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排 馬國海
【摘要】筆者有幸跟隨全國基層名老中醫(yī)馬國海主任臨證學習,跟診期間發(fā)現(xiàn):糖尿病中醫(yī)辨證以脾腎兩虛最為多見。本文主要介紹了馬主任診治2型糖尿病的經(jīng)驗,治療總以脾腎同補為本,佐以行氣活血、祛痰通絡等法。
【關鍵詞】馬國海;糖尿病;脾腎兩虛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217-0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2013年我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jiān)測表明,我國成年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高達10.4%[1],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筆者有幸跟隨馬國海主任診治學習,期間觀察發(fā)現(xiàn),臨床所見2型糖尿病,中醫(yī)辨證以脾腎兩虛型最為多見,故列于此,以供參考。
1 馬國海主任對2型糖尿病的認識
中醫(yī)將糖尿病歸于“消渴”范疇,其成因主要責于“五臟虛損”、“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病變臟腑主要是肺、脾、腎,并與肝、心關系密切?!夺t(yī)學真?zhèn)鳌罚骸跋Y生于厥陰下水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癥?!瘪R國海主任認為五臟虛損雖皆可致消,然以脾腎最為關鍵。
腎藏精,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原,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能將飲食物化為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轉輸至全身,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為后天之本。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共同協(xié)作,為生命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若腎精不足或腎氣虧虛,不能溫養(yǎng)激發(fā)脾的運化,則脾虛;脾虛則化生水谷精微無力,不能充養(yǎng)培育腎精及腎氣,則腎更虧,故兩者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2]。脾腎兩虛型消渴則本于此。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影響脾的運化,則運化無力,水谷津液輸布障礙,發(fā)為消渴;脾氣虛則不能轉輸水谷精微,致消渴或水腫,脾陰虛則口渴多飲。故腎虛失固是糖尿病發(fā)病之本,脾虛失健是糖尿病發(fā)病關鍵[3]。臨床所見2型糖尿病患者多無三多一少癥狀,前期以單純血糖增高、陰虛燥熱就診居多,中后期則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四肢困倦、水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故治療上,無論早中晚期,應將扶正思想貫穿始終,即脾腎同補。
2 馬國海主任證治經(jīng)驗
基于以上認識,馬國海主任在治療2型糖尿病上總以補腎健脾益氣為基本大法。臨床常用基礎方:六味地黃丸加大量黃芪,山藥。其中黃芪一般用量較大為主藥(通常起始劑量為30g,有用至60g甚至90g者),甘溫補中氣,升陽健運而止渴,偏于補脾陽;山藥(一般用量15-30g)甘平益脾陰固腎而澀精,偏于補脾陰。兩藥相配氣陰兼顧,健脾益氣生津,使脾氣健旺,運化得行?!侗静萁?jīng)疏》:“消渴者,津液不足之候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矣?!绷兜攸S丸為滋補肝腎的名劑,該方為宋代錢乙去腎氣丸中溫燥之桂附而成,原主治小兒先天不足,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中熟地黃甘微溫色黑,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酸澀微溫,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即“肝腎同源”之意,山藥甘平,補益脾陰,亦能固腎;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即“三補”。而澤瀉甘寒,利濕瀉濁,且能防熟地滋膩戀邪;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配伍則可共瀉腎濁;丹皮苦辛,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合為“三瀉”。諸藥共奏滋補脾腎之功。
關于加減:師尤重視顧護脾胃氣機正常運行,常于滋膩藥中佐以木香、砂仁、焦三仙等以醒脾行滯;至于痰濁,血瘀等則在上方基礎上隨證加減,佐以活血化瘀,祛痰降濁之藥,如遠志、郁金、紅花、土元、浙貝、前胡等;而對于久病成郁的病癥,師則常將疏肝理氣法貫穿始終,常用藥如佛手、香櫞、陳皮、枳殼、香附、木香等。
3 病案舉隅
患者樊某某,男,37歲,2018年6月28日初診。發(fā)現(xiàn)血糖高近1年,近期口服“格列喹酮片30mg 3/日、鹽酸二甲雙胍片 0.5g 3/日”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之間,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11mmol/L之間。就診時主訴燥熱,多汗,納寐可,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弦細。診消渴,陰虛燥熱證,予當歸六黃湯加減,處方生黃芪60g、煅龍牡各20g、生熟地各20g、黃芩10g、黃連10g、黃柏10g、當歸10g、枸杞子10g、砂仁5g、香附10g。方中當歸、熟地、生地滋陰養(yǎng)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芩、黃連、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煅龍牡斂汗止汗,黃芪、枸杞子益氣養(yǎng)陰,砂仁、香附行氣行滯并能顧護脾胃。二診(2018年7月5日)燥熱減,于上方基礎上加炒蒼術10g燥濕醒脾、丹參10g活血行滯。三診(2018年7月12日)燥熱癥狀基本消失,無汗,鼻干,舌淡胖有齒痕,苔黃厚,脈沉??紤]患者脾腎兩虛為本,從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義,予六味地黃加減,處方生地20g、熟地20g、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10g、白術10g、陳皮10g、黃柏10g、薺菜花10g。方中熟地、山藥、白術補脾益腎;茯苓、澤瀉、丹皮利濕泄?jié)峒媲逄摶?黃柏、薺菜花滋陰降火,陳皮行氣行滯。此后患者以此方為基礎加減繼服2月,諸癥皆消。隨訪半年,無明顯不適。
4 思考
馬老師認為消渴病因本在自身內在臟腑的不足或相對不足,并尤以先后天的脾腎二臟互為因果。筆者個人愚見,消渴前期出現(xiàn)的多飲,多食,多尿等一系列陰虛燥熱諸癥實為消渴前期邪氣較強,正氣未傷,正邪交爭劇烈的表現(xiàn),而隨著消渴病的進展,中后期正氣漸漸損傷,出現(xiàn)一系列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水腫,脈沉無力等脾腎兩虛證候。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滋腎陰以補不足,引火歸原以降妄炎之火,補脾氣以助運化,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氣復陰固。故滋補脾腎法應貫穿于消渴病治療的始終,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脾腎同補法在改善消渴病人癥狀,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進程上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
[2]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y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83-390.
[3] 馬曉明.脾腎同治治療糖尿病[J].光明中醫(yī),2014,29(11):2384-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