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石周
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
作為一種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傳統(tǒng)方式,行政裁決在悄然沉寂數(shù)年后,將被重新激活。
有了這種制度,對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當事人無須動輒上法庭,而是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進行行政裁決。效率高、成本低、程序簡便……看似為化解民事糾紛更為方便有效的行政裁決制度,為何長期不受青睞,甚至被一些學者悲觀地認為已“名存實亡”?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開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政府可能被推上被告席是行政裁決作用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行政機關作出裁決后,可能承擔被告的風險,致使很多行政機關在面臨當事人的裁決請求時,或讓其直接向法院起訴,或僅止于調解,行政裁決陷入可有可無的尷尬處境。”
改變正在發(fā)生。2019年6月,中辦、國辦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加強行政裁決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沈開舉稱,意見改變了近年來行政裁決社會認知度低、實效性差、被邊緣化的現(xiàn)實問題,重塑了行政裁決的目標取向。
身影在法條中逐漸“消失”
行政機關因為一份裁決坐上被告席,在現(xiàn)實中并不罕見。
9年前,北京地鐵房山線修建過程中,市民王風俊在房山區(qū)的房子被列入拆遷范圍。因為沒能與王風俊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房山區(qū)分中心向房山區(qū)住建委申請行政裁決。
房山區(qū)住建委作出的裁決將王風俊戶在冊人口認定為5人,沒將王的兒媳、孫女算在內,理由是兩人的入戶時間都在拆遷補償方案規(guī)定的拆遷戶口凍結統(tǒng)計之后。
王風俊不服,認為行政裁決使得他的財產(chǎn)被過分低估,于是將房山區(qū)住建委告上法庭。法院審理認為,王的兒媳因婚姻原因入戶、孫女因出生原因入戶,不是擅自辦理入戶,不屬拆遷時不予認定的范圍。法院判決撤銷了房山區(qū)住建委的行政裁決。
一份未準確認定安置人口數(shù)量的行政裁決被撤銷,意味著拆遷戶財產(chǎn)權利得到保護。該案因此在2018年5月被最高法列為人民法院征收拆遷典型案例。
雖然房山區(qū)住建委這次行政裁決沒能成功化解糾紛,但它畢竟存在過——事實上,行政裁決制度仍有用武之地的領域已為數(shù)不多。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葉必豐曾在2012年撰文表示,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除了拆遷補償、征地補償、權屬確認中的林地確認這3項裁決制度在運行外,其他行政裁決制度都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tài)。
行政裁決制度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并無專門的法律對行政裁決制度進行規(guī)定,其面貌散見于當時制定的二十多部單行法律中,包括商標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食品衛(wèi)生法、環(huán)境保護法、專利法等。
1985年施行的藥品管理法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違反該法造成藥品中毒事故的,致害單位或個人應當負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可以請求縣級以上衛(wèi)生行政部門處理。這意味著在藥品中毒引發(fā)的損害賠償糾紛中,法律賦予了縣級以上衛(wèi)生行政部門作出行政裁決的權力。
上述法律也規(guī)定,當事人對衛(wèi)生行政部門處理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由于對裁決結果不滿可以起訴,特別是行政訴訟法在1990年施行后,行政裁決制度面前的紅燈亮起了。1991年,最高法發(fā)布司法解釋,明確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就賠償問題、強制性補償及有關土地、礦產(chǎn)、森林等資源的權屬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沈開舉認為,將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裁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增加了行政主體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其解決糾紛的積極性:“這意味著行政機關每做一次裁決就多了一份被起訴的風險。行政機關為了避免被推上被告席,對于那些應該進行行政裁決的民事糾紛往往‘消極怠工,久拖不裁,實在推脫不掉的糾紛則主要采用調解手段加以解決,從而避免自身承擔責任?!?/p>
隨之而來的是,行政裁決的身影在法條中逐漸“消失”。藥品管理法跟行政裁決有關的內容,在2001年修訂的版本中被刪除。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曾規(guī)定: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造成的損失或者傷害,可以裁決由違反治安管理的人賠償損失或者負擔醫(yī)療費用,但在2006年3月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這一條款也被刪除。此外,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均在修改時取消了行政主體的行政裁決權。
“法律上不再顯示行政機關解決民事糾紛的職能,這相當于在立法層面把行政裁決‘連根拔除,這對該制度的發(fā)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沈開舉說。
作用被重申
行政裁決制度逐漸被虛置后,大量本來可以通過行政裁決解決的民事糾紛,被直接推向了法院。
“法院處理那么多案件,應接不暇的同時,審判質量也會變差。更重要的是,在與行政相關的糾紛上,法院亦缺乏專業(yè)性,行政裁決應更多地發(fā)揮作用?!敝醒朊褡宕髮W法治政府與地方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熊文釗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一些西方國家通過行政裁決為法院系統(tǒng)減壓的做法已較為成熟,如英國設立了兩千多個行政裁判所對民事、行政糾紛進行裁決,涵蓋社會保障、購地補償?shù)阮I域。
在日本,實施行政裁決的機關主要是行政委員會,如公害等調整委員會是中央層面的公害紛爭處理機關,對公害紛爭進行裁定、斡旋、調停和仲裁,土地征收委員會是由都道府縣在轄區(qū)范圍內設立的獨立委員會,以委員投票表決的方式公開處理土地征收帶來的損失補償問題。
訴訟壓力下,2014年,中國的決策層開始重申行政裁決的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2015年,原國務院法制辦主導了行政裁決的改革推進工作,通過分析行政裁決的發(fā)展變遷,結合已有實踐,起草形成了《關于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加強行政裁決工作的意見》(送審稿),意欲解決范圍不明確、程序不規(guī)范、制度不健全等制約行政裁決發(fā)揮作用的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分析,當下重新激活行政裁決基于多方面考量,首要的就是減輕法院受理訴訟的壓力,起到化解民事糾紛的“分流閥”作用。
其次則是發(fā)揮行政裁決的專業(yè)性。與適用于合同糾紛等一般民事爭議的仲裁不同,裁決的受理范圍是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司法部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行政裁決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權屬爭議、知識產(chǎn)權侵權糾紛和補償爭議、政府采購活動爭議等方面。
“這些民事糾紛往往有很強的行政管理屬性,相關行政管理政策可能進行過多次調整,這種情況下行政機關介入到糾紛解決是有優(yōu)勢的,因其了解整個政策的演進過程?!蓖蹙床ㄕf,除專業(yè)性以外,行政裁決還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程序簡便等優(yōu)勢。
過去的立法過程給行政裁決做減法,意見則要求做加法:起草、修改法律法規(guī)時,對于可以通過行政裁決化解的民事糾紛,起草部門應當認真研究設定行政裁決的必要性、可行性,積極建立行政裁決制度,擬刪除的,應當加強相關論證和審查。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任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要求穩(wěn)步擴大行政裁決適用范圍,正是意見的一大亮點。另一大亮點是,要求適時推進行政裁決統(tǒng)一立法,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對行政裁決制度進行規(guī)范。
爭議仍存,該起訴誰?
“兩辦”意見沒有給出明確說法的是——行政裁決的性質是司法行為還是行政行為?這一爭議自行政裁決制度誕生伊始就存在。
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行政裁決是由行政機關行使,因此是行政行為。但沈開舉認為行政裁決屬于司法行為:“行政裁決并非行政主體主動進行的管理活動,而是行政主體居于獨立且超然的第三方地位,根據(jù)糾紛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合法律或不合法律的判斷,因此這是一種裁判權?!?/p>
“兩種說法都有一定依據(jù)?!鄙虾=煌ù髮W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高全喜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難以簡單界定行政裁決的性質,他傾向于認為,行政裁決屬于行政法范疇,“但其彌補了目前司法力所不及的部分,發(fā)揮了一定的司法功能,以后的發(fā)展趨勢應該是逐漸淡化其行政上的屬性,減少行政力量對司法公正的干擾?!?/p>
“我更看重的是行政裁決的效力?!币晃欢嗄甏碚鞯?、拆遷補償類訴訟的律師表示,對于知識、經(jīng)驗、時間均不太充裕的當事人,他往往很猶豫是否要建議其申請行政裁決:“行政裁決不一定能節(jié)約時間。像補償款這樣的問題,當事人很有可能對行政裁決的結果不服,到時候依然要提起訴訟,司法程序照樣要走一遍,維權成本反而增加了。”
這涉及行政裁決的非終局性。
不同于民事仲裁的一裁終局,當事人對行政裁決結果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既可以選擇民事訴訟,也可以選擇行政訴訟。
由于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法在1990年10月1日起才開始正式實施,因此,早期司法實踐將這些訴訟一概理解為民事訴訟。
該做如何選擇,學者們有不同的傾向性意見。
考慮到要提高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裁決的積極性,沈開舉認為,總的方向應該是鼓勵當事人以民事訴訟作為救濟途徑,而不是讓行政機關成為被告。
“不必太擔心行政機關當被告?!毙芪尼摰囊庖娊厝幌喾?,他認為,隨著行政裁決制度的發(fā)展,行政機關的權力會擴大,更需要司法審查,“法院受理這類行政訴訟案件,其實是在監(jiān)督行政機關?!?/p>
王敬波則認為,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并申請一并解決相關民事爭議,可以“一攬子”處理糾紛,是更優(yōu)的救濟方式,“民事糾紛是基礎性糾紛,但是中間還經(jīng)過行政裁決。如果通過民事訴訟來救濟,當事人在民事訴訟當中對行政裁決不服,又引發(fā)了對行政裁決的爭議,會造成程序往復?!?/p>
行政訴訟附帶解決民事爭議,這一救濟方式在司法實踐中已有先例。
2016年,迪皮埃公司請求蘇州市知識產(chǎn)權局責令風速時代公司停止侵權行為,蘇州知產(chǎn)局作出了行政裁決,認為風速時代公司不構成侵權。迪皮埃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蘇州知產(chǎn)局的行政裁決決定,并同時判令風速時代公司停止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法院認為,迪皮埃公司的訴訟請求,其實質是要求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并解決相關民事爭議。我國行政訴訟法設置“一并審理行民爭議”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審判效率,避免不同訴訟程序可能帶來的裁判沖突,實質性化解行民爭議,該案符合規(guī)定,應當對當事人的行民爭議予以一并審理。最終,蘇州法院的審判結果與蘇州知識產(chǎn)權局行政裁決的結論一致,認定昆山風速時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不構成侵害專利權。
在王敬波看來,設計這種救濟方式的核心思考是,在訴訟和非訴訟、行政和司法構成的多元爭議解決大系統(tǒng)中,如何安放行政裁決,如何將其與訴訟的解決渠道有效銜接?!拔矣X得這是行政裁決將來能否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的關鍵?!蓖蹙床ㄕf。
以往實踐中的不同做法,在“兩辦”這次下發(fā)的文件中都被確認有效:若不服行政裁決,既可以以民事爭議的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對行政裁決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并申請法院一并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一些西方國家通過行政裁決為法院系統(tǒng)減壓的做法已較為成熟,如英國設立了兩千多個行政裁判所對民事、行政糾紛進行裁決,涵蓋社會保障、購地補償?shù)阮I域。
中國行政裁決的性質是司法行為還是行政行為?爭議自行政裁決制度誕生伊始就存在,至今沒有答案。
不同于民事仲裁的一裁終局,當事人對行政裁決結果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可以選擇民事訴訟,也可以選擇行政訴訟。