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到巨大驚嚇時,人們可能出現(xiàn)短暫的心因性休克。休克會導致血壓下降,繼而大腦供血不足,影響思維能力,即常說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此時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暫時性下降,我們會不知所措。
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被嚇了一跳的時候,會突然怔住,并且大腦一片空白。在過馬路時如果迎面沖來一輛卡車,有人可能會傻了一般站在馬路中間,一動也不動。更糟糕的是,在遇到壞人的時候,有人嚇得完全不知道反抗或逃跑。這是怎么回事?
受驚時大腦和肌肉會供血不足
恐懼是一種當機體面臨可能會對生存產生威脅性刺激時產生的情緒反應。對于生物體而言,面對危險性刺激產生迅速有效的應對是保障物種生存和延續(xù)的關鍵。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時,生物體往往會進化出適應性的行動策略。
在受到巨大驚嚇時,人們短時間內心理上產生極大震撼,腎上腺激素尚來不及分泌,此時可能出現(xiàn)短暫的心因性休克。這些發(fā)生時間在應激反應之前。休克會導致血壓下降,繼而大腦供血不足,影響思維能力,即常說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此時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暫時性下降,我們會不知所措。肌肉出現(xiàn)供血不足,使運動能力受限,我們才出現(xiàn)呆滯不動。
除了驚呆,我們在事后會覺得心跳加快、口干舌燥、甚至發(fā)抖。那是因為我們人體的應激反應。受到驚嚇,身體會調動各方面的生理、心理資源應對危機,腎上腺激素的分泌迅速增加。心跳、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大腦得到更多的血氧供應,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行動迅速,思維能力提高,反應速度加快,達到急中生智的效果。肌肉供血增加,爆發(fā)力增強。胃腸道供血減少,可導致應激性胃潰瘍。皮膚供血減少,皮膚溫度下降。所以,恐懼時常有發(fā)冷的感覺,繼而肌肉震顫供熱,導致不由自主地發(fā)抖。
人被嚇到時,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免疫反應受到抑制,機體暫時不會出現(xiàn)炎癥反應。但是壓力解除后,機體有透支的感覺,我們很可能會生病。這種情況還會抑制感覺中樞,讓機體對疲勞的耐受程度提高,但是事后會加倍感到疲勞。
身體不是你想動就能動
實際上,以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叫做強直性麻痹。
強直性麻痹是一種不需要后天學習就能掌握的本能,而且這種應急機制是無法控制的,不是你想動就能動。實際上許多動物都會出現(xiàn)這種防御反應,包括許多昆蟲、魚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而最容易出現(xiàn)強直性麻痹的家養(yǎng)動物之一就是雞。
早在17世紀的時候,就有人發(fā)現(xiàn)了強直性麻痹的現(xiàn)象。在1636年時,有個意大利人發(fā)現(xiàn),如果讓雞躺在地上,用手指撫摸雞的喙,接著在地面上畫一條線的話,雞就會一直傻傻地盯著那條線發(fā)呆。一開始大家認為這是一種雞的“催眠術”。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動物的防御方式。
讓動物進入強直性麻痹的狀態(tài)的手法大同小異,一般來說都要模仿掠食者的動作把動物抓起來,或者按在地上,或者把它們卡在V型槽里大約15秒以上,就可以使它們全身麻痹。
如果是小老鼠一類的嚙齒動物,那么捏住它們脖子上的皮膚,模仿貓咪抓它們的動作,也可以讓它們全身麻痹。而人在強直性麻痹的時候,身體也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僵硬無法活動,有時甚至無法說話。
一動不動可以帶來一線生機
可是,遇到危險怎么會全身僵硬動不了呢?這樣一來,動物不是更容易被抓嗎?
首先,一般來說,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包括人類在內,許多有脊椎和無脊椎動物都有戰(zhàn)斗或逃跑的反應。在戰(zhàn)斗或逃跑反應時,大腦會進入十分警覺但痛覺喪失的模式。所以影視劇中,許多在戰(zhàn)場上殺紅了眼的人雖然受傷嚴重,卻還能英勇拼殺,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種戰(zhàn)斗或逃跑狀態(tài)下,人的大腦已經注意不到傷口的疼痛。
但是在既不可能逃跑,也不可能逞英雄的時候,比如身體一下子接受到了大量令人毛骨悚然的信息(如氣味、觸摸)時,大腦就會進入另外一種狀態(tài)。它會進入低耗能的休眠模式,并且大腦開始產生許多阿片類物質麻痹自己,使自己感覺不到疼痛和害怕。
其次,強直性麻痹時,身體變得一動不動,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能讓敵人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這樣可以帶來一線生機。
最后,許多掠食動物不喜歡吃不動(死掉)的食物。比如,貓就喜歡去咬活蹦亂跳而不是已經死去的老鼠。
因此,一般來說,動物在掙扎了一段時間后如果發(fā)現(xiàn)不能逃脫,就會進入強直性麻痹狀態(tài)。進入這種狀態(tài)后,就算把它們放掉,它們也會繼續(xù)僵直幾秒鐘甚至幾個小時。
(《中國科學報》2019.5.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