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本設計工作室 孫凌艷
呼和浩特以東約70km的地方是輝騰錫勒草原,草原南邊有一座山叫卓資山,卓資山南麓就是卓資縣。
2013年的夏天,當?shù)卣谧抠Y山下設計一個文化中心,包含1個劇場、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政務服務中心、1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1個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業(yè)主希望在未來,這個文化中心能夠成為縣城居民的一處精神活動場所,同時也能為這個小縣城帶來銳意進取的現(xiàn)代化氣息。
關于這片土地的歷史,大多數(shù)人都會知道一些,它和那些游牧民族的英雄們一起被人們所銘記。蒙古高原的形成,其實要比在這片土地之上縱橫馳騁的人類至少往前延伸1000萬年。1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開始相互擠壓。板塊擠壓的邊緣劇烈隆起,形成了今天的喜馬拉雅山脈,而離邊緣稍遠的地方則緩慢隆起,其中一部分成為今天的蒙古高原。相對于游牧民族的你來我往,這片土地亙古不變的地貌更讓人著迷——延綿起伏,神秘莫測,充滿力量。
著手設計時,這就是場地給予設計師的第一感受。在這里,人很渺小,而作為人造物的建筑,能否像巖層一樣,沖出地表,伸向藍天,并匍匐于大地之上?
捕捉住第一感受后,回到設計任務本身,并將視野拉回微觀,細致審視這塊場地的蛛絲馬跡。
業(yè)主和設計師都傾向于做一個非集中式的文化中心,包含的6個場館應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便于業(yè)主方不同部門相對獨立的管理,而非集中式的文化中心可能在公共空間的節(jié)能上能夠做得更好,所以從一開始,就確定了6個場館相對獨立的原則。然而這6個場館應該以什么樣的集合秩序被放置在場地上呢?設計師開始從場地上找線索。卓資縣城是一個沒什么特點的北方小城,四四方方的路網(wǎng),南高北低的地形,最低的地方是穿過縣城的大黑河,場地就在大黑河的南岸。在這樣的城市里,很難找到那些可以影響建筑布局的對景點或控制軸線。將視野拉到更微觀的尺度,這時候衛(wèi)星地圖上的一些痕跡引起了設計師的注意。
場地原本是一片農(nóng)田,田地里阡陌交通,這些阡陌呈現(xiàn)出來的幾何圖形具有一個明顯特點:南北方向貫通,東西方向曲折。這隱含了一個通過性方面的需求:場地南側的城市居民會穿過田野去到河邊。這些因為人們的使用而自然形成的阡陌給設計師帶來啟發(fā),由此確定6個場館放置在場地上的幾何秩序,兩兩一對分成3組南北布置,保持場地南北貫穿而東西曲折的原始肌理(見圖1,2)。
圖1 項目整體鳥瞰
圖2 規(guī)劃總平面
設計師希望文化中心建成后,這里依舊是一處可容許人們穿行的場所,人們記憶里的那些路徑還能隱約可見。當人們穿行文化中心時,可能會在此駐足、停留,嘗試探索這個新建筑,并最終參與到各個場館所容納的活動中來。
在找到通過性這個錨點并確定基本建筑布局后,嘗試在這一概念上走得更遠,希望卓資文化中心擁有一個立體交疊、路徑曲折但節(jié)點豐富的外部空間系統(tǒng),讓整個場所呈現(xiàn)出類似于街道、集市和廣場的活躍氣質(zhì)。
在東西方向上加入1條街道,加強東西向的通過性,并借此將各個場館串聯(lián)起來。剝離各場館原本需要的公共服務和商業(yè)設施,統(tǒng)一集中到街道兩側。這條商業(yè)街上的附屬設施也將為場館貢獻一筆可觀的運營費用。
另外,商業(yè)街的屋頂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屋頂平臺,部分商業(yè)設施也上到2層平臺,增加平臺吸引力。各場館均朝向平臺開門,作為2層平臺的輔助出入口。
在西北角和東南角增加2組大臺階,并將原來兩兩對應關系錯開一個位置,2組大臺階和6個場館共同組成4對南北對應的建筑。大臺階所對應的地方退讓出足夠的廣場,臺階和廣場一起形成可供人們觀演的露天劇場。平面布置如圖3~7所示。
圖3 首層平面
圖4 2層平面
圖5 3層平面
在每個場館室內(nèi)都有1個靠一側的中庭,連通朝向外圍街道和2層平臺的出入口,功能房間圍繞中庭呈C形布置。但在剖面上,每層中庭的位置和大小并不一一對應,必須使中庭空間在縱向上呈現(xiàn)出透明性。在這樣的空間中,人們的路徑被刻意設計。通過設置每層并不對位的中庭、走道和樓梯,勾起使用者對于內(nèi)部空間的探索和漫游欲望,強化人在有限空間中對“無盡”的體驗。
圖6 4層平面
圖7 屋頂平面
從設計伊始,設計師就認為建筑外皮應呈現(xiàn)巖石的粗糲質(zhì)感,但因造價原因,在石材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選擇。黃金麻和白麻這一類大產(chǎn)量無特征的石材是工程造價承受范圍之內(nèi)的不錯選擇。為讓建筑外立面能夠顯得更加古樸粗糲,通過將幾種不同色澤和大小的塊材錯拼,使其呈現(xiàn)出斑駁的感覺,最終整個建筑外立面的顏色與內(nèi)蒙古地區(qū)大部分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一致——一種暖暖的黃色(見圖8)。
在多次去往卓資工地時,也會無意間接觸到這個小城的居民。夕陽西下后,人們匯聚到縣政府前的人民廣場,有打氣球的,跳廣場舞的,賣小吃的……這一切雖然毫無精致感可言,卻鮮活無比。我們被這種活力所感動,并真心期望所設計的卓資文化中心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個場所,一個普通市民晚飯后都愿意去遛彎的地方。
該建筑建成后正如先前擔憂的那樣,一些室內(nèi)活動房間變成政府某部門的辦公室,以疏解原來人滿為患的政府辦公樓。某些場館也因運維管理人員不足,遲遲未能向普通居民開放。所幸建筑就在那,建筑外的平臺、街道、臺階、廣場、草地、樹木都在那兒,人們依舊可使用其豐富的外部空間(見圖9)。
隨著管理運營落實到位,卓資文化中心將逐漸開放各個場館,給居民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們有信心,這座匍匐于大地上的建筑,最終也會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nèi)跒橐惑w,融入他們?nèi)粘?、真實、愜意的生活之中?/p>
圖8 塊材錯拼的建筑外立面
圖9 建成現(xiàn)狀
通過對卓資文化中心設計過程的記錄,嘗試“現(xiàn)象學”設計方式: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環(huán)境中捕捉設計觸發(fā)點,并將場所的感受強化和放大。
對于文化中心類建筑的設計,本項目也提供了一種新的組合方式,區(qū)別于分散布局式和集中共享式,本項目的組合方式是半集中的,通過街道式的灰空間完成文化設施之間的公共空間共享。對于一般性大規(guī)模建筑材料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本文也提出了多色拼貼這種切實可行、效果不錯的使用方式。
方案設計余浩、???、曾飛
施工圖設計王效鵬、曾飛、余浩、劉一鳴、王雯、陳明、王凡、石玉
項目地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卓資縣
場地面積43333m2
建筑面積33683m2
設計時間2013年
竣工時間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