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和
(麗水學院,浙江麗水 323000)
單位權中誤差公式為[1-4]
(1)
或
(2)
絕大多數(shù)文獻按式(1)計算單位權中誤差,如文獻[10-19]等。E(VTPV)表示VTPV的理論平均值,而不是某一次的VTPV,故由式(1)計算單位權中誤差是不嚴密的,以此為基礎的參數(shù)方差陣也是不嚴密的。文獻[5]基于χ2統(tǒng)計量,按每次平差所得的VTPV計算單位權中誤差。但是,它沒有研究所得的單位權中誤差與傳統(tǒng)方法單位權中誤差的理論關系,也沒有研究未知數(shù)參數(shù)X及方差陣在兩種方法中是否存在理論關系。
為此,提出有別于文獻[5]的新方法,并研究所得的單位權中誤差與傳統(tǒng)方法單位權中誤差的理論關系,也研究了未知數(shù)參數(shù)X及方差陣在兩種方法中的不同,并用模擬算例做了驗證分析。
這里的單位權中誤差是重復觀測中任意一次觀測值的單位權中誤差,而不是常規(guī)方法多次觀測平均值的單位權中誤差。若需要求常規(guī)方法多次觀測平均值的單位權中誤差,只需根據(jù)重復觀測中任意一次觀測值的單位權中誤差,按誤差傳播定律進行計算即可。
對于未知參數(shù)X,可根據(jù)每次觀測值按間接平差計算,再取平均值。
(3)
未知數(shù)估值為
(4)
每次的單位權中誤差估計值為[2]
(5)
每次的單位權方差估值的數(shù)學期望和方差滿足[2,3]
(6)
(7)
(8)
(9)
(10)
新方法單位權方差的數(shù)學期望和方差為
(11)
(12)
由式(6)和式(11),可得
(13)
由式(7)和(12),可得
(14)
由式(13)和式(14)可知,計算單位權中誤差估值時,式(10)要優(yōu)于式(5)。
對式(4)取平均值,得未知數(shù)X的最終估計值
(15)
(16)
(17)
由式(16)和式(17)可知,計算未知數(shù)估值時,式(15)要優(yōu)于式(4)。
(18)
可以證明
(19)
(20)
而單位權中誤差為
(21)
再參考文獻[2,3]可得
(22)
(23)
而參數(shù)X的數(shù)學期望及方差陣估值為
(24)
(25)
(1)單位權中誤差估值的理論關系研究
顯然,式(10)和(21)計算出的單位權中誤差不會相等。下面從理論上證明新舊方法單位權中誤差的近似函數(shù)關系,有
(26)
故單位權中誤差為
(27)
式(27)與式(10)比較可知
(新)
(28)
這就從理論上證明了新舊方法單位權中誤差是近似相等的。
此外,由式(6)和式(15)可知:新舊兩種方法的單位權方差估值都是無偏估計;由式(7)、式(16)和式(21)可知,新方法單位權方差的方差較優(yōu)(前者是后者的近1/m),再考慮新方法選擇多次觀測所得VTPV的平均值代替E(VTPV)。因此,可認為由新方法計算單位權中誤差更好。
(2)新舊方法未知數(shù)參數(shù)X估計值的理論關系研究
由式(8)和(13)可知:新方法和傳統(tǒng)方法(舊方法)計算出的參數(shù)X估計值是相等的,即
(29)
以文獻[2]數(shù)據(jù)為基礎,所列觀測高差假設為第1次觀測值,再假設存在另外2次相同權陣的虛擬重復觀測值(見表1)。
表1 虛擬觀測數(shù)據(jù)
第1次觀測值,取10 km觀測高差為單位權觀測,則有
VTPV=1 189.856(mm)2
第2次觀測值,取10 km觀測高差為單位權觀測,則有
VTPV=985.902 2(mm)2
第3次觀測值,取10 km觀測高差為單位權觀測,則有
VTPV=2 499.434(mm)2
令10 km觀測高差3次觀測為單位權觀測,則可求出
VTPV=1 460.858 98(mm)2。
(1)兩種方法所得未知數(shù)X估值相等,這與前面的理論推導一致。
(2)兩種方法所得未知數(shù)X的方差陣近似相等,這與前面的理論推導也一致。
(3)兩種方法單位權中誤差也是近似相等的,這與前面的推導也一致。
(4)兩種方法單位權方差的方差之比接近1/m,與理論也是一致的。
(1)從多次觀測的VTPV平均值代替E(VTPV)這個角度來看,新方法單位權中誤差公式的理論更嚴密,證明了新方法的單位權方差也是無偏估計,新舊方法單位權中誤差近似相等(但含義不一致,數(shù)字近似相等),新方法單位權方差的方差是舊方法的近似1/m。
(2)證明了新方法未知數(shù)X的估值也是無偏估計,新方法未知數(shù)X方差陣與舊方法近似相等。新方法未知數(shù)X的相關計算,等于或優(yōu)于舊方法的相關計算。
(3)模擬算例驗證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比較了新舊方法的計算效果,所得結論與理論分析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