,沿海百姓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先后奔向南洋群島尋求發(fā)展。部分人士來到檳島定居,當中一個姓張的新客,把保生大帝的靈火,從中國福建白礁慈濟宮,接引到日落洞供奉。
居民以福建人為主的檳城姓氏橋,原本破落殘舊毫不起眼的幾座木橋,兩邊建筑華人南來最先落腳的海上房子,在檳城申遺成功后,一個華麗轉(zhuǎn)身變成熱門觀光景點。每座姓氏橋皆有廟,供奉的即是居民從祖籍地帶來的“自家”神明。姓氏橋當中最著名的姓周橋,每當農(nóng)歷正月初八晚上,為慶祝初九的天公誕,舉行盛大慶典,鞭炮連天響,香煙四周繚繞,舞龍舞獅熱鬧非凡,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游客走上橋之前,必經(jīng)大榕樹旁的廟宇,廟前柱子青龍盤旋而上,還有彩繪的石獅子,通常有三幾個老人在廟里乘涼聊天或閱報。這個香火旺盛卻不大的廟名“朝元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
朋友聽我提起保生大帝,告訴我,姓李橋的“金鞍山寺”供奉的也是保生大帝,還有,大路后“進寶宮”亦是保生大帝的寺廟。另外在打銅仔街靠近著名壁畫“姐弟共騎”和“爬墻小弟”的地方,有個葉公司,即是葉氏宗祠,內(nèi)有一宮廟名“慈濟宮”,保生大帝坐鎮(zhèn)宮中。
如此說來,在以閩南人居多的檳城,保生大帝應該是大多數(shù)人熟悉的神明。平日極少出門的我也太孤陋寡聞。白礁的導游提到保生大帝原姓吳,精通醫(yī)術(shù),妙手回春,救人無數(shù),大家稱他吳真人,采藥時墜崖逝世,為紀念他的功勞和功德,建“龍湫庵”供奉。宋高宗時,吳真人顯化救駕,高宗頒詔建廟白礁。由于吳真人神靈多次顯示,歷朝歷代褒封計十多次,位至極尊。聽到這里,我才曉得,不是每一個神明的寺廟可以稱為“宮”。
走出來發(fā)現(xiàn),正中大門上邊,高懸著中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寫的橫匾“慈濟祖宮”。有一個不是導游的報館朋友,帶我們?nèi)タ吹钋坝疫呑呃鹊臄?shù)根方形石柱,他要我們注意石柱上兩幅亦文亦畫的竹葉聯(lián),一對是“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另一對“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撰聯(lián)者姓名不知,對聯(lián)以“慈濟”“保生”為開頭,很有意思。
我和媽媽一樣不迷信,但有機緣來到福建漳州角美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祖廟,接受漳州電視臺的采訪時我說,“南洋也有極多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我們在拜拜的時候,帶著虔誠的心,但卻沒有真正去了解道教,作為海外華人,也許應該多加關注道教文化?!?/p>
佛道不分的南洋華人,拜拜僅是為了祈求平安、健康、順利、如意,平日不處于中華文化的環(huán)境,有時并沒多加注意神明是誰。到中國旅游,每到寺廟,觀光之后,就很想更了解歷史,道教本來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