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茹 董曉茹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胎盤因素對產后出血的相關影響。方法:從2017.8月~2018.8月這個時間段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因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病患(70例)進行研究,對病患的臨床資料以及出血癥狀等進行收集分析,總結胎盤因素對產后出血發(fā)生的影響,并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來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通過對病患的臨床資料收集分析發(fā)現,在70例病患中分娩后期失血量在500毫升以上,病情發(fā)生在產后的兩個小時之內,在對病患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其子宮中有胎盤的殘留,產后30分鐘胎盤不能自行排出仍然置留在宮腔當中。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采用手術的方法將胎盤取出,其中治療顯效的例數為38例,有效的例數為29例,總體概率為95.7%;在對治療的滿意程度方面,表示非常滿意的例數為35例,表示滿意的例數為33例,總體的滿意程度為97.1%,滿意程度較高。結論:胎盤因素是導致病患產后發(fā)生出血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在臨床上需要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采用手術的方法對病患進行及時的治療。
【關鍵詞】胎盤因素;產后出血;影響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34-01
在臨床婦產科的分娩當中,產后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主要是指當胎兒分娩出來之后的24小時之內產婦的出血量在500毫升以上[1]。產后出血大部分是發(fā)生在病患分娩之后的2個小時之內,而晚期的產后出血則是指發(fā)生在病患分娩的24小時之后[2]。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時期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如果不及時對產婦進行治療會導致產婦的死亡。目前在臨床的研究中所知的導致產后出血發(fā)生的原因之一為胎盤因素的影響,主要是產婦在分娩之后子宮中還有胎盤的殘余,無法自行排出所導致的產后出血的發(fā)生[3]。本文研究探討胎盤因素對產后出血的相關影響,相關內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8月~2018.8月這個時間段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因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病患(70例)進行研究。病患年齡段為22歲~31歲,平均數值為(26.5±2.1)歲,其中初產婦有33例,經產婦有37例。病患納入的標準為:病患在分娩后的24小時之內,其失血量在500毫升以上,對病患進行宮腔檢查發(fā)現,其胎盤小葉或者是副胎盤殘留在宮腔當中,病患在產后半個小時胎盤無法自然的排出;對病患進行體征檢查發(fā)現,病患的宮底比較高,胎盤呈現剝離不全或者是胎盤剝離后仍然置留在宮腔當中。排除標準: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軟產道裂傷的病患給予排除。
1.2 治療的方法
對所選取的病患采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為:手術前的檢查。在對病患進行手術之前要對病患進行相關的身體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血型、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以及交叉配血等,對于存在感染性疾病的病患進行排查,并對病患進行心電圖和B超的檢查。
針對病患的具體病情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1)對于出血現象較輕的病患,可以采取一般的處理方式,主要為對病患建立雙靜脈的通道,對血容量進行更好積極的補充。對病患進行呼吸的管理,讓病患的氣道保持暢通,在必要的時候對病患進行給氧治療。對病患的生命體征以及出血量進行檢測,記錄病患的尿量并進行交叉配血。(2)對于胎盤未分娩并伴隨著活動性出血的病患,可以采取人工剝離胎盤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為在對病患進行手術之前使用鎮(zhèn)靜劑,讓病患保持情緒平穩(wěn),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要注意手術的手法,動作要輕柔,避免對病患進行強行的撕拉,導致出現胎盤殘留、子宮內翻或者是子宮損傷的現象。(3)對于胎盤和胎膜殘留的病患,可以使用手或者是器械對子宮中的殘留進行清理,在進行清理的過程中要保證動作的輕柔,避免出現子宮穿孔的現象。對病患使用宮縮劑來加強其子宮收縮的能力,避免病患在進行胎盤剝除之后出現宮縮乏力的現象。對病患使用預防性的抗菌藥物,防治感染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在本文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觀察項目為病患治療的效果以及病患對治療的滿意程度。在治療效果上,病患能夠出院的標準為:(1)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貧血的現象得到糾正;(2)病患的子宮恢復情況良好,沒有壓痛感,陰道的流血量比較少;(3)在進行B超復查的過程中病患的宮腔內沒有胎盤的殘留。
2 結果
2.1 治療的效果
對病患的治療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發(fā)現,其中治療顯效的例數為38例,有效的例數為29例,總體概率為95.7%,治療效果較好,具體見下表。
2.2 病患對治療的滿意程度
在對治療的滿意程度方面,表示非常滿意的例數為35例,表示滿意的例數為33例,總體的滿意程度為97.1%,滿意程度較高,具體見下表。
3 討論
在臨床上,產后出血是婦產科中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導致病患出現產后出血的因素比較多,其中胎盤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胎盤因素主要是指產婦在完成分娩之后,其子宮內部胎盤的殘留,無法自行的排出,從而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現象,如果不及時采用相關的措施對產婦出血的現象進行處理,會對產婦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通過對病患的臨床資料收集分析發(fā)現,在70例病患中分娩后期失血量在500毫升以上,病情發(fā)生在產后的兩個小時之內,在對病患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其子宮中有胎盤的殘留,產后30分鐘胎盤不能自行排出仍然滯留在宮腔當中。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采用手術的方法將胎盤取出,其中治療顯效的例數為38例,有效的例數為29例,總體概率為95.7%;在對治療的滿意程度方面,表示非常滿意的例數為35例,表示滿意的例數為33例,總體的滿意程度為97.1%,滿意程度較高。
由此可見,胎盤因素是導致病患產后發(fā)生出血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在臨床上需要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采用手術的方法對病患進行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陳婷婷.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及臨床診治[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70):68.
[2] 張麗君.探析導致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53):53+56.
[3] 閔蓉平.探究產后出血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52):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