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靜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庇蒙畹慕?jīng)驗來教育,是學生最為喜歡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的學科,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并不是以培養(yǎng)藝術家為目的,對學生所實施的也不是專業(yè)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因此在課堂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活美術教育。美術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們在自然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同時用美術來美化我們的生活。
“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近了陶行知先生,也是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求真、創(chuàng)新的教育思想所驚嘆,崇敬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猶如一幅幅精彩的動畫,提示著我,指引著我,對我的美術教學生活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作用和指導意義。那么本文就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學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實際教學淺顯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教學情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學說”理論告訴我們,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強調(diào)教育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課堂走向社會,由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這為我們進行開放式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依據(jù)。因此我們老師就盡量解放學生,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做去學去創(chuàng)造,去增長知識和才干。
例如《認識身邊的樹》這一課就要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不同樹的各部分外形特點和樹葉、樹皮紋理的變化等,了解樹的生長規(guī)律,觀察樹葉和樹枝、樹干與樹冠的穿插交錯、遮擋關系,增強學生對樹的造型認知。鼓勵學生細致觀察,選擇、運用豐富的線條來表現(xiàn)自己對樹的印象與感受。
這樣創(chuàng)造開放式教學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在學中玩,玩中學讓孩子們更能夠感受美術的魅力所在。
二、堅持“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陶行知先生認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彼沁@樣解釋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實踐性是“教學做合一”的基本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實施“教學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對于落實素質(zhì)教育大有裨益。
因此,我運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繼承傳統(tǒng)媒體教學的同時,根據(jù)學生的認知需求,抓住時機,適時、適度利用網(wǎng)絡技術,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把枯燥的說教,轉(zhuǎn)化成明了的直觀演示,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假如我是巨人》就取材自英國著名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課的一開始就以影片片段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被游記中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故事吸引,因此對這一課會很感興趣。學生不僅很愿意在課堂上為同伴講述故事的片段,更愿意將大人國的故事添加上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編出更加有趣的童話故事,并將故事用繪畫的形式無拘無束地大膽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學生更擅長、更愿意去嘗試的事情。
三、注重互幫互助,相互學習
在教學中,我們依據(j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與方法,還應該注意開展多種教學形式,不要采用單一的“填鴨式”教學,可以著眼于“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才能為目的”的教學,進一步深化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
1.請學生走上講臺
我們知道,傳統(tǒng)教育采用的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講臺是教師的舞臺,教師在上面唱著“獨角戲”,學生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瓶子”“罐子”,教師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兒塞進“瓶子”“罐子”里,也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是不是適合。陶行知先生對此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他認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了“既當學生,也當先生”的方法,把學生請上講臺,讓學生當“小老師”,讓學生上臺講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比如:我在上《洗澡》一課時,在上到請回憶“洗澡”的動作、表情時,我還請學生到臺上做一做,再請其他學生觀察做動作者的身體、四肢的動作變化。這種方法不僅訓練了“小老師”的表現(xiàn)能力還讓觀察的學生們提高了觀察能力和捕捉動態(tài)的方法。
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這種方法和過去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tǒng)做法大不一樣,不僅在形式上讓學生覺得充滿新奇感,而且把教師一個人的講臺變成了學生們施展才華的小舞臺,這么一來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讓學生互相幫忙
我們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小孩可以教小孩”教育思想,在班上開展“我來幫幫你”的活動。通過了這一項活動,后進學生由于經(jīng)常得到優(yōu)秀學生的幫助,克服了在美術學習上出現(xiàn)的困難,進步非常大;與此同時優(yōu)秀學生通過向后進學生講解的過程中,又一次使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達到了相互幫忙,使后進學生得到進步,又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不僅如此,這一種方法還解決了我們美術教師因所教班級多、學生多而難以因材施教的困難。
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的學科,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并不是以培養(yǎng)藝術家為目的,對學生所實施的也不是專業(yè)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因此在課堂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活美術教育。美術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們在自然中、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同時用美術來美化我們的生活。
【作者單位:昆山市大市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